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又名孔子喜欢怎样的学生

我现在是一个国学老师。更确切说,是一个经学老师。圣人见道之言,被称为“经”。所以并非任何古代作品,都值得学习。所有圣人都是我的老师。古今中外诸圣人中,我现在更倾向孔子。(顺便说,我以前更喜欢庄子。)该怎么向孔子学习呢?或者问:孔子喜欢怎样的学生?——他希望他的学生,对他的话毫不质疑地接受吗?众所周知,孔门最杰出、孔子最欣赏的学生,是颜回。本文从《论语》中孔子评价颜回的一句话,来看这个问题。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略译。孔子说:我和颜回说话,他对我的话从不反问,就像傻子一样。可是我暗暗观察他课下所为,发现他并不僵执,而是能够发挥、活用。看来颜回并不傻。钱穆先生推断,这是颜回刚成为孔子的学生,孔子对颜回的观察。这句话有丰富的内涵,可以诠释出很多意思。(《论语》的很多话,都言浅而意深,可以一再品味。)从“不违如愚”的评价看,孔子并不欣赏对自己的话不假思索就全盘接受的学生。他喜欢能够对自己提出质疑、甚至挑战的学生。因为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互相促进。(对此,我现在颇有体验。)孔子是一个非常好学的人,他希望学生能提出问题,帮助他更进一步。如果学生对老师唯唯诺诺,老师就没有机会提高自己。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这句话应该是颜回已经长时跟从孔子之后,孔子的评价。略译。孔子说:颜回不是帮助我的人——不论我说什么,他都喜悦接受(没有质疑、没有反问)。孔子这句话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方面是遗憾,一方面是喜悦。喜悦的是,颜回悟性极高,不需要孔子再多话点拨。遗憾的是,颜回不能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帮助孔子提高。颜回悟性高,所以对老师的话并不僵执,而能够发挥、活用。所以深得孔子喜爱。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略译:孔子问子贡:你自问和颜回比,谁更胜一筹?子贡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一知二。孔子说:比不上,我和你都比不上他啊!孟子说,“君子有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第三乐。像颜回这么棒的学生,哪个老师不喜欢呢!顺便举一个悟性不高的例子。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略译:樊迟为孔子驾车。孔子对樊迟说:孟孙向我问孝,我回答他“无违”。樊迟问: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事之以礼;父母死了以后,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如果是颜回,就不会再问“什么意思呢?”继续说“不违如愚”、“亦足以发”。从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可以想见,孔子对周公和周礼的尊崇,也是经过慎重思考、详细比较之后,才加以接受。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礼是借鉴了夏、商二代的礼,加以改进(损益),在当时是最好的。所以孔子选择了周礼。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子张问:十世(三百年)之后的礼,可知吗?孔子说:商礼从夏礼而来,其损益可以知之;周礼从商礼而来,其损益可以知之。那么,百世(三千年)之后,有代替周礼的,其损益也可以想见。孔子并不认为,周礼就可以永远延续、不能改变。他明白,什么是能变的“道的表象”,什么是不能变的“道的根本”。回到本文的主题:我们应该怎样学习传统文化?用《中庸》的这句话回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者缺一不可。(孔子对周礼的学习,就经过了这五步。)博学,就是广学。不可孤陋寡闻。审问,就是质疑——从各个角度详加考问。慎重思考,紧随怀疑考问之后。明辨,就是确认——如实明理。明理之后笃行,才能够切实享受到明理的益处,否则就是“说食不饱”。(顺便说,判断是否学到、功夫深浅的标志,可以是“不忧、不惧、不怨、坦荡”。学者可以扪心自问、1-10分之间考评。)本文尤其强调:审问、慎思、明辨。只有这样,才能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与时俱进,而不落入陈腐。欢迎点赞、转发。更多推荐:传统文化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一个“国学老师”的吐槽(自我介绍)如何(接近)公正地评价一个人、一件作品为何庄子墨子都批判儒家,对孔子倒时有称赞孔子学说的普世性晦明

多谢您的鼓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