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年报率排名”谈市场监管“抓手”之过
“抓手”这个词,频繁出现于政治文本之中,应该是近些年的事,因为二十年前,我从事文秘工作时,经常读书看报和写公文,那时确乎没有这个词。
而现在,“抓手”已经作为标准词组,被收入第六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无论是拼音输入法,还是五笔输入法,都可以很便捷地实现词组输入。
在领导讲话稿和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这个词,看得多了,也就习以为常了,抓工作,就是要有一个抓手。
但习惯了,抓手就慢慢取代了工作本身,对于领导,没有抓手,就不知道如何工作了;对于基层,如何应对这么多抓手,就成了一个问题,这确实不是一件好事。
孔子是提倡周礼的,《论语》中有个故事: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什么意思呢?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子张(颛孙师)与子夏(卜商)谁更好一些呢(学周礼)?”孔子回答说:“子张学过头了,子夏学得还不够。”子贡又问:“那子张是不是好一点啊?”孔子就说:“做过了,跟做得不足是一样的”。这应该是过犹不及的最早出处。
所以,“抓手”提得多了,基础工作就被忽视了。就像一个人一样,只有手,没有身体,那不叫一个完整的人,只强调手的作用,身体的其它机能就会退化。
一些科学家曾经对未来的人类形象作过描述:一颗硕大的脑袋,一双灵巧的双手,但身体很小。为什么呢?因为人经常用脑,所以脑容量不断扩大,导致脑袋越来越大,因为不需要劳作了,身体也就越来越小。
这种形象在我们眼中,妥妥的畸形。
工作了近三十年,几乎经历了体制改革的全过程,回顾这个历程,前半段工作中,没那么多抓手,但工作状态是自信而从容的。后半段工作,面对的抓手越来越多,工作却陷入了疲于应付的焦燥之中。
以前我们的工作很明确,根本不需要领导去安排,每天一上班,我们就计划好了要干啥,该收费就去收费,该巡查就去巡查,该办案就去办案,天天在辖区转,遇到“三优杯”检查时,也都能自觉在市场上加班到很晚。偶尔在办公室里喝杯茶,听到领导在隔壁咳嗽一声,就觉得自己该下去工作了。生活得很充实,工作得自信而从容。
而现在就不同了,每天上班时我真不知道今天会有什么安排,哪怕我计划好了今天干什么工作,计划也常常被打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