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玟瑾陈泳超礼俗互动视野下古史传说

医院订阅哦!

礼俗互动视野下古史传说中配角的留存机制

——以不肖子丹朱为例

吴玟瑾陈泳超

原文刊于《民俗研究》年第2期

摘要

礼俗互动不仅是存在于外在的行为方式,更是一种内在的文化理念。不同长度的历史时段会影响观察者对礼与俗的判断。先秦两汉时期丹朱古史传说的配角人物,其存在的功能性、理念化远大于它本身的叙事价值,导致常有互相矛盾的文献记载,单是结局就有偏居一隅、诛杀、囚禁三说。丹朱与商均、不肖子等同类配角人物形成固定的理念组合,体现出王官之学、诸子私学乃至民间传说的不同样貌及其相互博弈。随着汉武帝独尊儒术,这类异说逐渐被主流意识形态所统摄,《史记》所载丹朱古史传说成为后世的通行版本。其间从礼到俗、又从俗返礼的过程,不光展现了一则古史传说的存续机制,更充分说明礼俗互动并非只是两端互渗,还包含了复杂的中间动态。

关键词

古史传说;礼俗互动;丹朱;

配角化;同形分化

“礼俗互动”是民俗学界近年来提出用以分析中国社会制度与民俗传统之关系的独特视野,其代表成果主要汇聚于张士闪主编的《田野中国·当代民俗学术文库》丛书之中,已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出现了不少跟进之作。不过,从本文的思考角度出发,笔者认为“礼俗互动”似乎仍有三个方面可以进一步探究:

其一,“礼”与“俗”究竟仅指外显的规约化生活方式,还是包括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呢?张士闪在《礼俗互动与中国社会研究》这一纲领性论文中,以先秦之语源导入正题:“分开单用时,‘礼’是指制度化的国家礼仪,‘俗’是指民众自然生成的生活习惯;合为一词,‘礼俗’特指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俗相交、以礼节俗的一种社会状态或文化特质。”这似乎偏重于礼仪形式。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正统儒家对于礼的外在形式其实并不真正在意,反而更强调贯彻于礼中的思想和精神。该文后面又说道:“在社会实践层面,‘礼’所代表的国家制度的规约性,与‘俗’所代表的民间生活的自发性之间存在很大张力……”这就将“礼”与“俗”不再定义为事象,而是落脚于各自不同的性质,从而隐然提示:礼俗互动不止于礼仪规定的行为层面,当可延展到社会各层次的文化观念之上。比如历史认知,便是正统建设的核心之一,故本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