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子之剑季子,名季札,是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因封在延陵,史称延陵季子。最早知道季札这个名字,还是《季札挂剑》的故事:季札出使北国,路过徐国,去拜访徐君。季札所在的吴国盛产名剑,季札随身的佩剑更是剑中珍品。徐君非常喜爱,但没有说出来。季札也看出来了。本想把宝剑送给徐君。可是还要出使上国,不佩剑是不合礼制的,就什么都没说。等季札转了一大圈从北方诸国回来,又回到徐国去拜访徐君。可徐君竟然已经去世了!季札很难过,去徐君墓前吊唁。临走的时候,解下自己的宝剑挂在了徐君墓前的树枝上。他的从人很不理解,就说:“徐君已经死了,您这是送给谁呢?”季札回答:“不是这样的。在我心里,早已把这把宝剑许诺徐君了。怎么能因为徐君去世而改变我的决定呢!”徐国人听闻这件事,皆赞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季札挂剑也成为了不忘故约,诚实守信的历史象征。诚信一词最早出自《管子?枢言》: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立身之基,治国之本。连在自己心里许诺过的,都要坚守。我常常想,是有着怎样品格的人,在朋友的交往中,能有如此高风亮节!稍作了解,才知道季札的绝非常人。在春秋时期,季札不仅是名动诸国的贤达之士,更是著名的外交家,预言家和江南的人文始祖。他曾三次让国。因为贤能出众,道德高尚,他的父亲、哥哥和子侄曾三次推举他为吴王,都被谢绝。他还跟后来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齐名,素有“南季北孔”之誉。也是孔子终生仰慕的人。汉代更将季子列为春秋四贤之首。唐代狄仁杰江南大毁淫祀所,唯留夏禹,吴太伯,季札和伍员四祠。季札出使北方的过程中,在鲁国观周乐,季札以深密的感受力和卓绝的见识,透析了礼乐之教的深远蕴涵,以及周朝的盛衰之势,语惊四座;在齐国,季札帮助大夫晏平免于祸乱;在晋国,闻钟声,告诫孙文子,使之终生不近琴瑟;并预言最终晋国将会政在三家。孔子赞其“延陵君子”。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评其:“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知清浊。”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剑文化已经发展到了巅峰状态。不仅能制作出精良的宝剑和称度后世的佩剑制度,剑术的修炼也达到了一个高峰。赠剑更是至高无上的国礼。直至现在,在江浙某些地区还有在重大活动中赠剑的习俗。而季子所在的吴越地区,就是当时中国的剑文化最发达的地方。《周礼?考工记》说:“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战国策?赵策三》说:“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庄子?刻意》说:“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作为以贤德闻名于世的季子,生活在这个剑文化的高峰时代,又多了一层不寻常的意义。年出版的《武当剑法大要》中,黄元秀先生在自叙中,开篇就讲到:“邃古文人率咸武事,三尺龙泉与琴书并称,度当时剑术必甚普遍。秦汉而远,右文成习,武事销沉。缝掖之士,力不能缚鸡,遑论使用武器。剑术之传,仅深山穷谷间,高人逸士相与授受而已。因此高尚而普及之武技,尽假湮没无闻,良可慨也!”剑与剑术的衰落是宋以后的事情。在春秋时期,正是剑文化的全速上升期。几乎是人人习剑。后世所谓的腐儒、文弱书生尚无存在的土壤。据说,剑字的结构中,有两个“人”,就是人人必备之意。《汉书?地理志》:“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季子的几个哥哥,个个能征善战,骁勇过人。作为父兄心目中理想的吴王人选,有着高尚的文化修养的季子绝非不能武之人。恰恰相反,“季札挂剑”展现的,正是用自己最擅长和最喜欢的剑来怀念故人,告慰逝者。剑是什么?剑代表了勇气,代表了智慧,代表了仁心,代表了和品格上的清廉,不苟且。也只有季札这样的人,才配得上这样剑道精神。司马迁是懂剑的。司马氏祖上的一支,在赵国“以传剑论显”。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首次提出了剑道的“四德”:“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司马迁说:“君子比德于剑”。故历史上的士人、君子,必佩剑,必佩玉。毫不夸张地说,整个吴越历史,就是一部争战史,是一部剑文化的发展史。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季札,是懂剑的,是擅剑的。剑代表了一种精神。“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以剑品比喻人品。只有君子,才配用剑。剑之高洁,不容亵渎。作为吴人心目中的国之君子,必然也是佩剑、练剑的。君子比德于剑,以剑化其人生。由此观之,季札挂剑所表现的意义就更是弥足珍贵。吴越的剑有多厉害?吴越两国,名剑辈出。吴有干将、莫邪;越有欧冶子。他们都是名垂千古的铸剑大师。季札的亲侄子,就是后来春秋五霸的吴王阖闾。欧冶子曾为阖闾铸鱼肠、胜邪、湛卢三剑;而干将、莫邪就是吴国人。他们在千里庐虚为吴王铸造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雌雄剑。
据史书记载,阖闾去世,由时耗、鱼肠两把名剑陪葬。还有三千把扁诸剑,藏在三千口方井里。下葬三天后,宝剑之气升腾,化成一只白虎,守在墓上,故称虎丘。后来的越王勾践,秦始皇,三国的孙权等,都曾在此挖掘,但皆无所获。所掘深坑,汇为剑池。在吴国,季札还经历了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事件。吴王寿梦在世时,希望四子季札继任吴王。季札拒绝后,传位给长子诸樊,并嘱咐诸樊兄弟相传,以便传位季札。诸樊传二弟余祭,余祭传三弟余昧。由于季札让国,三代吴王之后,由余昧之子王僚任吴王。这引起了诸樊之子公子光的不满。他安排专诸用鱼肠剑将王僚刺死。公子光即位,就是著名的春秋霸主阖闾。鱼肠剑也因此事永载史册。据《公羊传》记载:政变发生时,季札正出使晋国,惊闻此变。公子光依寿梦遗命,要把王位交给季札。季札不肯接受,说:“你已经杀我们的国君,如果我接受王位,就是等于和你一起弑君篡位。你杀你的兄弟,是兄弟相残;如果我再杀你,就是父子相杀。这样互相杀来杀去,就没有穷尽了。”于是季札就去了延陵,终身不入吴国。《公羊传》评季子:“君子以其不受为义,以其不杀为仁。”季子无可挑剔,几近完人。同时代的越国,是吴国的死对头。越王勾践更是创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复国奇迹。年湖北荆州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历千年而不锈,被称为“天下第一剑”。有剑,就有剑道。越王勾践复国,就跟越国南部一个处州的女子有关:“越有处女,出于南林,王欲请之”。而《越女论剑》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部系统的剑道著作。季子的贤能与他在吴国接受剑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但不同于上述诸剑,季子之剑,更是贤德之剑,仁义之剑,诚信之剑,品格之剑。季子93岁逝世,可谓仁者寿。季子死后三年,吴灭国。近代考古,诸樊,余祭,余昧,阖闾,夫差,甚至季札之子等的铸剑,都有出土。年8月,“吴季子剑”在山西晋中出土。季子之剑保存完整,锋刃锐利。剑身成柳叶形,剑身中间起脊,横断面成扁菱形,有两行二十四字铭文。剑柄两端成喇叭形,圆剑首,菱形窄剑格。这也是国内唯一的一把季子之剑。.6.22,红阳子于岭南洗剑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