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修行什么?
大家一般认为,孔子主修的就是克己复礼,和论语上讲的那些等;
书上是这么说的,电视里是这么说的,很多很多人都这么说。
但这是孔子当年的想法吗?
明显不是~
包括论语,也是孔子的弟子们,在他死后总结出来的。
其实孔子最开始,很简单,非常地简单,就是学习“道”而已。
我们来看大家都知道的,孔子学道的成长历程的一段话: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应是比较真实,讲孔子真实的学习历程。
我去纵观一下孔子一生的学习成长历程;他是非常尊崇周公,非常喜欢周礼,并且为当时礼崩乐坏的情况而痛心,认为这个世界恢复到周朝初年的礼乐治天下的情况,才是幸福的盛世。
后世呢,对这段历程特别地提炼,而且特别符合统治者的需要。
这么说呢,是尽量将当时论语诞生的环境给还原出来,不受后世加上去的种种说辞的影响。
当孔子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那时是个萌新呀,他受到的影响,应非常地单纯,就是学问、学道。
商朝亡后,留下非常多的学问,流散在民间;虽再不复商朝时巫师们一起研究天地之间大道的盛景,但民间仍是有高人无数。
商朝流传下来的学问,十分地庞杂,除了我们知道的,中国的数学体系外;
夏、商的巫师们(可能还有更早以前的),上千年不停地研究天与地之间的大道的现象,还诞生了:我们的文字、我们的精神坐标、我们对世界的看法等等……
孔子在世时,还没有百家争鸣的说法,那时的人们学习,就是单纯地学习这些知识。
知识精英界,仍保留着修行的习惯。
老子在修行,孔子,也在修行。
但儒家并不太讲究这些修行,历代儒生们保留下来的只有静坐这一养神的法子,对静坐养神。
古人读书,讲究背,倒背如流;
我们往往发现,古代读人有强大的记忆力;这个记忆力,其实和精神能不能高度专注有关。
静坐养神,就能培养这种专注力;一来恢复精神,二来能养出很强的记忆力。
有兴趣的可以试试,高度集中精力去读一篇几百字的文章,读下来后一小时内基本能背下来;
如果背不下来,那就是精神仍不够集中。
孔子当年呢,他学习的内容,是知识与修行二者并行的,是相辅相承的。
后来随着人类灵性的降低,修行人越来越少,儒家成了纯粹的读书人了,再后来,儒家尚武的精神也丢了。
这些中国古人修行的故事我不再多讲,大家有心可以去搜寻,很多精彩的故事。
好了,我再来说说我对孔子修学成长历程的看法。
孔子在当年,也算是天纵奇才了,要不然不会这么快修学有成,有了追随的学生。
最开始时,就是修学而已,很单纯地修学。
于是,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这全是从修行与学问角度说的话。
三十而立,是指修行初有成,开了些智慧,对世间学问通达的基础有了,自己的见解能在世上立得住脚了,可以和人辩论了。
四十不惑,不是说什么疑惑都没有了。
而是智慧继续增长,到了一听到别人讲什么,就能知晓其中的道理的境界。
这时,孔子已经入道了,或者说,开悟了。
当然这不是指佛家说的开悟,而是对中国古文化的悟性,一说便知的悟性,已经修学出来了。
继续修学,五十岁知天命。
嗯,基本修学到商朝巫师们留下的学问的精髓了,知道天地间的规律了。
六十耳顺,
此时道心已稳,
内在无我了,
我见、我执、我要、我的什么什么,这些想法,基本被折服了。
与此对应的,就是对外界种种事物的见解,也消解了。
人与天地不再对立,而是一体,
进入这种境界,
人的耳朵是五官中最灵敏的,
听见什么都不在意、不心动,即进入这种境界,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样就进入了事与理、事与事之间无对立的境界了。
这在F家都是很高的境界,更不说D家了,和西出函谷关的老子都差不多了。
但孔子并没有说他修学的是哪门哪派,因为大道本无名。
要勉强安个名字,那就是指向于内心,心物一体,心无外物;能够明了孔子内心境界的后人,只有一位。
这位能明了孔子内心境界的人,叫王阳明。
我们可以看到,王阳明讲的是心学,就是直指本心,知行合一。
拥有这种境界后,带兵打战平叛都是一流。
和当时已经固化的儒家形成鲜明的对比。
儒家,是孔子死后形成的,是他的弟子们推动下,在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形成。
孔子一辈子都没有说要当啥开山祖师。
再来简单说一下孔子见老子;
孔子和老子是一个时代的人,他们见过多次,有明确记载的是四次。
我看孔子见老子的记载,是脱离文字看后面的意味。
孔子见老子,本不单纯是交流了那些话语,更重要的是——印心。
这有些禅宗的味道,以心印心。
这是文字之外的交流。
老子早就看开了,这个世上的诸侯们人脑子打成狗脑子,都不关他的事。
自然地,老子也不和孔子谈这些,只是和他谈道。
悟道之人,自然会看破世间的种种假象。
而孔子悲心很重,特别不满意世间的纷乱。
于是他提出了很多治世的见解,并为平定天下战乱而四处奔走。
孔子在年富力强时,认为自己已经修学有所悟,用他的能力,能够帮助天下重归礼乐治世。
直到老了,才发现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是扭转不了天下大势。
于是安下心来专心教书育人。
这些大家都知道。
从这可以看出,孔子推崇周礼,并不是他只有这个水平,而是他认为,周礼是符合这个世道所用的,但他仍低估了世人的堕落程度。
好了,又有一个故事,孔子安下心来教书时,特别喜欢周易,常常索玩不已。
在我们看来,完全弄不懂的周易,在孔子看来,如同玩游戏般容易。
可见他的修学水平之深,已达到商朝时巫师的水平。
孔子对学生们说的话,都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发。
但被后世重新解读,就成了孔子一心克己复礼,恢复周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