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统治策略势法术有什

儒家在荀子的时候是一个分叉口,荀子的弟子有两个一个是韩非子,一个是李斯,都是大名鼎鼎的法家,荀子本身也是“法儒家”,这对儒家的传承影响很大,在后世儒家几乎都是“外儒内法”,表面是儒家,其实内在核心是法家,寻求改变和治国之策。

在传统儒家看来君子无非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套说法存在并列关系,也存在递进关系。归根结底还是第一句话“修身”,只有“自身修炼”好了,才能去齐家治国平天下。

什么是修身?

儒家的终极目标是“克己复礼”就是恢复“周礼制度”,“克己”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修身”,首先要对复杂的“周礼”仪式有着全面的把握,这是知识层面的;其次要自身行为符合“周礼”比如六艺中的“御、射、乐”等等。

复杂的“周礼”在春秋就已经开始“礼崩乐坏”了,到了战国变得完全不适用,大家也不再去强调“周礼”的恢复,与时俱进形成了特色的儒学“帝王术”,简单来说就是“外儒内法”。

战国末期,天下呈现出全面郡县的趋势,这种趋势导致的必然是一人独大、中央集权,这个结果荀子、李斯、韩非子都看得明白,都提出了个人的指导思想,荀子和李斯的内容在“王庶文讲坛”中已经多次提及,如果您是新读者可以翻看。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本身是“法儒家”,韩非子则是彻头彻尾的法家。背景交代完了,我们就来看看《韩非子》的治国之道。

彻底的孤独

韩非子认为天下郡县,必然是高度集权,也就是全天下都听命于一个人。这个人也就成为了全民的公敌,所有人都是假想敌。韩非说: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四方是集权被挑战的八条途径。越是内部,越危险,最无情的对手是血亲,集权者是彻底孤独的。

在《韩非子》里有个寓言说的是:唐易鞠用弹弓打鸟的功夫很厉害,一天田子方就去找他请教。唐易鞠说:“树林里有无数只鸟,而我只有一双眼睛,那些鸟都在盯着我,而我只能盯着几只鸟。”田子方听了以后,马上恍然大悟,感叹说:“我也是啊,全国人民的眼睛都盯着我,而我也只有两只眼睛。”

这个寓言击中了秦始皇的内心深处,他马上下令迅速将韩非子找来讨教学习。一部《韩非子》,其实就三个字“势、法、术”。

君执柄以处势,故令行而禁止。柄者杀生之制,势者胜众之资。

在韩非子看来,集权者是有天然优势的。权柄在默认状态下肯定是把握在集权者手里,要如何运用这个权柄呢?一柄为赏,一柄为罚,人性趋利避害,掌握住赏罚二柄,以利驱之,以罚止之,就能以一驭多。

只要权柄运用得当,势自然就在集权者这里,如果运用不得当就容易出现政权的颠覆,权柄的具体运用就是“赏赐与惩罚”,让人们纠结在小恩小惠的赏赐中,惧怕恐怖的刑罚,人们就不会有作乱的心思。

关于势,《韩非子》还有几个要点,整理如下:

第一、赏罚必须明确

赏罚是权柄的两面,不能只赏不罚,更不能只罚不赏,而且罚必须大于赏。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今天表扬好人好事,都是口头的赏赐,但是对于恶人恶事,轻则罚款或者15天,重则坐牢蹲监狱,其实是一个道理。

另外一点,赏罚绝对不能外包,必须牢牢掌握在集权者的手中,如果赏罚权柄旁落,那么就有可能形成势力与集权者对抗,毕竟集权者是绝对孤独的,任何人都是假想敌。

第二、不容许法外之民

“赏之誉不劝,罚之毁之不畏,四者加焉不变,则其除之。”这种人格说的就是:孟子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还有庄子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两种人在韩非子看来都是法外之民,不尊重权柄赏罚,给他赏赐也可以,惩罚也可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非常自我,别具一格。对于这种人,韩非子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粗暴,直接杀掉就好,绝对不允许逍遥于法外的人出现。

一阴一阳,一显一隐

讲完了“势”,我们再来看看韩非子的“法与术”。“法与术”的关系是一阴一阳,一显一隐,一个公开,一个深藏。

凡术也者,主之所以执也;法也者,官之所以师也。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此臣之所师也。

法莫若显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法就是权柄的赏罚,术是深藏在内心的权谋。古时候的法家之法与我们今天的法其实相差很大,我们可以将韩非之法理解为君主策略目标的公开宣示,并搭配一套不可动摇的赏罚标准。

韩非子强调赏罚必须公开、公正、公平要绝对透明。严格规定:做什么事情有赏赐,什么事情有惩罚,必须严苛,必须杜绝歧义,让君王与其他人完全隔开,要到什么程度?

韩非子曾经举了一个案列:如果有一天君王突然生病了,国内凡是为君王祈福的百姓全部都要受到惩罚,那些不管不顾的人应该得到赏赐。百姓不能爱戴君王,君王也不能爱戴百姓,如果互相爱戴就容易破坏法制,干扰了君王赏罚,让赏罚不能按照既定规则运行,那么就会有人投机取巧去取悦君王而免除责罚,这样久而久之国家的法就形同虚设,君王权柄旁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在韩非子设计的体系里,法必须走到不近人情的极致,这是逻辑推导的结果。君王但凡有一点点人性,就非常不安全了,因为全国上下的眼睛都在盯着君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术莫若隐

法是公开的政策宣示,术是隐匿的人心权谋。

人主之道,静退以为宝。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福与咎。是以不言而善应,不约而善增。言已应,则执其契;事已增,则操其符。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主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术的隐匿关键就是自己不表态、不说话、不主张、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谁的话也不能白讲,讲的好就要做,做完了就要算账,好的赏赐、坏的惩罚。要学会揣着明白装糊涂,我什么都知道,却要表现出什么都不知道的态度,听你讲,让你做。

跟我们现在企业管理有很多相似之处:提意见、定计划、定目标,去完成。不过又有一点不同的是:君王不要参与,不要有偏好,让大家自己来。目标完成了有奖励,超标或者不达标有惩罚。

韩非子的操作就是六个字:去智、去贤、去勇,集权者需要将这些品质全部去掉,最后达到至强境界,也就是庄子说的“呆若木鸡”。

小结

韩非子的这套“势、法、术”是应对天下即将全面郡县提出的方案,我们从中能看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这就是局限性,因为天下郡县之前是没有的,大集权者也是没有的。在一切都没有发生的前提下,韩非子能够提出这样的理论其实也是非常不容易了,中国的集权统治术到达清朝才算完善,在整一个年的过程中,虽然“法与术”在不断变化、演化,但其内核其实就是“赏罚的权柄”,这一点韩非子早早的预料到了,很了不起。

好了,关于“韩非子统治术”的内容就到此结束吧,今天的内容您只需记住两点:第一、《韩非子》是应对即将到来的天下郡县所提出的理论;第二、《韩非子》里的“势”指的是“赏罚权柄”,“法”指的是“赏罚政策”,“术”指的是集权者需要“去智,去贤,去勇”,一切依法而行。

谢谢赏阅,您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