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评价 >> 社稷与山西初探

社稷与山西初探

社稷与山西初探

选自《文物世界》年02期,田世升

社稷,是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祀的土神与谷神,是上古时代国家的象征与代称。相传上古共工氏之子句龙为后土,烈山氏之子柱为稷。自夏以前尊后土为祀。商汤灭夏后以弃(周之始祖)代柱而祀。故《白虎通·社稷》称:“王者所以有社稷何?为天下求福报功。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遍敬也;五谷众多,不可一一祭也。故封土立社示有土尊;稷,五谷之长,故立稷而祭之也。”

社,既是土地神,又称后土。中国祭后土历史悠久,西周即开始。到西汉,在武帝之前只祭天不祭地,“是对偶之义”。武帝元鼎元年(前年),定汾阴脽上(今山西万荣县)祭后土,并建后土祠,这是有史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后土庙,迄今多年仍香火不断。元鼎四年(前年)汉武帝由夏阳(今陕西韩城)东渡黄河第一次来到汾阴祭后土。他是中国帝王祭后土的第一人。以后他又四次到汾阴祭后土。之后,又有汉宣帝、元帝、成帝、东汉光武帝、西秦苻坚、唐玄宗、宋真宗七位帝王来汾阴祭后土,时间延续多年。

山西不仅是古代帝王最早祭后土的地方,而且民间奉祀后土的风气极盛,差不多村村都有土地庙,户户每逢过年都要供奉土地神(俗称土地爷)。这种习惯,至今仍在广大农村中延续着。

稷,是谷神,又称五谷神。先是炎帝及其子“农”为谷神,夏商之后,周人的始祖后稷(名“弃”)教民稼穑于稷王山(今山西稷山县),后稷便成了中国民间祭祀的谷神的继任者。

不管是后土,还是谷神,山西南部地区(包括现在的运城、临汾、长治、晋城等市)都有许多美好的传说和文化遗迹,至今民间的许多习俗都与后土和谷神有关。后土和谷神与山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的根脉在山西。

首先,中国祭祀后土虽然早在西周即开始,但真正作为“国祭”和民间普遍崇祀后土,则始于西汉。而汉武帝则首先选择在河东汾阴祭后土。他为什么要选择汾阴祭后土呢?一是这里是汾水和黄河的交汇处,曾出土西周铜鼎,是吉祥之兆;二是这里有符合祭后土的“天圆地方”的地理条件;三是河东地区已普遍形成浓厚的后土文化。中国祭祀后土主要应始于山西河东地区。

其次,作为中国最早教民种五谷的炎帝兴起于山西上党地区,到他的儿子“农”成为中国最早的“田正”(农官),并封为中国最早稷神(谷神)。中国祭祀后土不仅于山西,祭稷神也始于山西。

第三,稷神的继任者,周人先祖周弃(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其生母姜嫄也可能是稷王山一带人,这更与山西有剪不断的渊源关系。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根据中国文化多元论的理论认识,山西是社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下面就中国社稷文化与山西的渊源关系作一肤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社”(后土)与山西

“社”,即“后土”是掌管大地山川、万物之美的和阴阳生育的社神。根据《周礼》和《礼记》的记载,从西周开始便以“后土”为社神祭祀,历代帝王和民间沿袭这一传统,为后人祈求人寿年丰、国泰民安,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有据《左传》记载,神话传说中与颛顼争帝的共工氏的儿子,名“句龙”,成为社神,即后土。说明至迟在春秋时期开始,“后土”便有人名所指。这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那么“后”与“土”原意是什么?“后土”准确的含义又是什么?

先说“后”。有多种解释:(1)指君主。《说文解字》:“后,继体君也。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故厂之从口,发号者君后也。凡后之属皆从后。”

(2)指诸侯。《尚书·舜典》:“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柳宗元《封建论》:“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也。”(3)指土神,即“后土”。《礼记·祭法二十三》:“共工氏之霸九州岛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州岛也,故祀以为社。”(4)指君主的正妻。《史记·周本纪》:“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

再说“土”。指土壤、泥土、土地、田地、国土等外,还指社神,即土地之神,又名“土地”。《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诸侯祭社。”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又装钟馗小妹、土地、灶神之类,共千余人。”“土”还是五行之一,即金、木、水、

火、土。五行也为五德,古代以五行相克附会王朝的命运,土胜者为得土德。

根据以上对“后”和“土”字义的注释,二字应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涵:

一是与发号“施令以告四方的”君主有关。二是与诸侯有关。

三是与女性有关。“后土”所以被塑造成女性形象,不仅是人们对大地母亲的无限崇敬,更有深层次的文化涵义;

四是土地神,即社神。

五是“五德”之一。把“土”人格化。“汉得土德”,所以汉武帝特别重视祭后土,曾五次亲到汾阴脽上(今山西万荣县)进行祭祀活动,并敕建后土祠。它不单单是祭神,而是把社会道德和人的道德与祭神活动融合在一起,以德酬神,在酬神中又使道德得到某种升华。从而达到统治者所希冀的人寿年丰、国泰民安。

上述后、土二字包含的5个方面的内涵,是汉代提倡的“天地合一”哲学思想的体现,它把代表天和上帝意志的君主,与人们间百姓疾苦阴阳生育、万物生长等紧紧绑在一起,通过祭祀后土活动,体现君主的意志和与百姓的亲合力。就“后土”作为神祇而论,她主要有三方面所指:

一是指大地。《楚辞·九辞》:“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大地何时而得干?”天下连绵大雨,大地何时能干?《史记·五帝本纪》:“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

二是指田官名。《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社稷五祀……土正曰后土。”又:“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后土为社。”“五祀”有三种说法,一是指禘、郊、祖、宗、报五种祭礼,皆国之典祀也。二是祭祀的五种神只,即五行之神: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三是指宅内外的五种神,即门、户、井、灶、霤。这里说的五祀,指的是第二种,即祭祀的五种神,后土为最后一种,这是按五行排列的。按照这个记载,后土是管土地的官,即土正(土神)也。“正”为长也,即土官之长。

三是土地神。《汉书·礼乐志》:“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三国志·魏书·藏洪传》:“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从以上后土的三方面所指中,我们可以看到,后土既是指大地,又是管大地的土地神(土地官),同“皇天”一样,都是“祖宗明灵”,皆为照视人们的一面镜子。

在跨越奴隶社会后期和整个封建社会的三千余年中,祭祀社神(后土)从发生到发展,到衰落,经历了漫长岁月,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产生过重要影响。西周到汉代以前,为祭祀后土的初创时期,无论祭祀规模,抑或祭祀方位、时间等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规制,礼仪也在完善之中。从汉代开始,祭祀后土进入发展、完善时期,直至明清,历代祭祀活动不衰,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有的至今我们仍在延续。据《汉书》记载,汉武帝以前只有祭天的地方,没有祭后的地方,“失对偶之义”。武帝即位后,于元鼎元年(年)5月,得鼎汾水(今万荣县境)之上。于是,武帝“定郊祀之礼,祀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在长安西),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汾水之旁土特堆起,是泽中方丘),汾脽出鼎,皇佑元始(大福)也。”(《前汉书·郊祀志》)。元鼎四年(前年)夏至之日武帝第一次自夏阳(今陕西韩城市南)东渡黄河到汾阴祭后土,并建后土祠。这是汾阴最早建的后土庙,也是中国最早建造的专门用来祭祀后土的庙宇之一。

武帝自元鼎四年(前年)第一次到汾阴祭祀后土后,于元封四年(前年)、元封六年(年)、太初二年(前年)、天汉元年(前年)又四次到汾阴祭后土,平均三年左右一次。以后宣帝二次、元帝一次、志帝四次,西汉前后共四帝十二次到汾阴来祭后土。后虽有东汉光武帝、西秦苻坚、唐玄宗、宋真宗等四帝五次来汾阴祭后土,但国祭的中心自西汉哀帝以来已不在这里,他们所以又来汾阴祭后土,均别有原因。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四年(年)来汾阴祭后土,是历史上帝王在汾阴祭后土规模最大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如果从汉武帝第一次到汾阴祭后土,到宋真宗最后一次,先后共有八位帝王十七次到汾阴祭后土,历时多年,说明山西与中国的“社”文化有极为密切的渊源关系和厚重的后土文化底蕴,至今万荣后土庙及全省各地民间奉祀后土的习俗仍传承不息,在中国以至海外华人中留下了深远影响。

山西现存的近千座后土庙中,除上述万荣县中国最早的后土庙外,还有两处后土庙值得书一笔。一处是介休后土庙,无论规模,抑或建筑艺术,都享誉海内外;另一处是汾阳后土圣母庙,其壁画堪称我国明代绘画艺术的精品。

介休后土庙,位于介休市内西北隅庙底街。始建于北魏太安三年(年),西魏大统元年(年)重修,宋皇祐元年(年)敕修,元大德七年(年)遭地震毁坏,延祐五年(年)复建,明洪武、正德和清道光年间屡次重修。庙坐北向南,由五进院落组成,建筑有龙壁、山门、戏楼、钟鼓楼、三清楼、后土殿等。特别是后土殿殿顶全部覆盖黄色琉璃瓦和琉璃艺术构件,金碧辉煌,是山西现存最具特色的后土庙。

后土圣母庙,又称后土庙,位于汾阳市城西北4公里的田村,庙规模不大。现仅留厢房和圣母殿。以西王母(当后土娘娘奉祀)为主要内容的精美的明代壁画就保存在圣母殿的墙壁上,是山西现存明代壁画中的佼佼者。

“稷”(谷神)与山西

稷,据史书记载,有4种解释。一是指我国古老的食用作物,即黍(一说是没黏性的黍子);或粟的别称;或指高粱,程瑶田《九谷考》:“稷,今人谓之高粱,或谓之红粱。”《广雅·释草》:“稷穰谓之绉。”《尚书·酒诰》:“妹土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吕氏春秋·川民》:“夫种麦而得麦,种稷而得稷。”二是主管农事的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稷,田正也。孔颖达疏:“正,长也,稷是田官之长。”三是五谷之神。在我国古代,五谷是指稻、稷、麦、豆、麻;或者麻、黍、稷、麦、豆。后“五谷”泛指谷物。《礼记·记法》:“是故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能殖百谷;夏之衰也,周弃继之,故祀以为稷。“孔颖达疏:“‘故祀以为稷’者,谓农及弃,皆祀之以配稷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四是古地名。春秋晋地。在今山西稷山县南稷山下。公元前年秦桓公伐晋,晋景公治兵于此。稷山,又名稷王山、稷神山。海拔米。相传后稷教民穑于此,古有稷祠和稷亭,故名。北魏时在这里置高凉县,隋改稷山县至今。

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山鼻祖是炎帝,号称神农氏,他应是中国最早的稷神。而“农”和后稷只是继承了炎帝的事业,在教民稼穑方面做出过突出贡献,人民也把他们当成稷神祭祀。

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五帝之一。号烈山氏,一作厉山氏。相传少典(炎帝之父)娶有蟜氏而生。原居姜水流域,后向东发展到中原地区。曾与黄帝战于阪泉,被打败。一说阪泉在河北涿鹿,一说阪泉在山西运城盐池。

炎帝出生和兴起的地方在哪里?一为湖南说,二为陕西宝鸡说。现在山西有的学者又提出了第三说,说炎帝出生与兴起于晋东南地区,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这是其一。其二,即使炎帝出生于陕西姜水流域,但后来他向东面的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发展了,他的事业和“孵化场”应在陕西的东面,特别是晋东南地区是值得重视的一个地方。这里有独特的农业发展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有许多炎帝的传说和文化遗迹,在当地百姓的生活中,至今仍传承着不少与炎帝有关的习俗。晋东南应是炎帝真正兴起的地方。

后稷,周人始祖,名“弃”,是继炎帝之子“农”之后,我国的又一名农官(田正)。

据《史记》记载,后稷母亲姜嫄原为有邰之女。过去一般认为邰地在陕西武功,但也有人认为应在稷山县的稷王山一带。稷王山北约10公里外即是汾河,汾河在先秦文献中出现甚早,在远古创世物神话中就有了汾水之神。汾水之神在《左传》里记载名叫“台骀”。沿汾水几乎各地都有台骀庙,其中宁武、太原和侯马等地的台骀庙最为有名。台骀应该就是远古民族有邰氏的一支,他不应该与后稷弃一样,属于同一时期的传说人物,而且或许与姜嫄还有些血缘关系。这样,周人先祖的根不仅在山西,而且谷神后稷也应起源于山西。

后稷在山西的传说和遗迹,主要分布在稷山、万荣、新绛的稷益庙等。

稷王山位于稷山县南,海拔米,四周有闻喜、夏县、运城、万荣等县,从古至今皆为我国传统农业最发达的地方。尤其是在稷山、闻喜、运城、万荣这四个县市靠山交界的地域,过去则几乎村村有稷王庙或是稷益庙。为什么又叫“稷益庙”?据说与后稷同时期的还有一位伯益,他知鸟语,善驯鸟兽,善占卜。历史上,稷王山四周的人民,祖祖辈辈视伯益与后稷为同样的创物先祖,所以许多村庄就把伯益与后稷同庙祭祀,四季香火不断。

稷王山上最明显的标志物是稷王塔与姜嫄塔,前者在山顶,后者在山腰,天气晴朗时10多公里外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稷王山的山石有一种明亮发光的玉质石子,大小形状有的像麦粒,有的像黍稷,有的似谷子玉米,还有的形若芝麻或各种豆粒,甚至还有像南瓜籽者。因此,古人把它们称作“五谷石”。民国初年有一个解州籍人李子祥,曾先后任职于闻喜东镇区和稷山清河区,对稷王山颇多考察,写过一篇《游稷山感后稷教稼之功德纪事》(此文后来收入顾颉刚编著的《古史辩》第三册),建议把稷王山的五谷石“搜罗采取,供之本省陈列所和农会研究品题,再输送京、津、沪、汉博物院,为全世界瞩目,尊重中华,推本农业,使人知山西有后稷神圣,景仰崇拜,稷、闻之荣,亦三晋之光。”六七十年前一个乡镇职员已能有如此想法,实令人吃惊。

稷王山下的稷山县,隋开皇十八年(年)始置,因为稷王山祭祀后稷的活动日盛,遂以山名作县名。旧时,稷王山上的后稷祠和姜嫄祠名声很大,不少州县的人们常常专门来此登山祭祀,为的是祈求丰年。祭祀礼毕后,临时还要捡些五谷石以求吉祥,或者再绕行到闻喜县的池村和蛇虎涧去,虔诚地瞻仰一下后稷当年的受难之地。

在稷山县城西大街有一座稷王庙,创建年代不详,清道光十六年(年)失火焚尽,道光二十三年(年)重建。近年又进行了全面整修,辟为县博物馆馆址。庙坐北朝南,中轴线依次有献殿、正殿、姜嫄殿,两侧有钟鼓楼,占地面积4平方米。献殿前的4根浮雕盘龙石柱、四周20根雕花石柱和由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的屏形栏杆,是该庙的特色。

万荣稷王庙,位于稷王山麓太赵村北。现仅存正殿、戏台。正殿五间,当地称“无量殿”,仍保留了宋金时期建筑的特征。

稷益庙,位于新绛县城西南15公里的阳王镇,俗称阳王庙。此庙规模不大,创建甚早,至明代曾经重建。惟舞庭和正殿各五楹迄今尚且完好。以歌颂三圣、大禹、后稷、伯益为题材的.11平方米工笔重彩壁画,就保存在正殿内的两山墙上。

稷益庙壁画的内容,为通常的寺观壁画中所未有。壁画上既不是佛教中的佛、菩萨像和经变,也不是道教神祇画像和仙真传记,而是依据我国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描绘出功绩卓著的三皇(皇三圣)、大禹、后稷、伯益等画像。歌颂他们征服自然,造福人民,受到百官祭祀,万民崇仰,各方神祇朝贺的情景。其主体画面周围布列稷益传说以及烧荒、狩猎、斩蛟、伐木、耕获、捕蝗等生产场面。另外,山峦树石、溪流田园等自然景观也贯穿于神话场景中。其题材稀奇,画艺精湛,在我国现存的古代壁画中可谓独具特色。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较普遍传颂的“华夏文明看山西”是有古迹遗存可以为证的,并非虚妄之言。

(作者系山西省孝义市文物局副局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2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