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期我们讲了关于孔子出生的故事,这一讲我们聊一下孔子的童年生活,看看有哪些重要因素,使他后来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也好对我们自己教育孩子有所启发。
孔子三岁时,他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随后,他母亲颜徵在就带着他搬到鲁国都城曲阜阙里居住。有关孔子母亲颜徵在为何移居阙里,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是为了教育孔子成才,才决定搬到文化中心地带;二是投奔娘家亲戚,颜氏大家族在鲁国都城是望族,孔子早期弟子多姓颜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其三,为了避开复杂的家庭矛盾,投奔孔子父亲叔梁纥的老友家;其四是为了维持生计,找个容易找到干杂活的地方。
不管什么原因,最重要的是他们搬到了阙里,这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
周朝建立初期为了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由周公(孔子的偶像,知识点)订立了礼乐制度,周朝的礼乐制度非常缜密,触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国,是唯一可以使用天子礼乐的诸侯国,有“周礼尽在鲁”的说法,自然对礼乐制度和文化更为尊崇,特别是祭祀活动。
另外,士族阶层入仕须考核
那个时期的士族阶层要想入仕做事,就必须通过得礼乐御射书数六艺考核,孔子继承了父亲的士族身份,自然也必须从学习礼乐开始,如同现在学生必须从语数外开始学习,拿到好大学的文凭才能找到好工作一样。
那么阙里又是个什么地方呢?
阙里,顾名思义,就是在有“阙”的地方里面,“阙”本指宫廷门外前两边的望楼,后来除了宫殿,门口有“阙”地方还有都城、庙宇、陵墓、祭祀台等。
《括地志》上说“鲁城西南三里有阙里,中有孔子宅”,再结合周礼中“左祖右社”规制来推断,孔子家应当在社稷坛(祭祀台)附近,所以他童年时能常常观看祭祀活动。
回归正题,孔子童年究竟干了些什么呢?《孔子世家》中是这么记载的:“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意思是说孔子小的时候,经常玩一些模仿祭祀和其他礼仪的游戏,摆上各种礼器,穿上相仿的衣服,布置相似的场景,和小朋友们一起模仿大人的礼仪活动。因为孔子家住在鲁国都城里,都城里每年都有众多的礼仪活动,比如祭祀、会盟、迎接来使、飨食、士冠、婚礼等等,他有很多机会观摩学习,这就是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
说到这里讲一个笑话,有个朋友,因为夫妻两人工作忙,就把孩子送到了乡下老家,有一次接孩子回来,他就问:你学到了什么本事?孩子开心地给他学了两声驴叫,当朋友怒发冲冠时,孩子还一脸委屈,说别的小朋友都学不会呢!
能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的确是父母应该思考重视的问题。“孟母三迁”也说明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仔细想一想,孔子的母亲和孟子的母亲的确是历史上伟大的母亲,都是年纪轻轻就守寡,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地带孩子,一个“一迁”培养出了“至圣”,一个“三迁”培养出了“亚圣”,太伟大啦!
以上探讨的是外在因素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影响,是父母自己努力就可以左右的,还有至关重要的内在因素,是一般家长比较头疼也是容易被忽视和错误使用的,要不,我们下篇再再仔细探讨吧。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