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欣淼和单霁翔在故宫博物院先后任职院长,近日,二人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分别出版了《太和充满——郑欣淼说故宫》和《人居北京——唤醒工业遗产》。
故宫是中国的文化符号,是世界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不需要“翻译”就能走向世界的文化语言。郑欣淼担任院长期间开启故宫百年大修,进行七年文物清理,打破两岸故宫的隔绝状况,提出了“故宫学”概念。卸任院长后,他仍从事故宫相关研究工作。基于大量珍贵史料,结合诸多亲身经历写出的《太和充满——郑欣淼说故宫》,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的故宫。
在成为故宫“当家人”之前,单霁翔做了二十年城市规划工作和二十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他以城市规划师、世遗推广人和老北京人的三重身份为读者带来《人居北京——唤醒工业遗产》一书,书中着重介绍了首钢园如何从老厂房华丽变身为冬奥园区的中国城市故事。
4月22日,两位故宫院长一起走进北京市东城区图书馆,以“故宫院长谈故宫与文化遗产”为题,畅谈故宫与文化遗产,分享他们作为文化遗产守护者、图书创作者的思绪与感悟。这也是世界阅读日期间,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策划推出的一系列线上活动之一。
郑欣淼(中)与单霁翔(左)在年东城区“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暨“故宫与文化遗产”新书发布会现场,这一活动由中共东城区委宣传部、东城区文化和旅游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主办。(主办方供图)
此外,此次活动上,东城区实体书店发展联盟正式成立,同时,东城区推出“国潮风尚”“书映百年”“国风静巷”“雅集流韵”“老城文华”等五条“书香之城”慢生活探访打卡路线,涵盖王府井书店、码字人书店(王府井和平菓局店)、PAGEONE(北京apm店)、三联韬奋书店(美术馆店)、更读书社(东城隆福寺店)、山海四合byJetlagBooks、书香世业主题街区、美后肆时景山市民文化中心等38处实体书店和街道图书馆。
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
在新书分享环节,郑欣淼深有感触:“故宫是说不完、写不完的。”之所以将新作命名为《太和充满》,是因为这四个字其实是宁寿宫区颐和轩乾隆皇帝所写的一幅匾额。“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太和”即“大和”,是“和”的最高境界。太和殿是紫禁城最重要的建筑。今天我们通过批判性、继承性和创造性转化,赋予它很多新的东西,因此,“太和充满”也反映了今天的一种理念。太和殿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故宫古建筑,也承载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和传统。
《太和充满——郑欣淼说故宫》,郑欣淼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1月
“为什么故宫的维修要恢复康乾盛世的面貌?为什么故宫的文物清理把很多细枝末节的东西都当作宝贝?就是看重它们之间的联系性。”郑欣淼强调,故宫是一个文化整体,故宫的古建筑、故宫的文物,还有故宫博物院本身,其实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故宫的古建筑物,并不是一个藏宝之所,而是因为这些文物就放在故宫,如果将它们剥离出去,一些文物的价值就会受到影响。比如在太和殿前的广场,两侧有白颜色的几道线,这实际上是故宫举行重大典礼时,文武百官站立的序列。又比如军机处很有名,但里面的桌子材质却很一般,是榆木桌子,这是为什么呢?郑欣淼说,这其实正是等级观念的体现。包括每顿饭,从档案上可以看到,都有具体的标准。
故宫(视频截图)
皇帝也喝豆汁?这当然是传说。不过,郑欣淼在清宫档案上看到记载,有一次外地进贡了一些新东西,内务府给皇帝和妃子发放标准一样。为此,雍正皇帝发了一通脾气,认为这些东西不能给妃子们用,这就是因为有等级在里面。在故宫中,很多看似寻常的东西,包括一件衣服,反映的都是等级观念、典章制度。从建筑等级来看,太和殿是故宫之中等级最高的建筑,我们又应该如何去欣赏呢?郑欣淼说,太和殿是故宫三大殿的代表。明清故宫继承了传统宫城、内城、外城的三重城制度,其主要建筑,都是附会《周礼·考工记》而布置的,是中国历史上最符合这一记载的实例。
文化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第五任院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郑欣淼(视频截图)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对故宫整体保护认识的加深,故宫博物院先后立项了两项重大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年正式启动、历时十八年的“故宫整体修缮保护工程”。这一维修计划分为两个阶段:从年到年,把中轴线及其以外的主要建筑修复好;从年到年紫禁城建成六百周年时,全面完成古建筑内外环境整治和整体保护工作,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的维护管理,进入良性循环。郑欣淼特别强调这次故宫大修的重要意义:“这体现出我们国家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同时也说明,我们国家富强了,我们有力量来保护它。”他提出,弘扬与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都是有意义的,它们承载着、体现着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
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历史见证
“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年”,是单霁翔担任故宫院长期间向社会的庄严承诺。卸任院长后,“斜杠老单”通过《万里走单骑》节目和一系列图书讲述世界遗产里的中国故事。
工业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也正在融入新时代的城市生活。在新书《人居北京——唤醒工业遗产》中,单霁翔以城市规划师、世遗推广人和老北京人的三重身份,通过首钢园从老厂房转变为冬奥园区,工业遗产转型为文创聚集地,现实探访与理念溯源结合,讲述了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中国城市故事。
《人居北京——唤醒工业遗产》,单霁翔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1月
单霁翔指出,工业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变革,也记载着城市的历史。保护工业遗产,就是保护时代的记忆。在我国,自19世纪后半叶洋务运动以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宝贵的工业遗产。这些工业遗产集中分布在老工业城市,不仅见证了我们近现代工业化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也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年4月,中国首部关于工业遗产保护的共识文件《无锡建议》发布,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问题也自此提上议程。
单霁翔说,一方面,工业遗产记录了城市的发展轨迹,是城市文化的历史见证;另一方面,伴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工业遗产的保护也面临着现实困境。但在这之中,也不乏将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与城市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优秀案例。
作为北京最大的工业企业,为了保护城市环境,为了筹办年奥运会的新形势,首钢服从和服务于首都发展大局,提出在河北唐山的曹妃甸地区选建新的厂址,完成了一次从山到海的大转移。单霁翔说,这个过程中,首钢对城市的贡献不应该磨灭。他坦言,自己的哥哥曾经是首钢炼铁厂的炉前工,年进入钢铁学院学习后,又进入了首钢设计院。这样的经历,让单霁翔对首钢有着更加深刻的记忆。
单霁翔注意到,世界上很多工业遗产保护,都是在工业遗产早就熄火停滞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后才开始保护,已经非常残破了。从这一点来讲,首钢能够在熄火前就列入保护,可以更加完整地保护整个生产环节,是一个完整的工业遗产公园。在这里,单霁翔将首钢与已成为世界遗产的德国的弗尔克林根钢铁厂相提并论,认为它在很多方面,更加体现了工业时代的辉煌。
单霁翔在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在这里,单霁翔提到一个词“唤醒工业遗产”。他非常欣慰,首钢在熄火之前,没有任何大规模的拆迁,也没有破坏性改造,而是静静地沉睡了。单霁翔表示,工业遗产和古建筑一样,封闭和搁置,会加速它们的糟朽、锈蚀,只有融入今天人们的现实生活,利用它、爱护它、珍惜它,它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活起来,首钢也因此逐渐展现出工业时代的辉煌魅力。
年3月,因为拍摄《我是规划师》,单霁翔与节目组一同来到首钢三高炉。三高炉过去是代表着首钢生产能力的功勋高炉。这样一座钢铁建筑,完全为炼钢而建造,在熄火之后,这个曾经流淌着铁水的钢铁巨兽,是如何变成城市生活中让人流连忘返的公共空间的呢?
在首钢主厂区遗留有大量与制铁工艺相关的工业遗存,例如原有的三高炉、冷却塔、热电厂、精煤车间、制粉车间等,这些工业建构承载着大量与生产环节相关的集体记忆,对这些工业遗产实施保护性再利用,转型为博物馆展示空间,标志着这些工业遗产从工业性向城市性的彻底转变。保护性再利用项目保留了三高炉主体高炉部分、热风炉、重力除尘器和干法除尘器等核心工业构建物,最大限度保留了高炉原有结构和外部风貌,对内部空间进行重新梳理,形成展示、展览、观景平台、玻璃观景台等不同功能区域,以博物馆的形式继续向世人讲述“首钢故事”,对百年首钢工业印记进行展示和传承。
年5月,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冬奥会与首钢的结缘,为首钢增添了一张“金名片”。在首钢的冬奥会设施中,有一项设施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那就是被称为“水晶鞋”的滑雪大跳台,目前,全球范围内,在冬奥会举办以后保留下来的高台滑雪设施只剩这一个,它无疑是一个标志。在单霁翔看来,与故宫等古建筑相比,这些工业遗产的应用可以更开放一些。
单霁翔谈道,在北京,首钢是重要的工业遗产,是城市记忆。今天首钢成为冬奥场所,也逐渐成为一个大型的工业遗产公园,为我们的北京市民,为全国的民众,特别是为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文化环境,一个大型的文化设施。他提出:“我们的城市需要文化多样性,需要我们历代历史的叠加,叠加得越深厚,叠加的文化层越多,这个城市就越有魅力。”所以,我们过去百年工业的发展也要保护起来,让我们面对未来能够更加有文化自信。
记者丨何安安
编辑丨张婷
校对丨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