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年,帝辛自焚于鹿台。周武王却没有善罢甘休,分别射了帝辛及其宠妃的尸体3箭,又砍下他们的头颅示众。
帝辛就是我们俗称的商纣王,宠妃中的一人就是臭名昭著的妲己。
上面这段故事出自《史记·周本纪》:
人都已经死了,号称仁德的周武王为什么还要这样羞辱他们的尸体?这是不是与后世推崇备至的《周礼》背道而驰了?
其实,周武王的所作所为非常合理,而且是必须的。
于私,商纣王父子与他有三代血仇;于公,周武王不想再做商王朝的高级打工人,他要取代商纣王成为新的天下共主,必须要名正言顺,讲究程序正义。
而打工人周武王讨伐纣王的理由,在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有记载,
按照当时的礼法,“三正”指代的是“天、地、人”。
周武王射向商纣王尸体的3箭就是一种祭礼,意思是他代表“天、地、人”来惩罚商纣王,这叫替天行道。
然后又用黄钺砍下商纣王的头颅祭天,就是向上天禀告,自己不再是一个打工人了,从今天起将取代商纣王,成为新的天子。
另外,周武王列出的纣王罪状还有一条是“牝鸡司晨”(pìnjīsīchén),所以祸乱天下的妲己也要接受上天的惩罚。
为什么周武王要亲自去做这些事情,而不是假手于人呢?
虽然商纣王“自绝于天”,但他的身份终归是天子,即便有错也应该是由新的天子来处罚,别的人没有这样的资格。
另外,黄钺和玄钺都是礼器,不是普通打工人能够使用的。
黄钺是黄铜所铸造的斧子,是帝王专用,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玄钺是用天降陨铁铸刃的斧子,等级相对低很多。
所以,周武王以“黄钺”砍下商纣王的头颅挂在高大的白色旗杆上,然后换了“玄钺”去砍妲己的头,挂在矮小一些的白色旗杆上(商代以白色为尊,这也算是一种尊重)。
这一切都是在告诉世人,周武王是替天行道,是解民于倒悬的正义之师。
其实在发动牧野之战前,不愿再做打工人的周武王早就有机会向商纣王发起全面进攻,但他一直在隐忍,等待一个最好的时机,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
这时候,虽然天下诸侯已经对商纣王离心离德,但还不够周武王还在继续等。
接下来的几年,商纣王果然没有让姬发失望,他对迫在眉睫的危险缺乏足够的警惕和清醒的认知。
不但没有对强大的邦周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反而不断对外用兵,劳师远征讨伐东夷,以至于国内空虚。
如此天赐良机,周武王已经等待多时。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
于是,在公元前年二月的一个清晨,周武王率领大军赶到朝歌城外,现在叫牧野的地方。
敌人的军队不经历战斗直接跑到了都城之外,可见纣王的麻痹大意程度,以及人心尽失。
而且,周的征伐之权,还是纣王亲自授予西伯姬昌的。
那是在他囚禁西伯姬昌,并杀害他的长子伯邑考之后,收受来自邦周的巨额贿赂,然后把姬昌放了,还授予他征伐之权。
然后,姬昌利用手中的征伐之权合理合法继续扩张之路。
最后,周武王利用仅发动了一次“牧野之战”,就推翻了商朝经营了多年的江山。
其实,且不说以前是怎么样,单以纣王后期对邦周的这些作为,他不亡都没有天理了。
即便没有周武王,也会有吴武王、郑武王、王武王来推翻商纣王的铁桶江山。
周武王建立西周之后,吸取了商纣亡国的经验,命令周公牵头制定了非常严格周密的一套礼仪,来约束上至天子,下至诸侯和百姓的所有国人,这就是被后世推崇备至的“周礼”。
只不过,周武王也未必完全赢得了商人的拥戴,即便他为了安抚人心分封了纣王帝辛的儿子武庚,让武庚成为帮助自己安抚商朝遗民的打工人;为了防止武庚这个打工人叛乱,又在他的封地四周分封三国,找了另外一群打工人来监视武庚。
3年后周武王驾崩,13岁的成王继位,周公辅政。
这时,从后备天子身份降级为新王朝打工人的武庚终于等来了机会。
很快,武庚就在自己的封地起兵叛乱了,而负责监视武庚的管叔、蔡叔这两个打工人,怀疑代掌国政的周公想要夺权,于是也加入了武庚的叛乱队伍。
幸好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对于自己高级打工人的身份很满意,并没有别的更进一步的想法。
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周公率军东征平定了朝歌城的叛乱,并再次分封商王后裔微子启于宋国。
之后,为了巩固西周王朝政权,周公再次大规模分封王室子弟及有功之臣,希望他们成为周王朝的,于是又诞生了一批新的高级打工人。
想要了解更多古代打工人逆袭的故事,可以阅读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但可以从中探知历史上王朝兴衰的秘密,更可以学习为人处世之道。
点击上方链接就可以购买,仅需59元,一顿便饭的钱,领略千年历史文化兴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