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回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年12月,一群特殊的人走入一间间教室,这其中年龄最大的超过三十岁,年龄最小的不过二十来岁,有不少父子、母女、兄弟姐妹、师生、夫妻一起携手走进考场,时隔十年,高考的大门再次敞开,高校的大门也终于再一次公平公开地对所有学子开放。
年高考准考证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于两个月前的一份通知,年10月12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宣布高考将于年12月举行,由各省单独出卷,考试时间也因为各省情况并不能统一,大多数集中在12月中旬开考。
这一份通知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人们闻讯奔走相告,学子摩拳擦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万学子白天工作,夜里挑灯复习,备战高考,虽然只有27万人被录取,走入高等院校,然而年恢复高考的影响远远超出高等教育本身的意义,也盖过了之后历届高考的风头,因为这是新中国吹响了进军现代化的号角,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直接决定了中国命运的走向,春雷乍响天下惊,神州一夜尽春风!
说起高考,很多人会说这是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转折点,其实高考背后所代表的考试制度更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每一次人才选拔制度的变更,都将成为一个时代兴衰盛亡的转折点。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从古至今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以高考为代表的考试制度何时在中国出现?这种制度又是如影响中国的历史进程的?
年新中国第一次高考准考证01从毛遂自荐到举孝廉
夏商周三代,读书识字,出仕做官,还是贵族们的特权,商汤周文、伊伊太公其背后无不是有着一个部落的支撑,人才的流动也多是局限于部落内部,并且世袭罔替,父死子替,阶层固化。随着西周的崩溃,平王东迁洛阳,周王室的权威跌入谷底,诸侯争霸兼并加剧,战争带来旧贵族的衰落和新贵族的崛起,人才也开始在各个诸侯国之间自由流动。
思想文化在交流碰撞中擦出耀眼的火花,春秋末期,诸子百家也成为这个时代最耀眼的群星,特别是儒家先师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打破门第观念,教育不再是贵族的特权,平民也开始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也由此崛起了新的阶层,士!士的崛起,直接葬送了孔子心心念念试图恢复周礼的梦想,却奠定了中国近千年的社会主力阶层。
孔子春秋战国时代,虽然诸子百家为了扩容门派势力,不断招收学子,但受制于书籍获取的难度、老师数量的稀少,这些终归只是少数人才能参与的高端活动。那么,接受了教育,怎么才能展现自身的才华,为君王所赏识,一展胸中抱负呢?答案是毛遂自荐。
自荐的玩法,下策是看好某一方势力后,投身门下成为门客,享受一定俸禄的同时也出人出力,这种方式需要等待一段出人头地的时间,毕竟没有人能够轻易相信一个刚加盟的人。比如商鞅在魏国时,投身魏惠王相国公孙痤门下,苦等十余年时间,直到公孙痤病重之时,才得到推荐,怎一个惨字了得,当然商鞅的才学,小小的魏国也容纳不下!
中策则是看准时机,帮助某一方势力解决棘手问题,这种方式风险较高,带来的回报也是非常丰厚滴,比如齐国田单,最初不过市掾,管理临淄市场秩序,类似于今天的城管队长,在乐毅率领五国军队接连攻克齐国城池,齐国危难之际,田单坚守即墨,以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最后田单获得收益是啥?拜为相国,封安平君,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之职吧。试问如何从一个城管做到一国总理?请看田单励志传奇!
火牛阵上策就相对简单多了,既没有中策的风险,也没有下策那样的漫长等待,可谓出将入相,封官拜侯的做官必备技能,这一技能那就是直接上书一国君王,直抒胸臆,在君王面前展现才华,君王看中了,那么恭喜你,通天大道为你打开,否则,哪来的回哪去。当然想要在这一道路上通关,步骤也很简单,就三步,第一步上书君王,第二步君王召见,第三步打动君王。然而就这三步,却难如登天,君王居于深宫之内,一个无权无势之人如何将书信或者奏章呈递给君王呢?能够打通这三步之人,无一不是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一方巨搫,比如商鞅之于秦孝公,张仪之于惠文王,范雎之于昭襄王。
这种方式下成功率虽低,一旦成功,未来相国可期!
秦惠文王等到秦汉两代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这种效率低下的自荐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庞大帝国疆域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并且也为了避免地方势力豢养门客对抗中央王朝,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地方官府充当了伯乐功能,通过举孝廉的方式,源源不断地从地方抽调人才供职于中央,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人才汇聚之中也成就了一个强盛的帝国。
02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从世官制到察举制,是时代的进步,标志着人才选拔的制度化,春秋末期出现的士族取代世袭罔替的奴隶贵族,成为新的政治集团,随着其发展壮大,士族也开始出现分化,世家大族和寒门子弟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矛盾开始凸显。
东汉王朝依靠地方豪族建立,建国之后也给予地方大族诸多便利,最终豪门与寒门的贫富差距急剧分化,酝酿出黄巾起义的浪潮,东汉王朝随之走向末路,曹操和诸葛亮等有远见之士都预见了这种弊端,纷纷启用寒门子弟,动用法家手段,试图拨乱反正,奈何大势已成,最终无奈三国归于出身豪门贵族司马氏建立的晋国。
三国曹操这些豪门贵族为了长久掌握权势,于是开始推行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从出生开始便带着旗帜鲜明的等级属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王朝的实力,如此制度下的王朝如何兴盛?八王之乱、永嘉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南北对立,硬生生将一个强盛的民族带入亡国灭种的危机边缘。
如何选拔出人才,避免世家豪门对于政坛的强大影响,成为南北朝乱世中每一个求存的君王所必须思考的问题,早在南齐北魏时期,以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便已出现,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正式下令全国征诏贤良,科举制诞生,并逐渐成为之后历朝历代选举人才主要方式。
科举制,无疑是古代中国献给世界的创举,参与科举考试的人不论身份贵贱,不论财富多寡,唯才是举,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公平、公开、公正,而以科举制为代表的考试选拔制度直到19世纪英国发起文官制度改革,才被西方学到。
科举放榜科举制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两层重大意义,第一层在于打破世家大族的权力垄断,形成社会阶层的流通性,唐初五宗七姓死死压制着李唐皇室,等到唐末,五宗七姓何在?散入寻常百姓家!
第二层意义在于促进印刷术和造纸术的进步,参与科举唯一的先决条件是读书识字,这就需要大量的书籍,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创新,于是造纸术和印刷术在唐宋两朝爆发式的发展也就不足为奇,反过来说,造纸术和印刷术的进步也造就了大量读书人的同时,也从根本上巩固了科举制的根基。
也无怪乎唐太宗会得意的说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画像03从自主招生到统一考试
时间来到近代,中国饱受西方的侵略欺辱,科举制成为阻碍中国社会改革进步的绊脚石,在科学技术上落后,迫切地需要中国建立起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
年9月2日,清政府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各式新式学堂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各类大学纷纷设立,各种经世致用的实干之学成为主流。
然而,此时的中国,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环伺,考试只能小范围地进行,由各个高校自主命题,进行招生工作。
年,毛主席向世界庄严地宣告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军阀混战的乱局,也结束了近代中国百年的屈辱岁月,中国人民终于有机会安心地搞生产,谋发展,中国学子们也终于有机会静下心来潜心学习进修,高校的大门也终于有机会面向所有人开放。
开国大典年,饱受战火袭扰的国民经济得到初步恢复和发展,这一年也是新中国首次举行全国性统一高考的一年,现代意义上高考制度正式诞生,开辟了中国高校招生考试史的新纪元,从此开启了中国的高考时代,也是现如今一年一度百万学子同时考试盛况的开端。
年的高考,7月报名,8月考试,9月发榜,10月入学,短短3个月便完成了所有工作,7.3万人参与此次考试,一共录取6.64万人,录取比例高达91%,这一年新中国的教育开了一扇天窗,这一年是新中国国运重启的一年,王永志、郭孔辉、钟群鹏、陈懋章、戚发轫等诸多未来奋战在科研一线的中科院院士也都在这一年的高考中顺利进入大学。
年,中断时隔10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为中国输送大量社会紧缺的各类人才,有人说年改革开放是新中国腾飞的起点,其实年的高考才应该中国腾飞的国运起点。
高考04终章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口的80%以上都是不识字的文盲,在毛主席时代,经历三场大规模的扫盲运动,近三千万人成功扫除文盲,在庞大的基数下大量的人才开始涌现,又通过高考进入高等院校深造,进入社会后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石。
纵观历史来看,科举制诞生的隋唐是中国大一统王朝时代的鼎盛时期,科举制成熟的两宋时期是古代中国文化最为鼎盛的时期,年全国推行统一性高考之后一年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年恢复高考之后一年新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腾飞。
如此多的事件关联在一起,这背后绝不是一句巧合能够轻易解释的。我始终认为人才是社会进步的核心推动力,有了人才国家的未来才有希望。区别于普通人与人才的根本在于教育,教育开启民智,经历小学6年、中学6年,近12年的学习生涯,在不断的考试中激励一个又一个人奋发进步,它带给一个人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集体观念、纪律性、责任心、上进心等等进入社会生存的技能,这些技能在12年的反复操练中形成一个人的本能,最终在社会生产活动中起到了看不见的巨大作用,这也是为何中国的工人没有太高的学历也能轻松碾压诸如越南、印度等国工人的原因所在。
可以说,考试制度对于中国的影响不仅仅在于奠定一个又一个王朝兴盛的根基,更重要的还在于塑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之魂,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在考试制度的毒打下磨练心智,成长,最终反哺到中华文化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彩的词章、深邃的思想,引领中国的发展进步。
如今回过头来看,我们更应该感谢年那一场高考的恢复,它给了今天中国民族复兴的底气!
本文是《编年史》的第56回,本系列选取从年到年八十载国内外某一件大事展开史论,本文字,感谢您的阅读。
留言评论、点赞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