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句话叫做,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他自己这一生的一个概括和总结。
十五岁,孔子就立志于学。学不仅仅是学习的意思,它有很多内涵。那么三十而立,我们经常讲的是“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其实不是,应该是我们要真正找到人生站立的地方,就是要知礼。
孔子在《论语》最后一章就讲: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就是你不知道礼,你就没有办法站立,也没处站立,所以孔子这里讲的立是要知礼。
关于礼,上篇也讲了,第一,有礼的形式;第二,有礼的道理。为什么要鞠躬?肯定有它的道理。第三、你鞠躬是不是发自你真诚的情感?就是仁爱之心。所以这是礼的三个内涵。
四十不惑,四十岁的时候没有任何的困惑。五十岁的时候,知天命,即知道天命所归,知道天命所在,到底在哪里?所以这个时候才六十耳顺,六十耳顺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外在的环境不再能够对我产生任何影响。
用今天的话讲就是,从此以后不再心随境转,而是能够心能转境。是通过我的修为,能够把一个肮脏的环境变成一片净土,而不是我只要求我自己去净土那里,哪里有净土就有我;而是我到哪里,哪里就是净土。所以所谓的净土呢,也只是在当下,在你的修行当中,不在某一个地方。
所以,孔子才“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做的所有的事情都是发自我内心的意愿,我从来没有做一件违心的事情,但是做的事情又全部有符合礼的要求。
礼很重要!所以自始至终,孔子为什么要恢复周礼,要回到周公那个时代?他判断当时时代的最大的弊端就是礼崩乐坏,就是没有礼啊!这就是孔子的一生。
第三点,我们今天来读经典,我们会觉得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大家都来注解,到底哪个对哪个不对?其实在古代去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叫句逗之学,也就是真正的《论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并不像今天我们读到的那样,是老师让学生自己去断句,来观其志向,“以其句逗观其志”。
他怎么断句,就代表了他的内心是什么样的一种秉性,老师再来因材施教,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并不像今天我们讲的《论语》,已经明确了标点符号,都给我们标的很好,都统一了,其实古代没有。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