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非常总是记录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专门记录历史的官员,写出了《史记》的司马迁他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史官,正是靠着这样的官职和家学渊源,司马迁才能写出如此优秀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这本书写的非常好,被誉为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可能就是写的太好了吧,导致以后的史学家们都照着这种体例来写史书,导致了我们国家煌煌历史巨著,绝大部分都是纪传体的样子,大家熟悉的二十四史全部都是纪传体,这就是司马迁开的先河。但司马光偏偏要砸烂这个传统的缸,写了一个编年体的史书《资治通鉴》,也算是史书里面独特的存在了,但事实上前秦之前史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有有偏重记事的《左传》,也有偏重记言的《张国策》,当然还有一本体例很特别的书《国语》,是按照不同的国家来写,一个国家的事情放在一起。这是一本很重要的书,但可惜内容太过古老,同样的记录言行,《论语》就显得短小精悍,国学热的时候,把论语搬出来装点一下门面,甚至偶尔背诵一两句《论语》里的名人名言,可以充分展示一下你的国学修养,因为短小精悍加上孔子的光环,《论语》在一段时间内还是很受欢迎的。但同样是记录言行的《国语》可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里面大多数都是大段大段的记载和议论,所以传播起来并没有像《论语》那样广泛,而且这种国别体的史书秦朝之后就彻底灭绝了,因为秦之后就基本没有诸侯国并存的情况了,所以这种体例的书也就成了绝版。但《国语》是先秦时代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对研究先秦时代思想非常重要,因为先秦时代人们的思想跟现在差别很大,尤其是国语提倡的行为准则,就是孔子一直心心念念要恢复的周礼。今天我们就通过国语里面一个模范女性敬姜夫人的故事来说明在古代如何做好一个贤妻良母和大家闺秀,同时也介绍一下就算是古代的模范人物有时候也是会受到争议的。(1)简朴的大家闺秀说敬姜夫人是大家闺秀这可一点都不假,如果你对《论语》还有印象,应该记得孔子和“三桓”之间有很多不愉快,所谓的不愉快值得就是三桓的势力太大,很多事情做的超越了礼制,引起了孔子的不满。三桓,就是鲁国的三家世家,势力最大的一家是季孙氏。季孙氏的族长“八佾舞于庭”,越级使用天子礼乐,所以孔子很愤怒,说出那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名言。我们的主人公敬姜夫人就是季孙氏的女人,是从莒国嫁到季孙氏的。她的儿子公父文伯论资排辈在鲁国做官,和孔子还有过交集,一个鲁国最有权势的人娶了一个大家闺秀,嫁过来之后自然也是养尊处优的,在古代等级制度严密的情况下,这样一个女儿肯定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我们看很多影视剧里都是这么演的。但这个女人不简单,话说这一天公父文伯退朝回家,看到母亲正在织布,一下子就不高兴了,对母亲说:“您儿子大小也是个国家干部,以我们这样的家庭,主母难道还要亲自纺织?这是如果传出去,族长该骂我不孝了!”敬姜夫人听到儿子这么说,就很认真的说,来来来儿子,拉个小板凳坐着,听妈妈给你讲那过去的道理,我们到了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呀,敬姜夫人的这段话完整的收录在了《国语》里面,原话是这么说的:“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沃土之民不材,逸也;瘠土之民莫不响义,劳也。”这段话的大意是说,受苦受累能培养人的美德,相反,安逸的生活会让人丢弃美德,生出各种坏念头来。这也就是俗话说的“饱暖生淫欲”或者“饱暖生闲事”。社会里的每一个人都要不停的劳作,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不管你是劳心还是劳力,总之你必须以身作则,做一个不断劳作的榜样,这样才能起到带头的表率作用。就算某段时间真的没事,也要没事找事让大家忙起来。就算你开得出更高的薪水,也要想方设法别让大家赚得太多,这种道理看着荒谬,那时因为这本身就是说给统治者听得,在统治者的眼里,臣民必须不停的劳作才能温饱,这样就不容易生事,这是古代政治的一个通行惯例。孔子听说了敬姜夫人的言行后,对敬姜夫人大加赞扬了一番,说她真是个守规矩的贤妻良母,后来到了汉朝,刘向编写《列女传》,又把敬姜夫人浓墨重彩地歌颂了一遍。(2)好的官吏就不能下地劳作任何的制度和思想都不可能是铁板一块,再严密的制度都有可能出现漏洞,同样的是《国语》里面表扬的典型人物,这个人的做法却和敬姜夫人截然相反,同样的也是鲁国名人。这位鲁国名人名叫公仪休,学问很大,做官做到鲁国的总理。《史记·循吏列传》把他当作官员的表率,“循吏”的楷模。所谓循吏,就是奉公守法、清正廉明的好官。就是这样一个好官,有一天居然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这事你猛一看还真的有点反常识,这也能叫典型的好人物?有一天他下班回家吃法,发现今天的蔬菜特别美味,一问之下,这菜竟然是自家菜园里种的,这要是放在现在那绝对是有机蔬菜呀,纯绿色手工制品,结合前面敬姜夫人的故事,这不又是一个高官家属爱劳动的典型吗。但公仪休听说菜是自己种的之后却很生气,跑到菜园里,把蔬菜都拔掉扔了。他又发现妻子很会纺织,织出来的布非常精良,这回他发了更大的脾气,果断离婚,还把家里的织布机烧了。你有没有觉的公仪休疯了?答案是显然没有,因为如果有这个人物可能就不会为我们所知了,古代史家的主要工作还是以记录好人好事为主,这么一个人物如果是反面教材的话,估计早就湮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了,根本不会被我们知道他的事迹。所以不但司马迁表彰公仪休,后来武则天主持编修《臣轨》,给官员和有心做官的人搞思想品德教育,也收录了公仪休的故事。既然这么多人表彰他,他做的事情一定有道理,那么他究竟是为什么要对自己种菜的老婆大发雷霆甚至是不惜离婚呢?公仪休却讲出了自己的道理:“欲令农士工女安所雠其货乎”。他的意思是我们这种高官都自己种菜织布了,你让那些专门织布种田的人怎么活?孔子就非常赞成这种主张,认为劳心和劳力是不同的分工,劳心者不能再去做劳力的事情,但这个主张曾经有段时间成了孔子看不起劳动人民的铁证。《论语》里边的一个争议性问题:樊迟问老师怎么种粮食,又问怎么种菜,孔子很不高兴,觉得樊迟是小人。这里孔子并没有歧视劳动人民的意思,他跟公仪休一样,都是在讲一个劳动分工的问题,孔子和公仪休都是主张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劳动分工的,这些在古代社会都是非常主流的思想。(3)一个公案引发的思考这两件事都是出自《国语》,那么问题来了,敬姜夫人和公仪休都是《国语》表彰的好人好事,但这明显是两个相反的例子,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呢?这就是所谓的理念冲突,任何时代都是属于自己时代的难以说清和解决的问题,有时候面对一件事,每一方都有自己的道理,但是究竟该听那一方的《国语》记载的一个故事,给出了答案,这件事直到今天也对我们有着启发指导意义。话说晋文公时代发生了一桩公案,当时作为霸主的晋文公主持审理了这一桩案子,事情的过程不复杂,但是鉴于现代人对于古代人名地名就像看元素周期表差不多,总是记不住,事情就尽量简单的说。春秋战国时代因为动荡和战争,国君动不动就会流亡,卫国国君卫成公被迫流亡之后,其位置有弟弟暂时代替,后来卫成公回国不问青红皂让自己的卫兵一箭射死了自己的弟弟,支持弟弟的大臣也被杀了,这跟大明风华里朱祁镇的故事有点像,看来这太阳底下还真是没有新鲜事,唯一不同的是,当时有很多国君,国君之间还有大哥,于是大臣元咺就跑到晋文公那里去告状去了。晋文公很仗义,派人传唤卫成公出庭受审,和元咺当庭对质。当然,国君和大臣对质,这太没体统,所以事情是这样发展的:宁武子辅佐卫成公出庭,鍼庄子充当卫成公的替身,士荣代表卫成公作法庭答辩。这很像现在的法庭,审理过程很简单,晋文公判决卫成公败诉,如果明朝也有法庭,肯定会判朱祁镇败诉,替于谦伸冤的人胜诉,毕竟朱祁镇杀于谦这件事是板上钉钉的不对。但案子判了,如何执行却成了问题,晋文公只是国君的大哥,无权处理卫成公,有权处置卫成公只有国君们的父亲,即当时的周天子。接下来的执行结果会让我们目瞪口呆的,晋文公派人把卫成公押解到周天子那里囚禁起来,然后,周天子处死了士荣,砍了鍼庄子的脚。等一下,不是卫成公犯的错,怎么处死了他法庭上的辩护人,砍了他法庭上的替身呢?这两位简直就是比窦娥还冤枉,但是没有办法,这是周天子按照当时的礼仪规范做出的最合乎礼仪的判罚,任何人都跳不出毛病,那么周天子的理由是什么呢,《国语》里有明确的记载。(4)被遗忘的何智丽说周天子的判罚理由之前先说另一件当代的事,从这件事就能看出,当时周天子做出的判罚依据,到现在依然在影响我们的思维。何智丽的名字可能现在大家已经很少听说了,但是当年可是轰动一时,她本来是中国兵乒球选手,因为不满球队最自己不公正的待遇,一气之下改换国籍去了日本队,并在年日本广岛亚运会上击败了中国最著名的兵乓球选手邓亚萍,一时间铺天盖地的谴责言论成了当时的绝对主流意见。这件事虽然离卫成公这件案子过去了几千年,但其思想脉络却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在双方都有道理的情况下,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等级更高的正义压过低一级的正义。当时的周天子是周襄王,《国语》里给出了判罚理由是“君臣无狱”,也就是说,君臣之间是不应该有官司可打的,元咺虽然理直,但毕竟是臣子的身份,所以他是否有理并不重要。这就是孔子及周朝礼制最核心的地方,等级秩序是第一位的,对于等级秩序的维护要大于具体的是非对错,把等级秩序置于是非对错之上,是周襄王判罚的核心理由。那么时隔多年当我们平心静气的再去看何智丽事件,本质上就是一个卫成公事件的变体,在国家荣誉和利益面前,个人是否委屈是否有理根本不重要,个人应该排在国家之后。但何智丽却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为自己“讨回公道”,虽然赛场上赢了比赛,但是确失去了人心,失去了在祖国立足的根本。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读一读古文献的原因,很多事情我们跟古代几乎没什么变化,从古代的事情中我们总能窥见我们现在做事的前因后果,很多事读的书多了自然也就看开了,读的历史多了,很多时候可以避免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小结:所谓成熟大概就是有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并行不悖的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敬姜夫人和公仪休都是道德楷模,但他们做的事却截然相反,不要简单的问谁对谁错,必须搞清楚背后的原因,才能清楚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至于谁对谁错,谁是谁非,这个就要看你自己的领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