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礼为核心,左传就是用来解释周

北京哪里治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不书即位,摄也。

2、鲁隐公与邾仪父在蔑地结盟。

、费伯不经过鲁隐公的同意,私自在郎地筑城。

4、郑伯克段于鄢。

5、周天子派使者到鲁国来吊唁。

6、纪人伐夷,夷不告,故不书。

7、鲁国有农业方面的灾情。

8、鲁国与宋国重新修好。

9、改葬惠公,隐公不敢以丧主自居。

0、卫侯来会葬。

郑国的内乱,造成了国际形势的变化。

鲁国的公子豫和邾国私自和郑国结盟。

、新作南门,不是鲁隐公的命令。

2、周王朝的祭伯来到鲁国和鲁国的众父去世。

隐公元年讲什么?

很多人都说《左传》是编年体的史书。虽然可以这么讲,但是不够准确。

《左传》虽然是鲁国国史的一部分,但是这一部分是孔子选出来教学生的教材。

孔子的教育,就是以《周礼》为核心,那么《左传》就是用来解释周代礼仪制度的。

周代分为东西二段,那么从哪里选材就是个问题了。

西周,孔子选了鲁隐公来讲周公。

东周,孔子选了郑庄公。

先用周公制礼让西周强盛,去对比郑庄公的扩张让东周极速衰落。

再从鲁隐公对待鲁桓公的态度上和郑庄公对待周天子的态度上,去对比、分析。

《左传》不仅是历史,而且是孔子抽取之后,拿来告诉学生:只有遵循《周礼》才能打造一个稳定繁荣的国家。

所以,《左传》只是节选了《鲁春秋》,其目的就是为《周礼》造势。其记录的史实,是有非常强的目的性。

读《左传》千万不能被它带偏了,要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去提取对现代社会有意义的东西。不是去学孔子的抱残守缺,不能把《周礼》当成不二法门。

从儒家发展出来的法家,能够成为最后的赢家,就是从实际出发,是从历史的发展规律中总结出来的。

鲁隐公摄政

首先是鲁隐公继位,《春秋经》不记载。原因是“摄”,就是假代之意。第一个不尊重鲁隐公的是《春秋经》。

、可以看出来,许多事情不通过鲁隐公,办事人员就把事情给办了。

“费伯城郎”,

“改葬惠公,公弗临”,

“卫侯来会葬,不见公,亦不书”,

“公子豫及撮人、郑人盟于翼”

“新作南门”等事件,都是因为不尊重鲁隐公而不作记录。

给我的感觉是:《周礼》在制度上是不重视鲁隐公的,但是办事人员还必须尊重鲁隐公。

这就很让人矛盾,到底该不该尊重鲁隐公。

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能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主要看自身的实力。就算给了机会,你把握不住,也是不行的。

这个“摄”字,在我看来,是给了鲁隐公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鲁隐公该怎么把握呢?

他怎么才能实现他的人生目标呢?

按照《周礼》行事的鲁隐公最后被鲁桓公给暗杀了,很显然,鲁隐公失败了。

怎么才能成功呢?鲁隐公还在抱残守缺着他的《周礼》,春秋第一霸齐小白,已经蠢蠢欲动了。

王道已经衰落至极,霸道已经在孕育之中了。

周天子已经没有实力去执行《周礼》。这个天下需要一个实力更强的人站出来。

鲁隐公对于内政、外交是怎么处理的

鲁隐公先和邾国结盟,接着又和宋国解释前仇,化敌为友。这样就可以集中精力去整合内部。

对内是尽量大肚,对不听话的办事人员是尽量容忍。

对于国际纠纷,能躲就躲。卫国是鲁国一个很重要的盟友,对于郑、卫之间的战事,鲁隐公只能躲着不和卫侯见面,不去参与国际纠纷。

总之一句话:攘外必先安内。

鲁隐公怎么掌握权力的

时间就像流水一样,缓缓地流动!

掌握中枢权力的人,只能慢慢地一步一步地走。首先是不能犯错,接着就是等待,等待一个机会去立威。最后就是选择。

因为按照礼制,摄政只是过渡性质的。鲁桓公才是正主,只要鲁桓公有动作,鲁隐公就得给正主让给。那么,怎么去处理和鲁桓公的关系,就决定了鲁隐公下半生的关键。

最后,鲁隐公主的结局是个悲剧。不是鲁隐公做得不好,而是在有心人戳窜下,鲁桓公从自身角度出发,只好杀了鲁隐公。

问题来了,都是临时工的问题。

如果这还是个让人眼红的临时工作,那么你的危险系数将会成倍增长。

这就是孔子讲的“名正言顺”。

不是名正言顺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因为风险系数太高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