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周公旦制定周礼,以此建立等级森严的统治秩序,周礼就犹如现在的法律,其中周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诸侯肯定不能弑杀天子,否则必然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被批判为无君无父的乱臣贼子。
比如春秋时期,晋灵公欲杀赵盾,赵盾逃亡国外、但还未出国时,弟弟赵穿弑杀了晋灵公,董狐认为赵穿弑君赵盾不可能不知情,他是奉赵盾之命弑君,因此记载的是“赵盾弑君”,史称“董狐直笔”。
然而,在周代年中,有一个被诸侯弑杀的天子,司马迁在《史记》中不仅只字不提,而且还记载了一个虚构的故事。
西周晚年,在国力衰退之际,却又遇到一个昏庸无能的周天子,他就是“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
根据史记记载,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就点燃了烽火,诸侯立即派兵救驾,狼狈不堪的形象让褒姒开心的一笑。于是,随后周幽王就不停地点燃烽火,以博取褒姒一笑再笑。最终,整天喊“狼来了”之后,当犬戎真的来了之后,再点燃烽火时,诸侯不再响应,于是周幽王被犬戎杀死。
“烽火戏诸侯”漏洞极多,很多属于常识性错误,比如周幽王在京畿之地点燃烽火,诸侯与其相隔至少数百里或数千里,怎么可能立马同时赶来?因此“烽火戏诸侯”肯定是虚构的。
问题在于,如此明显虚构的故事,为何司马迁却将之隆重载入史册?其实,这与此后发生的弑君事件有关。
周幽王与申后生的是嫡长子姬宜臼,与褒姒生的是庶子姬伯服,但周幽王更喜欢褒姒,爱屋及乌地要传位姬伯服,即“废嫡立庶”。
根据“烽火戏诸侯”的表述,周幽王荒淫无道,又重用奸臣,宠爱灾星褒姒,并且废除申后与太子,于是申侯(申后娘家)大怒,与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幽王,最终杀死了周幽王、褒姒、姬伯服。按照这个逻辑,申侯联合犬戎等杀死周幽王与褒姒是为国除奸,匡扶社稷,之后姬宜臼继位成为周平王,就是正统中的正统,不存在什么争议。
然而,《竹书纪年》与清华简《系年》记载的内容却与《史记》大不相同,内容大致为:周幽王“废嫡立庶”之后,姬宜臼逃到申国,自号“天王”,公然叛乱,周幽王派兵攻打申国,于是申国勾结了犬戎,随后在申国带路下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按照这个逻辑,姬宜臼曾经公然叛乱,申侯勾结外敌,姬宜臼还存在弑父弑君嫌疑,也就缺少继位的正义性、合法性。
鉴于烽火戏诸侯是虚构的故事,因此前者也就难以成立,后者(竹书纪年记载的内容)更为可信。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申国是西方强大的诸侯,对镐京影响力较大,周幽王“废嫡立庶”,极有可能是削弱申国,并不是单纯的宠爱褒姒。
由于姬宜臼缺少继位的正义性,所以周幽王被杀之后,周朝内部出现分裂,《竹书纪年》中说“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或是周幽王弟弟),二王并立”,《左传》中说“二王并立,携王奸命”。
也就是说,当时周朝出现了两个周天子,一个是周平王,一个是周携王。其中,支持周平王的是申国、鲁国(掌管周朝史书记载,地位独特)、许国,支持周携王的是虢国。耐人寻味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鲁国却对他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那么鲁国会支持周平王吗?国学大师钱穆认为申国、许国假托鲁国名义支持周平王,让其继位更具说服力。
“二王并立”多久呢?《竹书纪年》与《系年》都记载是21年,之后晋文侯向周平王说:“天无二日,国无两王。携王虽为先王兄弟,但没有得到诸侯公认而擅自称王,实属叛逆,天子应当予以讨伐。”于是晋文侯袭杀周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二王并立21年,晋文侯为何不早日“主持公道”,偏偏拖了21年呢?原因很简单,钱穆的《国史大纲》中指出,“晋文侯觊觎黄河西岸之土地,乃起兵杀携王,自为兼并。”换言之,晋文侯想要合法地吞并黄河西岸土地,估计周携王不同意,而周平王答应了,于是晋文侯若想合法扩张,就必须要杀死周携王。
其实,护送周平王东迁的秦国、郑国、晋国,在当时都扩张了领土,可见三国支持周平王,必然是因为内幕交易,或者说周平王出卖了领土。由于周平王缺乏继位正义性,又出卖王室领土收买诸侯,让人不齿,于是周王室威信扫地,上梁不正下梁歪,遂成春秋争霸的局势。
更为重要的是,晋文侯杀了周携王之后,清华简《系年》记载“周亡王九年,邦君诸侯焉始不朝于周”,就是说周朝9年没有周天子,相当于不承认周平王。
可见,无论从周携王与周平王对峙21年,还是“周亡王九年”的说法,都表明周携王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周天子,至少得到了相当一部诸侯大臣的认可。因此,被晋文侯杀掉的周携王,就成了周朝第一个被弑杀的周天子。至于周代第一个弑杀周天子的诸侯——晋文侯,却被一些后人盛赞,将之视为“再造乾坤”之人,其行为被称为“文侯勤王”。
周携王被杀后,周平王成为唯一的周天子,为了维护形象,周平王与支持者编造了一段又一段谎言,美化自身标榜正义性,丑化周幽王、褒姒、周携王,甚至不惜篡改历史,于是民间才会流传出“烽火戏诸侯”等故事。可见,历史真是胜利者的宣言。
司马迁在记录这一段历史时,按理说应能辨明真相,但他推崇“嫡长子继承制”,于是将“烽火戏诸侯”等民间传说载入史册,将这段历史给“圆谎”了。关于司马迁推崇“嫡长子继承制”的证据,还有一个是以叔叔身份继位的周孝王,本是雄才大略,差点中兴了西周,但司马迁却只是记载了几个字,即上台与死去。因此,不是嫡长子的周携王,自然也就被司马迁忽略,而嫡长子的周平王,虽有弑父嫌疑与卖国行径的不正义,却依然得到司马迁的认可。
参考资料:《史记》、《竹书纪年》、清华简《系年》、《左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