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地理清明节,一节更比三节强

近日,地理蹊在b站上传了一期内容,

这是一个关于清明传说的视频。

如果,您对此感兴趣,就来b站看看吧!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宋·程颢《郊行即事》

清明,天清地明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但实际上,今之清明包含了寒食、清明(节气)、上巳等三节。换言之,古代的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融合起来,才有了今天的清明节。其中,特别是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在时间上相隔不远,后来逐渐演变并合而为一。

注意,元吴澄撰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言:“清明,三月节……物至此时,皆洁齐而清明矣。”实际上,到了清明,黄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因此,中国大部气候温暖,草木萌发,一改冬季寒冷枯黄的景象,农业生产上,人们多忙于春耕。

清明,廿四节气

现代中国使用的农历(夏历),是一部“阴阳历”,即年是太阳年,月是朔望月,而日是太阳日。可是又如何定四季寒暑呢?最初是两分、两至,这是最明显的,也是最容易确定的,随后定出四立,最终形成二十四节气(十二月建,以建寅为岁首——夏正,跟阳历及纯阴历的月份有异)。

节气是以视太阳(假想有一个半径为无限大的大圆球,称为天球。球心为地球,即观测者。地球与太阳连成的直线延伸到天球上去就是视太阳的位置)在黄道上所处的位置来确定的。地球轨道平面、地球赤道平面和地球子午线平面延伸到与天球相截所成的大圆分别称为黄道、天赤道、天子午线。

黄赤道相交之点称为二分点(黄经0°为春分,黄经°为秋分);黄赤道相距最远之点称为二至点(黄经90°为夏至,黄经°为冬至)。然后再到黄经0°(即°),又为春分。周而复始,寒来暑往,这就是年历了。清明在春分日后一节,即为黄经15°(即斗指乙)。

清明一节,主要是反映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候”就是所谓的气和候。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状况,如清明三候:桐始华;田鼠化为鴽(喜阴的田鼠回到地下,喜阳的小鸟开始出现——原意是“田鼠幻变成鴽鸟”);虹始见——用作抢农时、争季节的农业气象指标(注,二十四节气的制定以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物候为准)。

注意,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又有“诗歌”流传于世。廿四节气歌,版本众多,但都可以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常见版本如下: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清明,上巳祓禊

上巳(三月三日)起源于先秦(春秋末期),《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洁。”最初,上巳节的主要活动就是“水滨祓禊(祓、禊,意义相近,均有“扫除”之意)”,即在水滨祭祀,以祓(音同福)除不祥。

除了祓禊外,上巳还有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召唤亲人亡魂)和春嬉(青年男女野外郊游,狂欢不已,并自由择偶或交合)两大主题。魏晋之后,文人雅士们在“上巳节”临水宴饮,作“曲水流觞”之戏,如东晋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等人的修禊雅集之事,即在《兰亭集序》中。

上巳节,日期与清明(在公历4月5日前后,按农历算,多在二月下旬至三月上旬之间)相近,外加理学盛行,礼教渐趋森严,故在赵宋以后,该节逐渐式微,其习俗(如祭祀宴饮、郊外游春等)逐渐融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此外,相传三月三是轩辕黄帝的诞辰,故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仍于上巳日举办。

清明,寒食禁火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说:“去冬节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关于寒食禁火(禁生火做饭)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之推抱木焚死,就定是日禁火寒食、追忆逝者。二是《周礼》记载:“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春季生物复苏、繁衍,禁火以求可持续发展)。”

注意,禁火寒食反映了古人改火的习俗。古人“钻木取火”,既费时又费力,故往往将火种保存,使其昼夜不熄。火种的得来,因季节而变,即用于取火的树木不断变化。春三月(寒食前后)是改火(钻榆柳得到新火种)的时节,先民在新火未成之时,禁止生火,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寒食(禁火)节”。

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虽然不能生火做饭,但人不可能做到“不吃不喝”,故人们会事先准备好一些“寒食”以满足口腹之欲。这些寒食中,最出名的就是寒具(馓子,又名环饼,以糯粉和面,入少盐,牵索纽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和青团(又有清明粿与之类似)。

唐开元二十年(年),唐玄宗下诏将寒食扫墓列入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即以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之中。此后,寒食、清明祭扫坟墓的习俗就合二为一了。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宋元以来,清明节既吸纳了上巳(三月第一个巳日,后多固定在三月三日,有祓禊、踏青等习俗)的精华,又融合了寒食(冬至后的一百五日或一百六日,禁烟火,吃冷食,有祭扫、踏青等风俗)节日之内涵。因此,三合一的“清明”与其他节气不同,成为了中国重要的传统民俗节日。

清明,蛟龙泪洒

清明时节,处于冬、春、夏三季过渡时期,即中国气候冷暖交替的时间段,冷暖空气多有交锋相遇,极易导致阴雨天气的出现(特别是南方),给清明扫墓渲染哀伤气氛,即古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关于清明雨及清明祭扫的来历,民间有着诸多故事。今日特选编一则浙南山区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以飨读者(本文开篇的b站视频,即为此则故事):

话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少女正在溪边洗衣服,突然在她附近出现了一捧染了“五彩”颜色的水。在这位少女把溪水掬起来的时候,那捧仙水却直接滑入了她的口中。在这之后,这位少女的肚子渐渐变大。在古代中国,社会伦理纲常严苛。对于未婚先孕的少女,是人伦所不能容忍的。最终,这位姑娘被家里赶了出去。过了一段时间,老母亲思女心切。在她的枕头风攻势下,老父亲内心也出现了波动。不过,女儿都去了那么久,去哪里寻找呢?正当此时,老母亲说:“女儿在走的时候,我让她拄着一根装满油菜籽的竹杖,那根竹杖是有漏洞的。也就是说,她走到哪里,油菜籽掉到哪里。现在正是油菜花盛开的时节,你可以沿着油菜花的踪迹去找。”终于,老父亲在翻山越岭后的油菜花飘带尽头一个岩洞中,发现了自己的女儿。但是,他的女儿已因生产没了呼吸,只剩下三只怪物蜷曲在角落。此时,老父亲难掩心中怒火,手拿柴刀就向那些“外孙”劈去。其中,有逃跑的,也有来不及逃掉的。最小的一只,被砍断了尾巴,变成了真正的怪物,难以真正“化龙”升天。每年油菜花开时,既是断尾巴龙的生日,也是他母亲的受难日。他会在这个时节,不远千里来祭拜母亲。龙具有兴云吐雾的本领,但这条小龙飞不高、走不快,他路过的地方,他“行走”的日子,就会阴云密布,细雨绵绵,这就是清明节来历的神话传说。—往期精彩—

考前每日练

黄山北麓辫河流,青弋江上有花头(届)

地理赏析

徽州黄山,黄山徽州

考前每日练

昆明万象一线牵,中老珍惜这段缘(届)

生活地理

清明雨上,人间雨下

诚邀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