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集来到了第四集,在结尾处面对即将到来的凶险,陈恭回忆起了三人(划掉,两人)昏礼时的场景。
我们都知道,婚礼,传统意义上叫昏礼。因其于黄昏举行而得名,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礼记·昏义》篇中就有这样的描述:“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早在周代,古人就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婚聘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亲迎是六礼中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前面的五礼简单说一下。
纳采,为两家人确定昏礼意向。其中的“采”为采择之意,是女方的一种自谦。
问名,要问双方姓名,以前是都不能自主见面的,要通过中介媒人。后世又加上了生辰八字等等。
纳吉,于宗庙中占卜,看看两个人合适不合适。我之前曾讲过这个,中国古人对迷信有着灵活的底线,若双方不乐意根本走不到第三步,因此这一步大体是走个过场,占卜不出想要的结果就会一直去试,大体隔三天再占卜一次。有人曾在我课上抬杠问我万一每次都不吉利怎么办,我只想说,能遇到这种小概率事件,恐怕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啊,说不定你们双方是异(shi)父(san)异(duo)母(nian)的亲兄妹呢?
纳徵,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定亲,给彩礼之类。甚至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的领证,即到官府进行报备。古代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女方嫁入男方家(当然也有男方入赘女方家)则会到当地衙门进行报备。
请期,就是定正式迎娶的日期。古来受聘至成婚时间各有不同。天子一年,诸侯半年,卿大夫一季,庶民一月。我们现在也是,都要发邀请函,定酒店,很多人从准备结婚到结婚当天都要很早就定好日子。我曾经说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天子诸侯的准备时间了。
有人把婚礼就等同于结婚当天的亲迎,其实不是的,之前这五部分缺一不可。古代是,现代也是。婚姻与爱情不一样,如果爱情强调的是“同体”,那么婚姻则更多强调的是“家庭”,所以才有了下面这段话。
可见陈恭是入赘到了翟悦家(换句话说,如果他们有了孩子,那么应该姓翟而不是姓陈)。而且后面说到家庭责任的时候,陈恭指了指自己——
不过家庭的责任终究让步于国家、社会的责任,这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大义。
我们说回到昏礼本身来。顾名思义,昏礼是黄昏时举行的,最符合礼制的方法,其实就是夫妻两个人,最多加上两个帮手辅助,完成仪式。没有酒席,没有父母的唠叨(因为在之前已经唠叨过了),没有热热闹闹,更没有什么音乐舞蹈,一切回归最淳朴的二人世界,昏礼结束之后就洞房了。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昏礼是一种悲伤的事情。
孔子曰:“嫁女之家,三夜不息烛,思相离也。娶妇之家,三日不举乐,思嗣亲也。”正义曰:所以不举乐者,思念巳之取妻嗣续其亲,则是亲之代谢。所以悲哀感伤,重世之改变也。《礼记·曾子问》
解释一下这段就是,嫁走女孩的家庭,三天晚上不熄灭蜡烛;而娶亲的男方家,三天不能演奏音乐。因为昏礼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我曾经给很多好朋友主持过婚礼,在从新娘家接走新娘的时候,新娘的父母和新娘都会抱头痛哭,新娘甚至把妆都会哭花掉。女儿离开家以后,很多老人都会开着女儿卧室的灯,就好像仍在这个家中生活一样,因为“思相离”。新郎家也会出现种种矛盾,因为那句俗话“娶了媳妇忘了娘”,有了小家庭,自然就会疏远了父母亲,另外就是结婚之后明显地感觉到父母老了,这就是“思嗣亲”“亲之代谢”。
与我在其他影视剧中所做过的昏礼不太一样,风起陇西中我设计的大体框架就是“明喜暗悲”“仪简礼重”。不拘泥于礼制形式本身,重要的是突出人物心境和为故事服务。
好了,我们进一步说一下这场昏礼的核心和细节。
这是一场很简单的昏礼,没有前面的入门、沃盥、就席,也没有后面的夫妇交拜,只保留了最核心的合卺同牢——“同牢而食”、“三饭三酳”。
《礼记·昏义》载:“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孔颖达疏:“共牢而食者,同食一牲,不异牲也......合卺,则不异爵,合卺有合体之义。共牢有同尊卑之义。”
桌上设置的杯盘,即为同牢合卺之具,昏礼上设豚、肺、鱼、腊、醢、酱、黍、稷等食物,由夫妇共食,谓之“同牢”。虽然剧中陈设十分简单,但确是在古朴中透着礼仪的严谨,相比一些华丽的昏礼,我更喜欢这种简单淳朴回归礼仪本质的昏礼布置。(我们可以看到陈设上也准备了沃盥所用的盆和毛巾)
所谓“牢”,是指小猪,新婿和新妇食用的醯酱、菹醢、黍稷等都是分开盛放,每人一份,唯独“牢”只有一份,由夫妇合食。夫妇二人同吃一只小猪身上的猪肉,就叫做“共牢而食”。寓意从此夫妻同餐,同甘共苦。
其后的“酳酒”是“三饭三酳”中的“酳”。按照孔颖达的解释,三饭即是吃三次饭:“三饭,并谓飱也,谓三度飱也。”直到唐宋时期,三饭仍然是婚礼仪式的一部分。敦煌《新集吉凶书仪》中记载:“帐中夫妻左右坐,主馔设同牢盘,夫妻各饭三口。”食毕进酒漱口谓之“酳”,三酳即指三次进酒。
很多小伙伴们看不明白,为啥一定要吃三次饭,喝三次酒,这不是白白重复么?其实古人认为“三饭告饱”,象征性地吃三次,也就是完成了一整次的吃饭。要知道古代男女七岁不同席,这样两人在同一桌子上吃同样的饭,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
在这里翟悦和陈恭已经忍不住笑场了。这场两人的昏礼逐渐变成了为了满足荀诩司仪主持的三人昏礼(dog)。
这里要提一句的是,在后世(明清时代)的传统昏礼中,“三饭三酳”逐渐变成了“二酒二饭一合卺”。也就是先饮酒后吃饭,而不是先吃饭再喝酒。因为酳本意是饮酒送食,古代酒的度数很低,昏礼场合也多用甜酒,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啤酒饮料,吃饭之后喝一口以免噎着;而后世酒的度数逐渐变高,就改为先饮酒,后用饭(菜)下酒。
按照《士昏礼》中的记载,前两次酳用爵,三酳用卺,西晋嵇含《伉俪诗》中云:“朝蒸同心羹,暮庖比目鲜。挹用合卺酳,受以连理盘。”
有同学问我为什么要中间系一根红线,阮谌的《三礼图》曾对“合卺”进行解释:“合卺,破匏为之,以线连柄端,其制一同匏爵”。将葫芦一剖为二,用线将之相连,以之盛酒,夫妇共饮,表示从此成为一体,也有夫妻之间同甘共苦的意思。
下面再说一些其他细节以及大家的疑问。
1,为什么是男东女西,男左女右(荀诩方向)?
《礼记·士昏礼》记载:“妇至,主人揖妇以入。及寝门,揖入,升自西阶,媵布席于奥。”按照周礼,昏礼于室内举行,设席于奥,这里的“奥”指的是室中的西南角。《释名·释宫室》说:“室中西南隅曰奥。不见户明,所在秘奥也。”奥是室内尊处,《说文解字》里说:“室之西南隅,宛然深藏,室之尊处也。”所以新郎居奥,在西边。《礼记·士昏礼》又载:“设对酱于东”,郑玄注曰:“对酱,妇酱也”,可知妇席在东。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影视剧昏礼会将新郎放在西侧(画左),而新娘在东侧(画右)。这其实是对礼书的一种机械理解导致的。男子居奥,是因为奥是在整个房间的里面,而房门是在东面开的。可我们现在大多数房屋的格局,尤其是厅堂,门是在南边。
敦煌遗书《大唐吉凶书仪》中有这么一段:“问:成礼为何在青庐之内男东女西坐?礼云:‘太(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注云:“大明,日也。(日)为君,月为臣,夫妇之礼成,犹君臣之义合,是以男东女西也。”这只是其一家之言,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男东女西,为当时的婚礼座位方式无疑。
有人说,这是唐代的文献。那我们再看一下壁画资料。
这两幅东汉的《夫妇宴饮图》很明显是男东女西。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这一点呢?因为影视剧会对现实造成影响。现在市面上很多“传统昏礼”大体在借鉴影视剧中的做法,如果不说清楚就会产生误导,这是我们这些礼仪工作者所不愿意看到的。
2,新娘为什么没有用障扇遮面?
诚然,使用障扇是魏晋民俗。很多影视剧昏礼也多有使用。关于障扇最早的记载,源自于《世说新语》中温峤娶表妹的记载。然而此时再多次一举让翟悦以扇障面,且不说对合卺同牢的完成大多不便,就他们三人已经熟络到如此地步,真是大可不必为了形式而形式了。而且我始终认为,这是一种民俗,而不是礼仪本身,并不是成规非用不可。
3,荀诩有没有资格做主持人?
实际上,这点是我设计的,原剧本中根本没有。就像我前面所说,原始昏礼本没有什么主持人(赞者),都是新郎新娘自己完成的,毕竟就只是吃三次饭喝三次酒。然而后世为了突出仪式感,加入了赞者这一角色,通常为长辈担任。剧中的荀诩原则性强,且为翟悦表哥,也算是长兄如父了。其实赞者也不一定非要坐在正北面男的位置,大体会坐在新郎身侧后,指挥新郎来带动新娘行礼。本剧让荀诩居中,也算是一个小设计吧。这一段其实是有拍摄花絮的,央视电视剧微博发了,大家也可以去看一下~
今天讲了昏礼,在这里我也祝福大家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并百年好合。爱情是爱情,一旦步入婚姻,则要多思考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
这一期陈恭和翟悦的昏礼,让我想到了那首诗经中的名篇:《击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真的就是二人的写照。
好了,今天的礼仪讲解就到这里。明天讲什么,我还没想好,大家可以多多提问,我根据大家的疑问来做明天的讲解。
在今天更新的剧集7-8中,陈恭深入五仙道,究竟他与翟悦能否重聚,他们夫妇二人又将面对什么样的危险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最后说一句,翟di2悦。现在大多做姓氏读zhai,二声。翟的本意是长尾山鸡,后来引申为雉鸡尾羽。其实di和zhai都是姓氏,而古音中:《广韵》徒历切。《集韵》《韵会》亭历切。《正韵》杜历切,并音狄。墨子的原名就是墨翟。
嘉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