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时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
在咱们普通人的眼里,周公远比不上周初的其他人有名气,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封神榜》中没有周公的角色,要不是民间俗语还流传着周公解梦的传说,可能周公这个人就真的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但其实周公对历史的贡献要远大于《封神榜》中的所有大仙。在姜子牙没有出现之前,周公姬旦就是姬昌的主要辅臣,他的内政实力十分出众,国内很多的政事都要经过周公的过目,这也是为什么在周完成对商的逆袭后,武王姬发把所有的亲信都派到了各自的封地,而周公被留在了他的身边辅政的原因。
武王姬发后来武王姬发很快就病逝了,但周朝才刚建立,正是人心动荡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诸侯有什么坏心思,对朝廷将是致命的打击。于是,周内部开始决定继承人的人选,在周之前的千年间,兄终弟及的事情常有发生,而且,武王在临死之前,肯定是有一定的指派的。只不过这个指派的内容,现在已经无法得知,但选项其实很简单,要不是在自己的儿子中选择,要不是在自己的弟弟中选择。姬发会选择什么呢?他会不会做出如同孙策的选择,将君主的位置传给弟弟?如果是传给了弟弟,那传给了谁?如果传给了儿子,为什么是还没有成年的成王而不是其他成年的儿子,或者武王没有其他儿子?
这里有太多太多的疑问了,试想会不会像清朝入关前的多尔衮一样,在皇太极的儿子中选择出一个最好控制的人选呢?或者周初成王的即位是否是所有权贵妥协的结果?因为周成王的外公是姜子牙!那为什么姜子牙没有辅政,而周公姬旦被选出来辅政了?
周公姬旦首先,姬发的儿子中肯定有人可选,弟弟姬旦的儿子都被派到了鲁国去执政了,姬发会没有成年儿子?这个说不过去啊。其次,按照传说姬昌有一百个儿子,当然,这个肯定是传说,考古验证的姬昌应该有超过十八个儿子,除去已经死了的伯邑考和姬发,应该存世的最少还有十六个,但当时在镐京的就只剩下姬旦了。
那有没有这种可能性,当时考虑到国内的动荡,其实姬发选定的继承人是弟弟姬旦,但周内部的宗族有很多人不服,于是,大家共同决定从武王的儿子中选择出一个继承王位。而成王被选出来的条件,是他外公姜子牙不参与辅政,作为补偿由姬旦辅政!
但周公姬旦辅政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其中,当年武王所分封的蔡叔、管叔、霍叔就很抵触,他们认为按照长幼的顺序,应该是姬昌的三子蔡叔来辅政,他们认定姬旦窃取了本来属于他们的权利,巧的是,他们身边匍匐着一直猛虎—纣王太子武庚,武庚趁机联合三监发动了周初差点就动摇国本的三监之乱。
三监之乱然而他们还是小看了姬旦的能力,虽然他并没有怎么显摆过自己的军事才能,但他也是随着姜子牙学习过兵法的,要知道,姜子牙的师尚父的称号并不只是武王专属的,而是姬昌所有儿子的师尚父。因此,轰轰烈烈的三监之乱正式打响了之后,所谓的三监很快就被姬旦给灭了,后来的战事就没有他们什么事了,而是武庚打的。
武庚调动起了所有殷商遗民的复国情怀,这一仗,对于双方来说,都十分艰苦,直到三年后,战争才平息。周人回过神来后才发现,周公居然带领着他们攻破了五十多个国家的城池,据说他们去过最远的地方到了江南,周公的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地图这一战之前,天下都认为周人窃取了天下,但这一战之后,所有诸侯都收起了轻视之心,他们震惊于周人的战力。而对于周公来说,这一战不但打出了周人的气魄,更多的是他开辟了新的疆土,为后来的更深入的民族融合做出了贡献。
回到镐京后,周公意识到,在商人统治的五百年间,天下人多以商人的习俗在生活,这样的民情对于周的统治很不利。因此,他决定制定周人自己的礼仪—周礼。周礼对后世中国的影响可谓是太过深远了,大到出征打仗前的祭祀仪式,小到居家出行的衣冠服饰,中国人的很多习惯中都刻着周礼的影子。
但你以为周公制定周礼就是拍脑门想出来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相传周公辅政期间,有人在周公洗头的时候求见,周公居然是赶紧停下来接见来人,然后再去洗头;周公吃饭的时候,有人求见,他赶紧吐出嘴里的饭接见他,再吃饭。这样勤政的周公,才有后来的八百年周王朝。
周礼曹操曾经在诗里就说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说的不但是周公的勤政,感动了天下的贤人归附,还有,因为周公勤政,制定出了一套足以稳定天下的周礼,天下的形势才稳定下来。所以,周礼不但是一种礼仪,更多的是周公为所有臣民制定的行为规范,按照这样的行为规范,所有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以自己是周人而自豪,做到这样,自然也就没有人对殷商再有怀念。
孔子就曾经说过自己是商人,但孔子一生都在追求的是周礼。诚然有商礼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几百年后,天下已经没有人再怀念商了。
孔子辅政七年后,周公将朝政还给了成王,之后历史的记载中,周公的名字就很少出现了,有阴谋论说,所谓还政其实是政变,周公被成王赶出了镐京。我们不能否认这种可能性的存在,但他的真实性微乎其微。试想一个政治上十分成熟的周公会斗不过一个初出茅庐的孩子?
所以真实的历史,应该是周公辅政七年后,他发现成王渐渐对他有了抵触情绪,本来就没有什么野心的周公因此借坡下驴,还政给了成王。当然,他也不担心成王会断送大好河山,毕竟成王是他亲自培养的,成王的秉性他还是能够知道的。至于为什么后来的历史中很少再提到周公,我想大概是因为秦始皇在焚书坑儒中烧毁了大量的列国史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