骰子声四起,中秋博饼文化溯源,你可晓得谁

中科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又是中秋,又见月儿圆!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三大节日之一,民间以阖家团圆赏月、吃月饼、玩花灯为主要习俗。只有在厦门过中秋,才晓得什么是最“有滋有味”的中秋节,那绝不是只能两眼瞪天“赏月品秋香”,走进大街小巷,千家万户一起围桌,骰子声四起,其乐融融。即便是当年震天撼地的17级台风“莫兰蒂”袭来,也无法扑灭厦门全城人对那“叮叮当当”声的热爱——中秋博饼。

中秋博饼文化溯源:谁留下的游戏?

“走寻老厦门”群友博饼的现场,图片来源:厦大郑启五教授

博饼是啥?

博饼,也称“跋饼”,又称“博状元饼”,是闽南及台湾、金门等地区特有的中秋戏饼习俗,现已成为当地中秋节活动的一大特色,而且以厦门最盛,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厦门这个无博饼、不中秋的城市,素来有“小春节、大中秋”传统。每逢农历八月一到,厦门人最热闹的节日——中秋便不远了,大街小巷的骰子声,成了一道厦门特有的风景线。这个全民“嘉年华”的狂欢月份,比过春节还热闹,若是错过,等一年!

博饼,作为中秋娱乐的民俗游戏,用六粒骰子投掷结果组合来决定参与者的奖品。传统的中秋博饼,一般是由一家人,或亲朋好友围在一桌,通过投六个骰子来争夺大小不同“会饼”(月饼)。一“会”博饼,设“状元”、“对堂”(也称“榜眼”)、“三红”(也称“探花”)、“四进”(也称“进士”)、“二举”(也称“举人”)、和“一秀”(也称秀才),也就是说,其奖品取名,以旧时科举制度中进阶士名来取的。

厦门通常的博饼游戏规则

过去“博状元饼”的传统奖品,是大小不一的月饼,如今的博饼奖品,从汽车、手表、到油米面、牙膏牙刷、纸巾等日需用品,各式各样、名目繁多。另外,也不单是一家人博,亲朋好友、公司、商户也一起在博,甚至连政府也组织大型活动,简直是全城总动员,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

闽南博饼风俗,讲究的就是一个开心,博一个好彩头,很多人相信,博中状元的人,一年运气总是会特别好。许多外乡人也包括游客来厦门,都会被这种带有浓厚节日色彩的风俗所吸引,并乐于参与其中。

更有意思的是,近年来,厦门市旅发委还把博饼游戏搬到网上,邀请新加坡、吉隆坡、雅加达、曼谷、胡志明市、东京、首尔、洛杉矶、西雅图、纽约、温哥华、阿姆斯特丹、莫斯科、法兰克福和悉尼等“海外十五城”一起参与这个民俗活动,从8月20日开始持续到9月25日结束,历时40天。届时,获得所在城市的“博饼状元王”称号的幸运者,将被邀请来到美丽的厦门,参加“中秋邀月”全球博饼大赛及活动闭幕式。

郑成功军营博饼

也许你会好奇,厦门中秋博饼,究竟是谁留下的游戏呢?

一个通俗的说法:中秋博饼,起源于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今福建厦门地区),由郑成功发明,是闽南地区特有的由饼文化外延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据说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许多从大陆去台湾的官兵,“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是中秋佳节,思乡之情更是不可阻挡,军营中士气低落。郑成功为了冲淡官兵们的乡愁,特请一位部将(相传是洪旭),巧妙研究设计出中秋玩会饼的游戏,以宽释士兵愁绪,激励鼓舞士气。后来,这一习俗在闽南一带延袭至今,更是成为厦门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

博饼,作为厦门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年还入选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二批)。不过,博饼究竟是如何起源的,确切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一直存在争议;甚至有人考究,所谓博饼起源于郑成功,可能是个“美丽的误会”。

支持博饼和郑成功的传说可能是“误会”的看法,主要在于至今发现的有关郑成功的史料中,从未有过这样的记载。有人如此质疑:一是郑成功东征收复台湾,包括此前北伐南京抗清战争中,军粮紧缺一直是其最大的忧患之一,哪有多余的粮食来做供娱乐博饼的“会饼”?二是打仗时,又哪有心情在军营中玩博饼的游戏?

桃园市长郑文灿(左一)示范金门的掷骰博饼(据台媒旧资料)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先民的月神崇拜,有神话传说,也有道家文化色彩的渲染。“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时代的《周礼》一书。据史料记载,秦汉时期就有举办中秋节敬老活动,而赐给老人耙饼,就是月饼的起源。后来,唐贞观八年,唐太宗李世民大破吐谷浑,八月十五进京祝捷时,胡人进献一种彩色圆饼(可能是芝麻烧饼),这就是月饼的雏形。

在台湾有一个共识: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才把中秋博饼习俗带到台湾。如今,台湾特别流行金门地区的掷骰博饼风俗。有人考究,最早套用科举功名的博弈游戏,是南宋时期流行于江南地区的“状元局”,到了明代,民间又把一些文人雅士玩的“状元局”发展成普通平民百姓玩的“状元筹”,也就有了像厦门博饼那样的掷骰子博弈游戏。

郑成功是人不是神,他与属下的官兵一样,也有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朋好友,也会在中秋这个团圆日子,想着与亲人相聚呀!利用将士们求吉避害心理,把江浙一带的“状元筹”游戏带入军营,并演化成“博饼”活动,道理上也完全是说得通的。事实上,这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台中博饼“状元王”

那么,厦门博饼风俗有没有更确切的起源时间呢?

钱琦,晚年时号“耕石老人”,祖籍杭州人,清乾隆进士,后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福建布政使;他在《台湾竹枝词》中,叙述了台湾博状元的情景:“玉宇寒光净碧空,有人觅醉桂堂东。研朱滴露书元字,夺取呼卢一掷中。”而清末同安县(今厦门市)王步蟾在《厦门杂咏》诗曰:“冰轮三五又中秋,闺阁暗香吉语求。月饼团圆新买得,掷骰夺取状元筹。”也充分说明了明末清初厦门及闽南一带有博“状元筹”习俗。

另外,清末举人黄翰《禾山诗钞》中有一首《赌月饼》:“六子齐投任变翻,街头巷尾笑言喧。科名久已遭人唾,犹集群儿抢状元。”而清宣统二年(年),厦门当地的新闻报纸,已有商家制作状元饼的记载。另据《福建风物记》:在泉州一带,中秋节有“夺状元饼”的习俗;在台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一些城乡以及离岛金门县(率属于泉州),至今还流行中秋博状元饼的习俗。

闽南及厦门、台湾,有浓浓的“郑成功情结”,至于博饼习俗是否真的出自“国姓爷”,也不是那么重要,况且,大家也乐于相信这是“郑爷爷”留下的游戏,欢喜就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管怎么说,厦门、金门、闽南、台湾中秋博饼文化,已流传近年,这是故乡的文化,也是很多海外游子的祖地文化载体,每一年参加博饼,依稀往事涌上心头,亦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拐了个弯:所有的厦门人都是移民!

厦门鼓浪屿“黄家花园”

谈及博饼文化,人们会有一个疑问:为何“博饼”在厦门最为盛行,甚至可称为特有的习俗,中秋节过得比传统的春节还热闹,这是为什么呢?

不妨,让我抄下一首明末清初的谶语吧!据清代江日清著作的《台湾外记》载:有泉州同安金门人,叫陈世胄,精通术数,“语事多中”(注:每占必验),举动似狂,混称“胡须仙”(即“泥鳅”)。清顺治三年(即年)游三山,途次兴化(即今福建莆田),他听说当地仙游油潭里有个叫王志章的人,“能刺阴阳事”,人称“活阎罗”,于是就去拜访。

这个叫王志章的,预先算出陈世胄要来,于是,压了张纸在砚底,吩咐童子说:“若世胄到,令自取视。”第二天,陈世胄来后,拿纸一看,原来是一首谶语:“鳅鱼死半途,同安血流沟,嘉禾断人种,安海成平埔。”

陈世胄一看大惊,奔回厦门告诉郑成功,把这一切都告诉了他,可郑成功“怪其妄,不纳”(也就是不相信的意思),结果,世胄辞别,途径小盈岭(现厦门与泉州交界处))暴病而亡,这岂不应了首句“鳅鱼死半途”之谶。郑成功闻之,也为之惊讶,到后来同安遭屠戮,血流沟渠,郑成功这才有点相信。(注:年八月,清军血洗同安县城,屠杀五万余人,果验那句“同安血流沟”)

晋江安平古桥

“安海成平埔”,这里的“平埔”,是闽南话,指的是一片废墟。“安海”即安平之海港,在今天晋江安海一带;明末,安平港是繁荣的古海港。郑成功的故乡,在今天南安的石井,与安平相邻,而且,安平也是其父亲郑芝龙的“大本营”,曾坐镇安海。年,安海曾被清军攻破,郑成功的生母翁氏自杀。繁华的安平海港变成一片废墟,年郑成功举家迁移金门时,曾亲手拆毁安平的城墙和房屋,这也应了那句谶语。

在闽南语泉州腔调里,“种”与“掌”读音相仿,“嘉禾断人种”,指的是年底,清军迁空厦门岛上居民,史上称“厦门空岛”,也应了此谶。另外,也有一说,“后据厦门,凡有俘者,悉断其掌放归”,嘉禾指的是厦门岛,也就是凡是在厦门岛上被俘,都被砍断手掌。

明末清初,厦、金二岛曾空岛18年,几乎断绝人烟。甚至可以说,所有的厦门人,事实上都是移民!

厦门一带,是清王朝与代表南明政权的郑成功部的征战之地。从清顺治四年(年),郑成功屯兵厦门鼓浪屿算起,至康熙十九年(年)清朝军队占领并开始统治厦门岛,整整33年间,这一带发生较大规模的战役就有8次,小规模战事那就更多了。年,清政府强令近海30里内的居民,迁出界外,史称“迁界”。而清军曾3次攻占厦门岛,特别是年,把厦门岛变成一片废墟,这就是民谚的“嘉禾断人种”。另外,郑成功及其子郑经,为了备战,也曾将岛上居民强行迁出,造成厦门“空岛”的历史惨象。

厦门乌石浦萧氏家庙

数十年的战乱,特别是“空岛”,使得厦门岛出现了一次历史上“文明断层”,其影响至今尚在。由于“空岛”、“嘉禾断人种”,致使厦门此前的很多文化积累几乎遭到严重破坏,更别说什么有关郑成功的史料,整个厦门明末清初时期的史料,长期以来就处于散乱、稀少的状态。

同样的道理,那一段历史,也造成人口大迁移,比如出现最初的“下南洋”,也出现潮汕与闽南地区人口的迁移,这也就是为什么说起一些闽商、潮商家族企业时,其家族先祖多来自福建,却出现不少家族延续历史记载上的“断层”现象。

在福建、台湾的习俗中,宗祠和宫庙一般是分开的,另外拜谒的仪式也是不同的。可像厦门乌石浦的萧氏家庙,其拜神的仪式也用于祭祖,在闽南算是一个特例。乌石浦的家庙,拜萧王爷,可祖厝却没有远祖、近祖、开基祖的神位,甚至连开基祖先的名字也不知道,这种情况在闽南及潮汕地区是不可想象的。可这在厦门岛却不稀奇,为什么?与上述厦门岛明末清初那段特殊的历史有关。

厦门商家在大巴上博饼

当“空岛”后,早先被迫背祖离乡的百姓开始回迁厦门岛时,已是过了很长的时间,祖厝、记载家族历史的谱籍、甚至是家园都已“灰飞烟灭”,人非物亦非,即便能记得的往事,也多靠“口口相传”,可这也不一定靠谱呀!

相比与史料、谱籍来说,风俗,特别是民俗的传承会相对容易,也更久远,比如博饼文化。“往事只能回味”,岁月蹉跎,物是人非,命运弄人,时光一逝永难倒回,掷骰子的叮当声中,那一段段怀旧的情感,终于顽强地留存下来。

本文内容为一波说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严禁任何形式的转载和摘录发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