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右左库工师铭文剑人民资讯

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nb.ifeng.com/a/20180507/6556417_0.shtml

「本文来源:长春日报」

近日,笔者获赠《东北师范大学藏青铜器》图录一部,内有收藏品件,时代上迄商周秦汉,下至清代民国,其中既有鼎、簋、钟、鬲、甗、壶、觚这些较大的器物,也有爵、符、铃、炉、权、钩、勺、泡之类的小件;兵器有剑、戈、矛、刀、镞几种。据编者序文介绍,图录中除两件青铜器已在《文物》上发表过,其余文物资料均未曾公开发表。

图录中有一柄标注为战国时期的“陵右左库工师”铭文青铜剑,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该剑通长48.3厘米、柄长7.88厘米,重克。长条形剑身,一字形剑格,圆柱形茎,茎上有两圆箍,喇叭形首,素面,锷刃略有小残,其余基本完好。铭文铸于剑身下部接近格处,字体方圆兼备,线条细劲挺秀,字间排列疏朗,最后的“工师”二字作合体形式处理,较为别致,这是战国青铜器铭文中经常出现的一种写法。关于该剑的铭文内容,图录未作详解,笔者参考相关资料,浅识如下。

首字“陵”,按古代兵器铭文习惯,多为制造地名,可参考另一件战国兵器“陵右造戟”的考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董珊认为:“陵是地名,在齐西境。”已故著名古文字学家何琳仪推测:“(陵)疑与今山东的陵县有关。”陵县地处鲁西北平原,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属鬲氏国,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为齐国西北部疆域,与赵国邻近。两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皆认为“陵”乃地名,在齐国境内。

铭文中的“右左库”,是“右库”“左库”的简称,也就是武库。春秋之前,武库多称“府库”,如《尚书·说命》载:“惟干戈在府库。”《礼记·曲礼》曰:“在府言府,在库言库。”郑玄注:“府谓宝藏货贿之处也;库谓车马兵甲之处也。”战国时期的武库设置,分中央、地方二级管理体系,兵器铭文资料显示,此时称谓发生变化且有所增多,或简称“左”“右”,或谓“左库”“右库”,亦曰“上库”“下库”,还有直称“武库”之例。比如,燕系兵器铭文有“左戈”“右戈”,齐系兵器铭文有“平阿左鈛”“平阿右鈛”,赵系兵器铭文有“邦左库”“邦右库”,魏系兵器铭文有“阴晋左库冶轰”“晋国上库工师黑每冶愆”,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方“修武库印”,学界多定为秦朝之印,但考古学者王辉将其鉴定为战国秦之遗物,此印便直称“武库”。

铭文“工师”一语,史籍中多有载述。《礼记·月令》曰:“是月也,命工师效功……”郑玄注:“工师,工官之长也。”《孟子·梁惠王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赵岐注:“工师,主工匠之吏。”兵器铭文中提到的“工师”,指武库负责兵器制造和管理的监官,其职上受命于相邦、司空,下监管工匠、啬夫、役隶百工,国家颁授官职印押。笔者检索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一书,其中收录“工师之印”“右攻师鉩”“左攻师”“师鉩”“右攻师”“旸攻师鉩”6方战国工师官印,可证史实。

综上可知,剑铭“陵右左库工师”的书写格式为:地名+库名+官职名,白话释义应为:“(剑)铸造于陵地左右武库,工师监造”或“(剑)储存于陵地左右武库,工师监管。”“陵”,据考证在齐之境,此剑应为齐国所铸。

战国时期,七国争雄,战事频发,促进了各国兵器制造业的发展。齐国极为重视兵甲的生产,其中铜剑便是齐军的主流武器之一。现存《周礼》中的《考工记》,就是产生于齐国官方的文献,此书在兵器部分,详细记载了车、弓、甲、剑等军事装备的制造方法和规格。齐国铸剑,早期较短,中期一般平均为50厘米左右,而晚期由于铸剑技术的提高和战争之需,剑体不断加长,多在60厘米至80厘米之间,个别甚至达到厘米以上。剑体还以尺寸长短区分类别、表示等级,《考工记·桃氏》载:“剑分上中下三制。剑身长五倍于其茎长谓上制,身长四其茎长谓中制,身长三其茎长谓下制。”其分别对应上士、中士和下士。东北师范大学所藏的这柄铜剑,剑身为茎长的6倍左右,若按“三制”衡量,应属“上制”佩剑;但从剑之总体长度来看,仍属短剑,符合齐国早、中期铸剑的制式特点。值得注意的是,此剑虽短,但由于形体修俏流畅,部件之间比例协调,在视觉上并不觉其短小,足见齐国工匠造剑技艺之高超。

东北师范大学这件“陵右左库工师”青铜剑铭文的公开发表,对于研究战国兵器铭文的书写格式及武库制度,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学术资料。(作者为吉林省文物考古工作者)-08-:00:00:0□马洪“陵右左库工师”铭文剑/enpproperty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