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礼记来而不往非礼也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为西汉理学家戴圣所著,共49篇。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方地位日升,唐代时被尊为“经”,宋代之后,程朱理学把《中庸》、《大学》从《礼记》中单独列出,方有“四书五经”之说。战国之时,孟子、荀子就谈论过《礼》,与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记》应该不同,疑已失传。

《礼记》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主要在记述了礼节条文、周礼、政治制度和政令等方面,它补充了儒家学说的细节,使得儒家学说具有了可实施性。如果没有读过《礼记》,对儒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

《礼记》中阐述了该书的宗旨:“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它对吃、穿、住、用、行,丧葬、嫁娶等很多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给予了明确的规定。例如,要求“为人子者,居不主奥,坐不中席,行不中道,立不中门……”;宴饮时要求:“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等等。《礼记》的很多规定有其合理性,即便今天也是对人有益的。

《礼记》的详细规定,也明显地反映出儒家学说所存在的重大缺陷。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把礼仪规定得特别繁琐,例如,宴请客人时,上什么台阶,迈哪条腿,坐什么位置;再如,丧葬时,梳何种发型,穿何种衣服,如何奔丧,如何下葬,如何哭丧等等。这些规定极其繁琐,繁文缛节不足以形容,怪不得有“腐儒”一说。第二,《礼记》中对礼仪的规定,不论是宴会、还是婚丧嫁娶,其规模显然是平民所无法承担的。这些规定大多是适用于贵族的,具有明显的阶级性。不管这种阶级性是儒家创立之时就有的,还是时代演化所产生的,就今天来看,儒家学说具有阶级性是确定无疑的。第三,反映了儒家学说内容上的局限性。儒家学说包含很多知识,但是,如果以今天的学科划分,其主要内容可以分为教育学、政治学和哲学。其他方面,即便有所涉及,也是有限的,没必要认为儒家学说包罗万象,好像什么都要与它扯上些关系。就像今天的学科学的人可以欣赏文学,学文科的人也懂一些科学。所以,把孔子列为教育家、政治学家和思想家是极为恰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