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想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下面的文

梁启超先生在《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提到了“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大概如下:

《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大概看了一下,在梁先生所列的书籍中,爱好文学的可以涉猎一下《文选》以后的书籍,如果爱好哲学,条目似乎还差一点,如果看修身养性的书籍,应该更差一些,许多书籍没有列进去。个人认为《毛泽东诗词》起码应该是必读的。

本人参照了其他作者的主张,又加了以下几本书,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有些用处。

(一)修养应用及思想类书类

除《论语》和《孟子》外,看下朱熹《四书集注》这本书。

《易经》,程颐的《程氏易传》有对《易经》的解释。《礼记》和《十三经注疏内郑注孔疏》(注解成册,方便阅读)。

《老子》和《墨子》必看,梁启超先生写的《墨子学案》可参考。

《庄子》,《荀子》必看。《尹文子》《慎子》(两位是道家和道家演化下的法家)应该看,《公孙龙子》(白马非马)。法家的《韩非子》(有注释的书),《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盐铁论》(西汉的一本辩论的史书,有经济方面的论述),《论衡》(王充无神论),道家《抱朴子》《列子》,朱熹的《近思录》,王阳明的《传习录》,黄宗羲的《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和《宋元学案》,顾炎武的《日知录》《亭林文集》,王夫之的《思间录》,康有为的《大同书》。

(二)中国历史类,及其他文献类书类

《尚书》是必须看的。

《逸周书》(大概学一下,内容太杂)《竹书纪年》(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国语》和《左传》(都是左丘明写的),《战国策》,《周礼》,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马端的《文献通考》和明朝的《续文献通考》,《两汉会要》(指西汉和东汉的历史)以及《唐会要》,《五代会要》。《通志二十略》据说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可作为查阅使用。

以下史书,如《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周书》《魏书》《北齐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个人认为,就算不研究历史,起码应该过一遍,因为记载的是我们祖国的历史。

(三)文学类

《诗经》,《楚辞》,《文选》(梁武帝的儿子编写)《乐府诗集》(宋人郭茂倩编),还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右丞集》《孟襄阳集》《韦苏州集》《高常侍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李义山集》《王临川集》《苏东坡集》《元遗山集》《陆放翁集》《清真词》周美成、《文心雕龙》刘勰,《醉翁琴趣》欧阳修、《东坡乐府》苏轼、《屯田集》柳永、《淮海词》秦观、《樵歌》朱敦儒、《稼轩词》辛弃疾、《白石道人歌曲》姜夔,以上名家作品,专为喜爱诗词文赋者推荐。

(三)小说类,《世说新语》和近代四大名著必须要看,冯梦龙的书和蒲松龄的《聊斋》应该是要看一下的。

(四)涉猎类郦道元的《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沈括的《梦溪笔谈》,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全集》,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人间词话》,还有比如《山海经》和《搜神记》。

(五)宗教类书籍。如果学佛学文化,《心经》《金刚经》和《六祖坛经》必不可少,最好每一部都要学习。

想了解道家文化的,推荐《中华道藏》这部书。年起,由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以明代正统、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共分七大部类。信仰别的宗教的,自有专业宗教类书籍,不再叙述。

(六)聊一下《周易》书籍

《周易》被儒家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其实在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学并列发展:一为旧势力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所以,易经并不是一部书那样简单,也不是儒家独有的典籍。

总体说来,易经演化为“两派六宗”。这两派分六宗,一为占卜宗(也就是《左传》中的太卜遗法),二为禨祥宗(西汉时京房、焦延寿等谈论禨祥),三为造化宗(北宋时的陈抟、邵雍穷究天地造化之理),四为老庄宗(王弼黜象数,引老庄入易),五为儒理宗(宋时胡援、程颐等阐述儒理),六为史事宗(宋时李光、杨万里参证史实)。其中,一二三为象数派,四五六为义理派。如《奇门遁甲》《太乙》之类的书,只适合专门需要的人。

(七)关于看书的一点体会

上面这么多书,不算少,要是逐字逐句的研究,怕许多年也看不完,更用不上。用不上不就等于白看了么。

谈一下个人的一点读书体会。一,只选自己有用的看。比如想要自身修养,光看自身和社会修养类的内容。二,文言文找白话译文对照,或者权威注释过的,能理解的快一些。三,用观心的方法看书。不管谁写的,都是心的体现,所以自己要保持一心不乱的正念,把书看到书的骨髓里。那么做,起码不至于把自己的心给“看丢了”,呵呵。

事不宜迟,明天就列计划,准备学习消化这些书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