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皇权交替的年代,还是海晏河清的盛世王朝,他们的区域结构总是惊人的相似,分成城市和农村两大阵营,并以此划分出不同的等级、权力、财富和义务。即使是今天,我们依旧保持着这种结构,它的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被取缔。
城市园林的兴起
从战国到汉朝,都城一直是以宗庙为中心的城市,那时的天子诸侯以血缘为大,修墙筑城皆要以方便祭祀为先。随后都城就演变为一个坐拥显著宫殿与城楼的城市,我们从存留至今的南京、洛阳、西安等古都中就可见一斑。发展到后期,都城还得符合《周礼》观念中的祭典中心,且要与儒家教义中所倡导的建筑形态吻合。
这意味着一个基于祖先崇拜、贵族统治的神权国家,转变为以君权为绝对中心的,划分疆域的国家,并逐步向为以经典文献为基础的,面向世界的帝国靠拢。
比起控制财富严苛到变态的秦朝和限于生活环境、外忧内患的汉朝,南北朝时期的贵族阶级,生活水平相对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断提升。这一点在城市园林中体现的最为明显。
城市园林就如同现在的苏州园林,通过模仿山水田园,将自然中的景观移入居所之中。这些自然景观的人造复制品,将新近被赋予重大意义的山林移入城市,同时也将文明的范畴延展到山峦之间。
渐渐的,城市园林变为贵族的新宠,成了文人雅士归隐山林的一种新方式。不要以为只有南方才有园林,北方也有。中国古代著名的佛教史籍《洛阳伽蓝记》记载了洛阳很多的城市园林,但与南方不同,北方的园林主要服务于寺庙。这些园林有些是皇室修建,有些来自富裕的平民。这些园林用假山和珍稀植物还原了西方的极乐世界,其形象颇似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
寺庙的激增
尽管《洛阳伽蓝记》详细记载了北方园林的布局样貌,但这掩盖不了它作为佛教史籍的特征,书中大量内容皆围绕佛教进行阐述,也让我们看到城市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多寺庙。
寺庙在南北朝时期意义重大。俗家弟子和僧侣经常在城市的寺庙中聆听说法或进行沉思。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新旧都的最大的区别就是新都寺庙数量增多。汉末洛阳有记载的寺庙只有1座,到了西晋已经高达座。可见佛教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就连城市的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农村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农村,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们的衣食住行都与粮食息息相关。如何提高粮食产量,是历代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