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时代大汶口墓地的葬俗怎样宗教发展到一

白癜风怎么引起的原因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190622/7238488.html

人有生就得有死,死了对尸体就得处理。关于处理的方法,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比较熟知的有四种葬法,即:天葬,就是把死者的尸体抛弃到荒山辟野,让鸟兽把皮肉吃掉;水葬,就是把死者的尸体沉于水中;火葬,就是把死者的尸体火化成灰,有的民族还把骨灰盛于罐内再沉于水中;土葬,是把死者的尸体埋在地下,或装入棺内埋在营建一定形式的墓内。

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这四种葬法都有,但以土葬为最多。四种葬法各有各的葬俗,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葬俗也在不断变化。关于祭祀时所举行的宗教仪式,有几处记载的比较详细。在《西山一经》里说,祭祀时要斋戒百日,要用百牲、百瑜、百樽酒、百珪、百璧等物品,其祭品之丰富,其仪式之隆重可以想见。在《中次五经》里说,首山地区的人们,在祭祀时要用称米、黑牲、太牢和酒作祭品,并且还得陈列一个玉璧。

在摆上祭品之后,便敲起鼓来,大家一齐跳舞。在《中次九经》里还提到跳舞时有一定的冠冕,并且在禳祓妖邪祭祀时,还得持戈执盾跳舞。《中次十经》里提到在祭祀时有二人对舞的一种形式。宗教的产生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国以来发掘了成千成百的原始社会晚期的墓葬,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新石器时代的墓葬,为我们了解当时人们的经济生活和意识形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

山东大汶口墓地的葬俗

大汶口文化在河南许多地方都有发现,但是墓葬发掘的不多,因此对葬俗的反映不够全面。下边我们介绍一下山东大汶口墓地的葬俗,即可了解大汶口文化葬俗的概况。大汶口文化有氏族的公共墓地。大汶口墓地一百多座墓葬,排列的比较整齐而且集中。大汶口的墓葬,不论男女老少,一律都是长方形土坑墓,四壁比较整齐。其中有18座墓葬都有二层台。关于葬具问题,不分男女老少,也不分单人葬或合葬,只要有条件的都可以使用葬具。葬具有三种结构。

第一种是用原木构筑的木棺,有顶、有底和四壁。第二种是有顶、有四壁,其底部只是排列了稀疏的几根枕木。这两种木棺的四壁均由原木卧迭构成,四角交叉,俯视若井字形,类似后代的外椁。使用这种葬具的墓共发现了7座,都是比较大型的墓。第三种是只有顶盖,没有底,也没有四壁,即在尸骨上用原木覆盖后填土掩埋。大汶口墓葬的葬式,多数都是仰身直肢葬。侧身葬是少数,俯身葬和屈肢葬只是个别现象。

关于墓葬的头向,除了一座俯身葬头向朝西,和另一座墓头向朝南外,其他所有墓葬一律头向朝东。大汶口墓地主要是男女分别单独埋葬。少年儿童不用瓮棺葬,与成年人的葬法相同。发现了4座成年男女合葬墓,年龄相若,当系夫妻同穴的合葬墓;更有意思的是骨骸排列,都是男左女右。关于随葬品的问题,生活用具数量比较大,也有相当数量的生产工具。男女合葬墓中,随葬品多放置在男性一侧。男性墓随葬生产工具比女性墓多得多。

据统计随葬纺轮的20座墓中,没有一件石斧、石铲之类的农业生产工具,凡是随葬石制农业生产工具的墓绝不随葬纺轮,纺轮和石斧、石铲基本上不在同一墓内见面的。这种随葬品的组合和差异,是当时的葬俗之一。这种葬俗是当时氏族内部出现了男耕女织初步分工的一种回光反照。大汶口墓葬的随葬品,出现了明显的差别,有的一无所有,有的随葬一件两件,有的随葬几十件,有的随葬几百件之多。当时贫富分化也反映到葬俗上来了。

大汶口墓葬有手持獐牙的葬俗,其用意不明。大汶口墓葬还有随葬龟甲的葬俗,其用意也待考证。随葬猪头问题。大汶口有43座墓共随葬了96个猪头,最多的一座墓达14个。随葬猪头的葬俗,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据说纳西族就曾流行过这种葬俗,他和黎族一样,曾经随葬猪的下颚骨。纳西族有一种习俗,他们平时把吃剩的猪的下颚骨挂在室内的墙上,作为财富的标志。佤族解放前则是把牛头挂在家里作为财富的标志,牛头越多就表示这个家庭越富。

结合纳西族和佤族的情况来看,大汶口墓葬中随葬猪头,很可能就是象征墓主人的财富。但是也有另外一种可能,如《太平御览》说:肃慎“虽野处而不相犯,死者即日便葬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椁上,富至数百,贫者数十,以为死者之粮,以土覆之。”古代的肃慎族杀猪作为死者之粮,社会经济生活似以畜牧为主。大汶口文化的经济生活是以农业为主,但从随葬猪头来看,可能畜牧经济在人们生活中仍占一定的位置。因此,随葬猪头或许也有作为死者之粮的含义。

占卜

原始宗教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出现了巫觋。巫觋是专门从事宗教活动的,举行宗教仪式最早只是氏族首领,或受尊敬的老年人,后来便出现了专业的巫觋,他们掌握了一切祭祀活动的大权,他们在宗教仪式中便是神灵的代表,可以“传达”神的意志,可以把人的祈求“转告”给神。由于巫觋有这种特殊的权力和“本领”,他们在氏族内受到了尊敬,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便主宰了氏族的活动。

据说颛顼就是一个宗教首领,他利用宗教来管理他的氏族和部落。颛顼是个大巫,还有许多小巫,正如《国语·楚语下》说:“民神杂揉,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这就是说人人都信神、祭神,家家都有巫史。这里说的家不是一对夫妻的小家庭,而是一个大家族或一个氏族。《山海经》里更是记载了群巫的活动,把采集的药物披上了一层神的外衣,使药物成了巫师施展神通的工具。

但是,这些巫师的一切活动能留给后代的是太少了,我们从考古资料中能够看到的实物主要是卜骨。河南龙山文化中发现的卜骨,主要是牛、猪或鹿的肩胛骨,山东龙山文化中有使用牛、鹿肩胛骨的卜骨,陕西龙山文化中有使用羊肩胛骨的卜骨,齐家文化中的卜骨,猪、牛、羊的肩胛骨都有,但以羊肩胛骨为最多。这些卜骨一般未加修整,仅有灼痕,但个别的发现有钻痕。

卜骨的普遍出现,反映了原始宗教有了新的发展。当人们需要求神问卜时,巫师便用火在肩胛骨的一面烧灼,然后从另一面观察被烧灼而出现的裂纹,从不同的裂纹来判断吉凶祸福,传达神的旨意。这种占卜方法,解放前在彝族中还很流行。有的卜骨先钻一个小坑,然后进行烧灼,这是巫师们为了加快烧灼而采取的一种措施。到了商代不仅采用钻术,而且还采用凿术,大概用意都是一样。

商代不仅用兽骨占卜,而且还用龟甲占卜。龙山文化时期,巫师们占卜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无法知道。但是商代王朝内部的巫师给我们作了详细的回答。商代巫师进行占卜后,把占卜的内容和结果用文字刻记在甲骨上,通过前人的研究,使我们清楚地了解到:商代的神祗有上帝(天神)、地神、日月神、山川神、风雨神等多种。占卜的内容很广泛,整个人们的生产、生活、征伐等各个方面活动,都在求神问卜之列。

譬如祭祀各种神祗或祖先,事先都要占卜,由占卜来决定是用牛、羊、犬等作祭品,还是用奴隶作祭品,或者两种都用,以及用多大数量。今年能不能丰收要占卜;准备出征打仗,能不能胜利也要占卜;天旱了,希望下雨要占卜,雨潦了,希望天晴也要占卜;甚至祈求上帝降福免祸也要占卜。总之,无事不卜,无疑不问。我们知道了商代占卜的大概情况,对龙山文化中出现的卜骨,那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我们习惯称谓的占卜,其实是一个目的两种手段,占与卜并不一样,前边说的卜骨,主要是卜的一种手段,占则是另外一种手段。《礼记·曲礼》郑玄注说:“大事卜,小事筮”,筮就是占的意思。《周礼》中就有“卜人”之官和“筮人”之官的称谓。筮法是怎样进行的,传说伏羲作八卦,八卦便是一种筮法。不过,《易经》上的八卦是否起源于原始社会,还没有可靠的证据。但是筮法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完全有可能的。

筮法是“数卜法”的一种,《周易》中说古时筮法是用蓍草进行。《礼记·曲礼》中说:“卜筮不过三”,大概是每次用一定数的著草得到的一个奇数或偶数,共进行三次,便可以得出所要求得的结果。这样排列可以得出八种组合情况,也就是八种卦象。古代筮法的具体情况,有人认为与四川凉山彝族的“雷夫孜”法相类似,譬如巫师左手握一束草杆,右手随便分去一部分,看左手所余的数是奇还是偶,如此三次便得出结果。可惜这种方法在考古资料中是无法找到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