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礼,即迎宾之礼,源起于三代时期的朝聘。《周礼》中将五礼的具体作用记述为以吉礼事邦国之鬼神祗、以凶礼哀邦国之忧、以宾礼亲邦国、以军礼同邦国、以嘉礼亲万民。而《大宗伯》所记载八种宾礼,都是诸侯或者诸侯派使者觐见天子的礼仪,即所谓:春见日朝,夏见日宗,秋见曰觐,冬见日遇,时见日会,殷见日同,时聘曰问,殷规曰视。
唐代宾礼的背景
政治背景1、幅员辽阔,地域广大
隋炀帝末年,统治残暴,各地的起义斗争风起云涌,唐高祖李渊以摧枯拉朽之势,于公元年建立唐王朝。李氏代隋后,不仅继承了中原王朝的正统性,更扩大了其地域性。面对着这样-一个空前辽阔的封建王朝,对封建王朝的统治者也做出了相应的挑战。
2、立国之初,亟需礼制
唐初草创,百废待兴,光靠一系列的法规律令不能够完全发展巩固新生的政权,而在古代社会,在规范社会的一系列准则中,礼制和法律相得益彰,影响着齐民百姓的各种行为,对日常社会生活起着维护和重要作用。礼与法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施展其主要功用和成效,对日常的生活秩序起到了稳固和保障的作用。以强制性为手段的法律在凸现其作用时,与以疏导方式为主的礼制效果具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与法律进行对比时,礼制,所适用的范围不仅更加普遍,而且所触及的方面也更加的细致。
3、融洽的民族政策
根据划分的氏族志中,李唐皇室出身于关陇地区的郡姓。据《新唐书》卷1表明在隋朝之前,李唐皇室所仕王朝如北魏和北周,皆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又据陈寅恪先生的论证,李氏家族不是鲜卑化的汉人既是汉化的鲜卑族,还曾被赐姓为大野氏,本身也有胡族血统,高祖之母元贞皇后即为独孤信的女儿,因此在多年的这种与少数民族交往的过程中,虽不能说李唐王室已全部胡化。
但至少可以表明他们对少数民族的熟悉程度很深,与当地少数民族的交流很频繁。终唐一代,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始终称中央王朝李唐天子为天可汗,太宗皇帝为了表示华夷一家,亦允许其修筑参天可汗道来与唐王朝进行交流。面对前所未有的民族大融合,以及周边林立的民族政权,怎样处理彼此之间关系,怎样体现中央王朝的泱泱大国、天朝上国形象,究其根本,即是怎样巩固这种新生政权,怎样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也日益显得更加重要。
文化背景1、儒学的发展
由于魏晋南北朝的儒学发展均以家族的形式在传播,战火的频繁使得儒家的传承不只在官学,好多世家大族亦有自己的传承体系,往往倾注几代人的心血,对儒家典籍的的研究也达到了历史前所未有的高度。及至隋代建国,大量的江南大家或被征召或被启用,儒学发展到唐代迎来了其历史的高峰。李唐建立之初,李氏因为害怕其身份中胡化的部分不为天下所接受,故更加注重对儒家文化的提倡和学习。
2、官学的创立
在其教授内容的设置.上,以儒学经典和礼学思想为主,以培养坚强的封建统治后备人才。被后世史家称为好文之君唐玄宗,更是以身作则,重视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开元初年,在东都洛阳的乾元殿他下令进行刊校图书的工作,并于当地成立丽正修书院,书院后来迁到长安。公元年,即开元十三年,丽正书院正式更名集贤殿书院,并以宰相张说知其事,副知院事为右散骑常侍徐坚。此后,大量的文人学士在此进行典籍的研探,修习礼乐文化,大举文治之道,这些都进--步说明了儒学即礼学在唐代的发展和完善。
3、科举制度的完善
隋炀帝在大业三年创立科举制之后,自魏晋以来形成的高官大姓垄断官吏选拔的局面被打破了。到了唐代,这种格局被武则天时设立的武举制更进一步的击碎,从而使大量的庶族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进入到统治阶层内部,纯洁了官员队伍,提高了官吏素质,扩大了封建的统治基础。而在魏晋末时,许多世家大族也不再代表着先进文化的进步方向,许多人养成纨绔浮夸的风气。
相反,一些庶族地主通过自己的努力却得到了提拔,但由于当时的门第观念之风还是很盛行,这些庶族地主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也多学习儒家文化和礼学思想来武装自己。可以说,指导唐代各级官员的思想理论基础就是礼,他们知识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还是礼。科举制度实施之后,通过考试进士和明经诸科的内容来选拔人才、遴选官员,有二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可见当时的儒家文化发展之盛和礼学观念影响之深。
唐代宾礼的具体形态
唐代宾礼的内容(一)蕃主之礼
蕃主之礼,按照开元礼中所记载分为蕃主来朝以束帛迎劳、遣使戒蕃主见日、蕃主奉见、受蕃国使表及币、皇帝宴蕃国主和皇帝宴蕃国使等六条。但按施行过程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即迎劳、奉见、受表和宴会。其中,皇帝接见蕃主,称奉见;接见蕃使,称受表币。但皇帝赐宴一般比较隆重和谨慎,所以作为臣子的必须慎重又慎重,那些外来的使者等更是拘束严谨,一般都谈不上享受,都是在各种诚惶诚恐中渡过,千万注重着别犯了什么错误才好,所以宴会并不像今天的娱乐宴会一样,当是非常具有政治性的目的的。
(二)朝觐礼
朝觐礼本是.上古时期宾礼的一个重要方面,从魏晋以来朝觐礼逐渐划分出宾礼的范围,唐代的朝觐礼也是放在嘉礼中。在贞观年间,还有诸侯王在正月和每春进行朝见,礼毕还藩。到了玄宗朝,玄宗为了防止皇室宗亲染指王朝权利争夺王位,为子弟等皆设置了十王院、百孙院等,宗室中虽有诸侯之称但已无诸侯之势,更没有藩地可就,虽正月与每春仍朝见,但礼仪实施已不是诸侯王的朝觐之礼。
再者就是百官的朔望和正月朝见,冬至和元正日的朝贺等,官员的朝见有严格的规定,六品以上官员及六品清官等在冬至及大礼中的朝见时必须服朱衣,六品以下通著葱褶,如有违反或者差错,就会被罚一个月的俸禄,可见对官员的衣着都是非常严格的,更不说对其朝参时所施行的礼仪了,稍有差池均会引来惩处。
唐代宾礼的特征(一)继承性
唐代宾礼是在对历代宾礼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不断完善的,尤其是对隋代宾礼的吸取和采纳上。其宾礼的系统及礼规的细节展现上,都表现了对隋代宾礼的全面学习和继承。《隋书.礼仪志》中关于宾礼的描述。
有关于萧括父子来隋王朝前来朝觐的全部内容和细节描写和《大唐开元礼》中宾礼的内容进行对比不难发现,两者大部分都是相似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都分为:迎劳、奉见、受表和宴会等四个环节。这表明了唐代宾礼在制订的时候是参考和学习了前代宾礼的,尤其是以隋礼为借鉴蓝本的,显示出唐人在制订宾礼上的成熟和完备。
(二)发扬性
作为历代礼仪制度中演变最为剧烈的唐代宾礼,在其官修的开元礼中,已经不能再找到《周礼》所载宾礼中的朝觐礼,天子巡狩礼,射礼,土相见礼和乡饮酒礼,这既可以看成是历代宾礼在发展变化时产生的必然结果,也可以理解成是唐代宾礼对这种体系的保留和发扬。唐代宾礼消减了上古宾礼中的以宾礼亲邦国的作用,伴随着中央皇权的不断深化和加强。
唐王朝在进行政权建设同时,没有对诸侯实行周代时的分封建置,唐代也没有手握大权的皇亲宗室,君臣相见之时,只讲究尊肃恭慎,全无昔日亲睦和同的气氛。至于其基本格式仪轨,用于会见外邦君主或使节,亦往往渗透出--种唯我独尊的霸道味道。
(三)包容性
统观唐代,官方有三次大规模的修礼过程,就更不算贞元、元和年间各种新修的礼书,唐代官修大典《大唐开元礼》是在包容了魏晋南北朝礼制的基础上来形成的,不仅有对南朝礼仪的吸收也有对北朝礼制的借鉴,再在本朝的历史和实际情况上形成的。结束了五胡乱华的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之后,唐代在统一四方的背景下,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大融合。
促进了多元化的文化交流模式发展,所涉及和包括的范围在广大的统治沃土.上不断延伸。辽阔的地域和众多的人口为唐王朝宾礼的制订提供了多元化的意识形态基础;经济的高度繁荣和文化的极度昌盛为宾礼的制订提供了可靠的物质形态可能;健全的政治制度为宾礼的制订提供了规范化的制度和法律的保证。
(四)诉求性
唐代宾礼的制订是唐王朝进行的一次自觉的政治文化制度的构建行为,其官方的三次大规模修礼和以后对礼制的不断深化和增添,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体现了唐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希望借助宾礼的内容和具体的象征意义,以此确立王权的正统性、合法性和权威性,加强中央集权建设,强化君主权威功效,巩固政权统治基础,彰显大唐雄厚国力。
唐代的君主从自身统治与社会稳定出发,实行君主集权的统治形式。目的是为了更加突显君主的权威性,并侧重于内部秩序的整顿和加强,在确定君臣的等级尊卑关系上,以保证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此,颁布了一系列维护自身权益的统治政策。唐代的宾礼作为-一种展示性非常强、目的性很明确的礼仪来说,在君主和各国使臣面前的实施就要求非常严格。因此,唐代的宾礼是以皇帝为主导,其内容特征鲜明的说明了树立君主权威以及弘扬天朝上国万千气象的政治诉求。
宾礼的推行1、礼仪接待机构
唐代掌管礼仪的机构,除了在中央有尚书省所辖的礼部外还有鸿鹄寺、四方馆等接待四方使者。到了唐代,统治者才把四方馆作为一个接待四方使客的固定性的中央机构,归入中书省,并由通事舍人主之。由此可见,四方馆在唐朝中央机构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这不仅与唐代对外交流的频繁,慕名而来唐王朝进行参观学习的个人和团体有关,也与周边民族政权不断的派遣来唐的使者进行朝贡或请婚等有关,更与大唐的强盛有关。仅有鸿鹄馆的设置已经不能完全胜任接待的工作,所以四方馆从以前的从属地位上升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更加说明了唐代对外交流的频繁,也更加说明了唐代宾礼的施行具有实操性。
2、礼官制度的完善
唐朝在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礼官制度。史载:唐设主客郎中掌诸蕃来朝。主客郎中,唐宋时礼部所设,以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上。除此之外,还有始设于隋代的四方馆,四方馆起先只是一个临时性的机构,根据事情的大小、繁简来临时设置的,但在唐代不仅有了固定的设置机构,而且地位也从鸿普寺的下属上升到于此同等重要的地位,成为隶属中书省由通事舍人主宰的中央机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者对宾礼施行的重视以及对外交流的频繁。
后记
李唐草创之初,方兴未艾、百废待兴,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又民族融合的大前提下,对礼制的制定和建设提出了更加迫切和急切的要求。通过统治阶层对礼制建设的重视以及所作出的努力,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维护措施,从法的角度对宾礼的实施予以保护,传播和深化了儒学思想体系在全社会的确立,对在中国礼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唐代礼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