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将图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还强调儿童读书的基本步骤:先读“经书”,熟读“经书”之后还应读诸子百家和诸史。这和《三字经》里要求的一样:“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经子通,读诸史。”
那么,什么是经,什么又是书呢?
经,有“五经”“六经”“九经”“十三经”之说。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或亡佚于秦末战火)。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之称。汉灵帝熹平年间,大学士蔡邕等人将五经再次勘校订正,刻石立在太学,世称“熹平石经”,被定为官方的标准经文读本。
“六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六部儒家经典。六经之名最早见于《庄子·天运》。
“九经”,唐以科举取士,有《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连同《周易》《尚书》《诗经》,合称“九经”,为唐科举制度《明经》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十三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唐文宗时刻“开成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宋代又将《孟子》列入,因有十三经之称。
书,指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自元朝仁宗时,科举考试规定,第一场考试必须在“四书”中出题,答题必须以《四书章句集注》为根据。明清因袭不变。
文丨吕嘉文
编辑丨杨倩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