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国家通用语言文

HR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renrendoc.com/paper/173819066.html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体现中华民族认同

邓立光

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规定,国家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此外,国家教材委员会近期印发《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年)》提出,到年,全面完成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统编统审统用。这些举措对全国人民特别是民族地区、偏远地区、方言区群众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中华民族悠远庞大的知识体系

方块字在距今年以前就已经产生,到了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和金文已基本定型,而且发展为成熟的文字系统。及至秦代,完成了字形的统一。汉字是单字单音,由此形成单字单音的语文体系。我国各地方言很多,虽然如此,语文结构仍是单字单音,只是声母韵母有些差异,这就是全国语文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承载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内涵。以清代康熙皇帝整理《四库全书》为例,分经、史、子、集,共44类,种,内里包括十三经、二十四史、鉴略、制度、地理、天文、哲学、宗教、科学、医学、技术、体育、文学、艺术等共卷,册,就是用当时的通用文字写成的。这让我们不能不从认识一种人类文明体系的角度来看待它。正如不懂英语,就很难进入现代西方庞大的知识体系;不懂德语,很难进入启蒙运动以后的欧陆哲学与法学的领域。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承载的知识体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几乎就与人类这个庞大悠久的文明体系无缘。这是历史事实。

二、中华文化“理一分殊”,无强迫同化的传统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崇尚符合人性并不断涵养人性向善的伦理体系。如儒家的孔孟之道,其理想就是追求平实的人类善良本性的共同向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朋友有信、君礼臣忠,用理性来安顿人类的竞争,用礼乐来陶冶性情的文明。难道不是大多数人都有这种追求吗?难道先哲孔子只是汉人的吗?不,他属于整个中华民族。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纵然民俗不同、服装不同、口音不同,然而都会有一个如斯向上升华的向度。在统一的文化精神之中,保持着各民族特有的表达方式与侧重点,在文化精神上是共同性,在表现形式上是多元性,这就是宋明理学中所说的“理一分殊”。

中国人很早就从哲学上体会到“理一分殊”“多元一体”的道理了。历史上,少数民族“入中国则中国之”,从来都是“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既来之,则安之”既是政治融合,也是文化融合。大家自愿融入中华文化,这是数千年来各少数民族汇聚成中华民族的特征。汉唐时代,在其境内生活的外族安居乐业,慢慢主动融入了文化主体之中。宋代商业贸易大盛,生活在中国的阿拉伯人入乡随俗,主动融入,中国也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如海绵般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点而不失去自己,正是海纳百川,汇为江海。

三、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为什么主动融入中华文化

在中华民族有史可载的几千年里,不断有强大少数民族统治者掌握中央政权。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大都认同自己是中华正统。石勒、苻坚等自称“中国皇帝”。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换服易姓,以通用语代替鲜卑语,还追尊孔子为“文圣尼父”。这些都是当时统治者主动采取的措施。北魏其后分裂为东西魏,西魏权臣宇文泰还重用汉人苏绰、卢辩等依据《周礼》制定新官制。

通用语文包含的广博知识体系、中华文化的“理一分殊”,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者在武力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在文化上依然主动积极融入中华文化。韩愈《原道》中说:“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文化是后天培养起来的,无论哪个民族,接受中华文化,都可成为中国之人。

蒙古族曾在中原建立元朝,当时以蒙古无可匹敌的力量,在其管治下的国土,大可一律遵行蒙古原来的制度及文化。但回看历史,元朝虽然把国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在文化教育上却因循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度,所考的竟然是中原传统经典,要读四书五经,要用通用语书写。事实上,在元朝成立以前,元太宗窝阔台就听从了契丹族儒生耶律楚材的意见,开科取士。元仁宗时正式推行科举。元武宗海山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对孔子的尊崇甚至超越了唐、宋两代。元武宗海山则说,“仰惟祖宗应天抚运,肇启疆宇,华夏一统。”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统治者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制度,恰恰反映了博大的胸襟和长远的眼光。他们知道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理性、知性和包容,融入其中恰恰可以壮大自己。比如在政治权力的继承上,是打斗得天下好呢,还是顺位继承好?选拔精英是看家族门第好呢,还是公开考试好?这都是客观真理,关系到少数民族自身的繁衍与发展。这正是少数民族先祖们的伟大之处。

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维护国家统一的基础性工作

清代沿用明朝政制,即采用开国重臣汉人范文程的建议,开科取士。教育方式和读本对文化传承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元或清,统治者都要求用中华传统的、通行的教育方式和读本。清朝统治中国年,完全认同中华文化。康熙时期除了编纂《四库全书》,还整理了一部《康熙字典》,对中华文化作出了卓著贡献。

清代蒙古族和满族统治者努力学习、融入中华文化体系,除了文化本身的理由还有政治理由,就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过往常有一个说法,认为满族开科取士是为了笼络汉人,这是一种狭隘的分析。在大一统的国度里,统治者以国家的整体利益为考虑。国家的完整、和谐与团结是最高国家利益,也是最高人民利益。何种语言文字有利于国家的完整、和谐与团结,统治者便用该种语言文字。这是一种公心,为政以公,是对自我的超越,上升到国家大一统的纬度。

在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须有共同沟通的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的第一语言,是每一个中国人作为公民身份的“母语”。试观美国,要在美国生活发展,必须懂英语,要留学美国必须经过托福考试,英语过关才能去,这和多元文化保护是两个层面的问题,且并不矛盾。今天,国家倡导各民族公民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更全面广泛深入交往交流交融,共享国家强大带来的繁荣和乐。

五、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责任

国家教育适用于全国56个民族。古代教育不普及,只有少数人有条件读书考科举,今天普及教育,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也是作为中华民族成员须尽的义务。最理想的图景是,每一个国民尽他的义务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确保中华民族政通人和;各民族也学好本民族的基本历史文化及语言,传承传统文化。前者是国家的责任和个人的义务,后者主要尊重个人的意愿和自我的努力。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正是根据这样一种理想图景制定,很早就把中华文化“理一分殊”“一体多元”的道理实践到治理上来。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教育法等既规定了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也规定了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多年来,国家投入巨大财力、物力、人力,致力提升各族人民的生活,在政治上、教育上、工作机会上都给予特别帮扶,未来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好。

根据儿童教育心理学,孩童学习语文的年纪越早越容易掌握所学的语言文字,并且越早越能掌握多种语言文字。教育实践证明,在幼儿园、小学低年级同时学国家通用语言和民族语言,并不减低学习效果,都有“母语”的学习效果。相反,儿童9岁以后,语言学习能力会逐渐趋于一般,新学的语言都可能变成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若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中华民族之内决不可以被视为第二语,它必须是公民的母语。因此应该从幼儿园、小学一年级开始学起,最好能达成“学前学好普通话”,建立起扎实的语言感觉,使孩子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受益终生;同时也建立起扎实的心理认同,在孩子幼小的心中即牢牢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系香港中文大学国学中心主任)

来源:内蒙古日报

九原发布责任编辑:周蕴

投稿▏公益▏活动▏宣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