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原始儒家
儒家思想肇始于这一时期,由孔子所开创,孔子及其弟子是第一代儒家代表。孔子的孙子子思、孟子、荀子,属于第二代儒家代表人物。现今谈起原始儒家,一般都是指孔子和孟子。02两汉经学
西汉前期,黄老学说属于官方推崇的意识形态。汉武帝继位,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重用《公羊学》大师董仲舒,产生了一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称为“经学”。董仲舒是西汉经学研究的代表,郑玄是东汉时期的经学集大成者。03唐朝经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比较激烈,儒学渐渐式微。到了隋唐之际,天下归于一统,社会重新走向安定,儒学又迎来了一次发展的新机。这一时期的经学家以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孔颖达为代表。04宋代理学
理学,是儒学的又一次发展。朱熹在宋代程颢、程颐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理学理论。理学认为万物皆理,理是天地人的根本,所有事物的规律也蕴含在理之中。05明代心学
心学家的首倡者是陆九渊,他提出了心理合一的观点,主要主张是:“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到了明代,王阳明对心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是这一时期的心学集大成者。心学融入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从明代至今,对后世影响巨大。06清代朴学
朴学也称考据学,是一种治学方法。主要通过整理、校勘、注疏等方法对经典进行去伪存真、正本清源。戴震是这方面的的代表人物,他对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有所抨击,对晚清以来的学术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称其为“晚晴学者第一人”。伴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儒家经典也有发展变化的过程。儒家经典,最早只有《五经》,后来一步步扩大为《十三经》。当下说到儒家经典,一般指《五经》,对《十三经》了解的不多,下面分别论之。07五经
指的是:《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周易》讲的是变化,微妙玄通,属于哲学;《尚书》所记载是具体的事,属于史学,《诗经》以言志,表达情意,属于文学;《礼》讲的是礼仪规范,属于伦理;《春秋》讲的是道义名分,属于政治学。08十三经
在《五经》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就形成了今天所谈的《十三经》,分别为:《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春秋左传》,也就是《左转》,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所著,属于历史资料。《春秋公羊传》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书,阐述的是政治上的名分和原则。《孝经》采用孔子与曾子对话的形式,阐述了儒家孝道的思想。《尔雅》是解读汉字词义的书,收集了古汉语词汇,被称作“辞书之祖”。09四书
今天一说国学典籍,必言“四书五经”,对学习国学知识来说,《四书》是基础书,包括:《论语》、《中庸》、《大学》、《孟子》。《中庸》、《大学》本是《学记》中的两篇长文,到了宋朝被朱熹抽离出来,编而成书,此后的几百年间,这几本典籍一并成位科举考试的必读书。《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以语录体的形式展现了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内容,内容丰富,包罗广泛,是儒家最重要的典籍。《孟子》的题材更接近于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集,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而成。《中庸》提出了“天命谓之性”等观点,讲求辩证,属于思维方法。《大学》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的人之根本问题,还有“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目和“修齐治平”等八纲目主张,都出自这部经典。为便于大家了解,特把儒家的衍变过程和主要经典梳理了一遍,通过此文,可以对儒家有一个整体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