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周礼 >> 周礼知识 >> 我也读论语

我也读论语

中科爱心救助 http://pf.39.net/bdfyy/dbfzl/180317/6109023.html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篇1》

刚读《论语》时,和上学时老师的教给我的是一样的。学习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难道不是很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难道不是很快乐的事吗?人家不知道我而我不生气,不是也很君子吗?但是,让我现在再读《论语》,我就读出了和小时候不一样的内容,读出了儒家入世的三部曲。

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入世的跃跃欲试

做为《论语》的开篇,这段文字在我看来,就是儒家思想的政治宣言,也是儒家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改良的行动路线图。

孔子所创立的中国古代第一家私人教育机构,是一个有着非常明确的政治诉求的学术团体,这和孔子所生活的年代即礼崩乐坏的国家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同时,孔子也是一个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时代先锋人物,他提出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克己是道德修养和道德要求,复礼就是他的政治任务。这个政治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他最初选择了与统治阶级合作,通过推广自己的主张来赢得统治阶级的支持,显然是不太成功的。但是,孔子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只要是有助于恢复周礼的,他都是当仁不让的,积极地进行政治实践,通过学生出仕来推行自己的主张,然而,子路的死对于孔子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同时也预示着通过这条道路来实现复礼是不现实的。

为什么说是行动路线图呢?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看出,学习好了之后就要时常地进行实践和练习,孔子培养的是道德仁义的君子之道,君子之道更多的是用于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生存的小人之道,他培养的不是种地的,也不是打铁的,而是要行恢复周礼的大道之才。因此,要先学而后习,把学和习结合起来,然后才能担当起孔子期望的重任。从《论语》其他内容来看,孔子总是不厌其烦地给学生讲解治国之道和尊礼行仁的一些思想和见解,这是当时在孔子看来是必须具备的治理国家的基本素养,以致于有学生请教稼啬之事,孔子气的直骂他是小人,可见,孔子对于学生的期望是非常高的。

孔子的弟子子夏后来提出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进一步明确了孔子的学而习思想,也就是恢复周礼的行动路线图,可能这也是实现孔子的政治理想的唯一有效途径。做为道德仁义的提倡者孔子来说,其他不合于德的途径孔子可能是不会做的。

当然,也有人说孔子当时讲给学生的主要是周礼,特别是周礼中的丧葬之礼,繁琐而且要求合于礼制,丧礼在当时最赚钱的,一边听着课学习着一边赚着大钱数着钞票,还有比这更开心的吗?但是我认为,孔子可能不会是这样的人,被后人标榜为万世之祖的儒家思想的创立者不太可能是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的人,我们从颜回那里就可以看的出来孔子的修为。但同时人性之恶也是有的,包括后人可能存在的关于孔子的一些猜测。

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功成名就后的喜悦

孔子的朋友,谁有这样的荣幸呢?肯定是志同道合的人。谁可能是志同道合的人呢?第一就是孔子的学生,特别是优秀的学生,比如后人说的七十二贤。第二,就是统治阶级中比较赞同孔子思想的人,起码的是卿大夫和国君一级的大人物,他们掌握着治理国家的权利和决定孔子学生能不能参与政治实践的权利,这样的人,明显赞同孔子思想的统治阶级的人不是特别的多,也可以说比较少,从孔子周游列国推广自己主张的实际情况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三就是能够帮助孔子完善自己思想的人,也是有所助益的人,比如老子,孔子三次向老子请教礼。其他的就不多了。

这是孔子可以借助的力量,也是孔子实现政治诉求可以依靠的力量,而且从远方来,说明孔子的思想播撒的比较远,实现克己复礼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当然是弹冠相庆,不亦乐乎!依靠朋友来实现自己的主张,可能是比较稳妥有效的办法了。在我看来,这依然是孔子实现自己政治实践的延伸。

当然,做为通常意义上的朋友,从远方风尘仆仆而来,当然是开心的,也可以把孔子当做普通人的情感来做解读。

三、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落寞后的人生安排

不知是最高的智慧,道家思想就是这样阐述的,道就是智慧的最高表述。

以道治国,可以不知;

以德治国,可以弱智;

以法治国,可以高知。

人家懵懂无知,其实是最高明的,这是老子推行的主张。

但是,到了孔子的时代,你无知是不行的,因为以道治国已经是行不通了,社会的进化已经走上了所谓的文明化的道路,所谓的文明化,就是智慧化,就是理性,人类摆脱了蒙昧时的道,开智了。开智了你不懂,就是不行的,孔子所从事的教育,就是给大家开启智慧的,虽然和现代科学文明比较,相对稚嫩了一点,但在当时,也是开了时代的先河,是孔子自己所说的“始作俑者”。孔子的主张要么听不懂,要么不赞成,反正就是无知,就连孔子的学生也有许多是不能理解孔子思想的,当然,孔子是很生气的。举个例子,比如宰予就三年之丧与孔子发生了争论,气的孔子大骂宰予污泥不可上墙也。不生气怎么可能,不生气都是假的,连自己得意的弟子都不理解自己的心思,正因为如此,孔子的弟子曾子才说仕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怎么办呢?政治理想不是轻易可以实现的,只能做个君子加强自己的修为,不生气呗,不愠了。

这其实恰恰说明了实现孔子政治思想的艰难,是很不容易的,统治阶级不理解不支持,连一些学生也不能真正理解他的苦心,实际上这也是孔子对于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后的人生安排,就是做个谦谦君子。我们看到在孔子周游列国之后,自己一生苦心追求的政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无情碰壁了,甚至狼狈不堪,如丧家之犬,他没有生气,回到了鲁国,慢慢地他也就真正地活成了自己心目中的君子。

在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和卿大夫都是世袭的,政治的决策权不是孔子决定的,孔子的政治诉求不是单纯的靠孔子和学生的努力和道德仁义就能实现的,孔子的思想是否被采纳是由统治阶级的利益和内部争斗的结果来决定的,孔子是左右不了的,这就是一个解不开的矛盾,也是孔子不能实现政治主张的主要现实因素。还有一个更为关键的客观因素,就是一种文明或者文化一旦开启,有它的独立运行的轨道,人可以影响它进程,但绝改变不了它的内在规定的演变方向,法取代了德,成为治理国家最有效的手段。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6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