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依次整理介绍了清、明、元、宋、唐、汉、秦朝的官服制度,今天,我们进入本系列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官服制度完备的第一个朝代-周朝。
官服制度大约在夏商时期初步确立,至周代趋于完善。夏商时,人们以皮、革、丝、麻为材质,制作衣裳。上衣代表天,下裳代表地。颜色方面,上玄下黄,代表对天地的崇拜。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制定一套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出现了专门管理帝王服饰的官职-司服。我国最早有关官服制度的详细记载即出现在《周礼》一书。
这时候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像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专有祭礼服,上朝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之中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服,等等。
周朝把天子以下诸侯大夫的官服,分成十多个等级,并对各个等级的冕服所用的材料、颜色、纹饰、尺寸,逐条逐项给予规定。
所谓冕,是一种顶端为长方板(“延”)的大礼冠,前低后高,“延”的两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
冕服,主要由冕冠、玄衣、纁裳、白罗大带、黄蔽膝、素纱中单、赤舄等构成。是古代帝王举行重大仪式所穿戴的礼服。
王可服六冕(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公服五冕,侯伯四冕,子男三冕,孤可服二冕,卿大夫只能服一冕。
《周礼·司服》载:“公之服,自衮冕而下,如王之服。侯伯之服,自鷩冕而下,如公之服。子男之服,自毳冕而下,如侯伯之服……士之服,自皮弁而下,如大夫之服。”
周朝的服饰制度体现了群臣通用的特点,所谓“如王之服”,服饰等级远没有后世那样森严。
这时的服饰形制还是上衣下裳制,上身穿“衣”,衣长通常在膝盖部位,以窄袖、紧口、宽边为主要特点,有对襟和偏衽两种样式;下身穿“裳”,裳就是裙,长齐小腿。
衣用正色,即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裳用间色,即以正色相调配而成的混合色。
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小腿缠绕“行膝”,脚穿各种质地的鞋子。头上戴冕、冠、弁等礼帽。
有了衣裳,还得有图案装饰,这就是舜帝时期就有的十二章纹,分别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周礼》规定以日、月、星辰三章画于旗帜,衣服上只保留九章纹。
只有周王才能享受全套纹饰,诸侯可用龙纹以下的纹饰,士族可以选择藻纹和火纹,大夫只能用米纹。
男服主要类别
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给帝王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
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玄色礼服,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和上衣下裳不同,此种衣裳是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女服主要类别
鞠衣:为王后率领民妇礼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也是诸侯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君王及大宴宾客的礼服,也是卿大夫之妻帮助君王礼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也是士之妻帮助丈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西周的男子无论各地,大部分都已将辫盘到头顶,而无再有商时披头散发的习惯,除了一些偏国。
此时束发成为全国统一推行的标准,对于汉民族男子千百年来的发式,起到了奠定作用。
图自网络,侵删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