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阅读与成才》杂志年第二期
经典丢失了怎么办《新编三字经》教学设计与反思文
李东方
《新编三字经》是人大附中朝阳分校东坝校区鼓励教师自主研发的综合性校本特色课程的初步成果。作为国学系列校本课程的起步,旨在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个全景式了解。此课程是以章太炎先生的版本为基础,整合科学知识、生活常识、世界历史以及文史哲知识,搭建了一个全科知识的框架,以便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之后有目标地深入学习。本文是研发者本人教授学生学习《新编三字经》第十、十一节的教案设计,以及连续三年的教学反思情况。
“儒学经典”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新编三字经》第十节
六经者,统儒术。文周作,孔子述。
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周礼者,著六官。仪礼者,十七篇。
《新编三字经》第十一节
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
王迹熄,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
注疏备,十三经。惟大戴,疏未成。
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认识《新编三字经》第十节、第十一节的字词;朗诵《新编三字经》第十节、第十一节。二
过程与方法
通过重点词的释义,理解《新编三字经》第十节、第十一节的含义;通过诵读,能够朗诵《新编三字经》第十节、第十一节;通过看视频和问题讨论,了解儒家学术的经典书目,以及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儒家思想在各朝代的传承,感受中华文化的韧性与力量。并且思考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从中学习什么继承什么。教学重难点:一
教学重点
理解《新编三字经》第十节、第十一节内容,了解儒家学术的经典书目,以及两千多年的传承历史。二
教学难点
儒家经典书目包含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过于深奥,本节课只做简单介绍,帮助学生对此有一个比较系统的浅层了解。教学知识点:
1.“六经者,统儒术。文周作,孔子述”这句话的意思是,《六经》是集儒家思想大成的书。相传是周文王和周公所著,孔子记述成书。2.“易诗书,礼春秋,乐经亡,余可求”这句话的意思是,《六经》中,《乐》已经失传,《易》《诗》《书》《礼》《春秋》,这五本书还可以找到。3.“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这句话的意思是,《易》有三个版本,夏朝作《连山》,商朝作《归藏》,周朝作《周易》,现在流传下来的是《周易》。4.“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这句话的意思是,《书》的文章分为六种:典,国家典制;谟,治国计划;训,训导言辞;诰,施政文告;誓,战前誓词;命,帝王诏令。因为记载的是上古唐虞夏商周的事情,所以又被称为《尚书》,“尚”为“上”,意为“上古”。5.“有国风,有雅颂,号四诗,当讽咏”这句话的意思是,《诗》的诗歌分为四种:风,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大雅,天子接受诸侯觐见时的奏乐;小雅,天子宴请诸侯时的奏乐;颂,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讽诵”中,“讽”为讽诵,意思是抑扬顿挫地诵读;“咏”为吟咏,意思是有节奏有韵律地诵读。《诗》传下来三百零五篇,又称为《诗经》或《诗三百》。6.“周礼者,著六官。仪礼者,十七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周礼》制定了六官制度:吏部天官大冢宰、户部地官大司徒、礼部春官大宗伯、兵部夏官大司马、刑部秋官大司寇、工部冬官大司寇。《仪礼》一共有17篇文章,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各种礼仪,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7.“大小戴,集礼记,述圣言,礼法备”这句话的意思是,戴德(大戴)、戴圣(小戴)搜集整理了孔子学生在学习礼的过程中撰写的阐发经义的论文,编撰为《礼记》。《礼记》记录了圣贤的言论,让礼制礼仪法度更加完备。大戴《礼记》有85篇,小戴《礼记》有46篇,现在传下来的是小戴的版本。8.“王迹熄,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这句话的意思是,周王朝的礼乐制度衰微,孔子作《春秋》用于表达对现实政治的褒贬,和对各国善恶行为的分辨。9.“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这句话的意思是,为《春秋》作传的书留下来三部:公羊高的《公羊传》、左丘明的《左传》、穀梁赤的《穀梁传》。10.“尔雅者,善辨言,求经训,此莫先”这句话的意思是,《尔雅》是第一部解释词义的书,用于文字的训诂。要想读懂经书,领会先贤的思想,一定要首先学习使用这本书。
11.“注疏备,十三经。惟大戴,疏未成”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了大戴的《礼记》,《十三经》(《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尔雅》《论语》《孟子》《孝经》)都做了注疏。
12.“左传外,有国语。合群经,数十五”这句话的意思是,除了《左传》外,左丘明还著有《国语》。全部的经典合在一起,一共有十五部。(《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尔雅》《论语》《孟子》《孝经》《国语》《乐经》)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复习《新编三字经》第九节内容,引入新课。(3分钟)二
新课讲授
1.讲解《新编三字经》第十节1~2段的含义,介绍《六经》,梳理《四书五经》。(2.5分钟)2.讲解《新编三字经》第十节3段的含义,介绍《易》。(1分钟)3.讲解《新编三字经》第十节4段的含义,介绍《书》。(1分钟)4.讲解《新编三字经》第十节5段的含义,介绍《诗》。(1.5分钟)5.讲解《新编三字经》第十节6段和第十一节1段的含义,介绍《礼》。(3分钟)6.讲解《新编三字经》第十一节2~3段的含义,介绍《春秋》。(2分钟)7.讲解《新编三字经》第十一节4段的含义,介绍《尔雅》。(1分钟)8.讲解《新编三字经》第十一节5段的含义,梳理《十三经》。(2.5分钟)9.讲解《新编三字经》第十一节6段的含义,梳理《十五经》。(2.5分钟)10.观看视频,了解儒家的传承。思考“为什么儒家学术能一直流传两千多年?”(孔子总结前人的知识创立了很完善的儒学体系;历代统治者的推崇让世人愿意去学习儒学;儒家有很多有学问的人将儒学改造成适合每个朝代的学问。)(5分钟)
11.补看上节课剩下的关于战国的视频,聊一聊春秋战国时代的情况。(8分钟)
三
课堂小结
此环节合并到课后作业。
四
课后作业
今天的课后作业是“想一想”。(2分钟)
(我们在这节课上了解到儒家经典的书目,知道了儒家学术源远流长了两千多年,并且我们进行了原因的讨论。那请你想一想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再来学习儒家思想,学习孝、仁、义、礼、智、信,对我们的生活和行为有哪些帮助?)
人大附中朝阳分校东坝校区李东方老师的课堂教学
第一年上课的课后反思:
细节错误让人心碎
今天的课程内容有些多,我在上课的时候也能感觉到自己在赶进度。另外,这些内容学生们也不熟悉,很难采用问答的方式来互动。所以我就很快地把知识点讲完,在后面做一些回顾,帮助他们简单地了解一些国学常识。我更希望他们能够去思考这些思想形成和传承的原因,所以我愿意多花一些时间来和他们看视频讨论问题,让他们多了解事物背后的原因。今天来上课的学生都是之前听过课的,这让我觉得很开心,他们愿意继续听课就表示他们还是比较喜欢这个课程的。还有10次课,这个课程就要结束了,希望能和他们一起完成。另外,《诗经》是三百零五篇,我一着急说成了三百篇。《仪礼》中的“朝”,下课后查资料应该是“临朝”的礼仪。这些细节错误真是让人心碎。图为《新编三字经》兴趣班的学生
第二年上课的课后反思:留下的,丢失的
今天的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儒家的经典。作为知识点,也许会在某次的应试中帮助他们答题。但是我更希望他们了解的是这些内容的缘起和流传。儒家经典首先要介绍的就是“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本书的写作时间都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我增加了这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让孩子们通过视频大概了解那个时代。介绍“五经”的时候,先是介绍“六经”,《易》《书》《诗》《礼》《春秋》和《乐》。因为《乐》经亡佚,所以只剩下了五经。然后再分别介绍“五经”的大概内容。《易》有《连山》《归藏》和《周易》,只有《周易》流传了下来。《书》,称为《尚书》,包括典谟训诰誓命。《诗》,称为《诗经》,分为风雅颂。《礼》有《周礼》《仪礼》和《礼记》。《春秋》有三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氏传》。而要看懂这些经典,就要借助《尔雅》这部辞书。《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春秋左氏传》《尔雅》,再加上《论语》《孟子》,以及《孝经》,就是我们常说的“儒家十三经”。至于“儒家十五经”,我对照资料增加了《国语》,但第十五经没有定论。衡量之后,我决定加上《春秋》本身。我会继续学习,看看是否需要纠正。介绍完这些经典,我带着孩子们梳理了儒家思想两千多年的流传,去分析为什么儒家的思想能够影响这么久。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更多的是我在进行解释。不过,他们也提出了很好的问题。比如,这些经典是怎样保存下来的?《乐》为什么会丢失?为什么不能重写一份《乐》?
我想他们还不太明白,丢失了的东西就是丢失了。特定的时代产生特定的思想,这些思想会随着不同时期的阐释而变得丰富,但是最初的核心一旦丢失,关于最早的记忆就不复存在,即便是后世再精细地考据都无法还原它最原始的信息。而漫漫历史长河中,又有多少作品随之而逝啊。
就我个人而言,学习国学,就像是地质学对岩层的考察。通过了解每个时代增加了什么丢弃了什么,去理解这些思想经历了什么。这个过程中有惊喜、有无奈、有庆幸、有惋惜,而我可以在其中忘记自己。
李东方老师对学生的课堂指导
人大附中朝阳分校东坝校区小学部教学楼
第三年上课的课后反思:
经典丢失了怎么办
今天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了解儒家经典“六经”“十三经”“十五经”都有哪些书,以及“六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学习的是《新编三字经》的第十节和第十一节内容。复习的时候,孩子们能够说出“四书”的书目,以及相关作者的先后顺序。诵读完要学习的内容后,学生也能说出“六经”的书目包括了《诗》《书》《礼》《乐》《易》《春秋》。接着,我们就借助思维导图,一一介绍“六经”的内容。《易》包括了夏朝的《连山》、商朝的《归藏》,以及周朝的《周易》,而现在仅存《周易》。《书》记录了上古时期的事迹,又被称为《尚书》,包括“典、谟、训、诰、誓、命”六种文体。《诗》又叫做《诗经》,包括“风、雅、颂”三类诗歌。《礼》有介绍周朝官制的《周礼》,介绍各种礼仪规范的《仪礼》,以及儒生学礼的思想记录《礼记》。《乐》已经失传,没有后续的发展。《春秋》因为记录简单,想要读懂就要借助“三传”,即《公羊传》《穀梁传》《左传》。然后,我们一起数出了“十三经”的书目。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公羊传》《穀梁传》《左传》《尔雅》《论语》《孟子》《孝经》。“十三经”的确定用了多年的时间。汉朝的官学只有《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这“五经”;唐代先加《周礼》《仪礼》,分《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为“九经”;后加《孝经》《论语》《尔雅》增至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确立儒学“十三经”。这个时间线又恰好与我上节课的结论相呼应。
学生们完成的思维导图
最后,在讲“十五经”的时候,我发现有一个地方需要修改,那就是加上《国语》之后,第十五经是什么?这个问题,我之前查找了很多说法,都没有定论,所以我备课的时候,是加上《春秋》。但是,这次讲课让我觉得,如果不受限于《乐经》失传的情况,第十五经应该是《乐经》,因为它本身也位列“六经”之中。不过,我当堂课没有按照这个想法教学。课后经过反复查证和思考,让我觉得这个想法应该是对的,我将在下节课复习的时候进行修正。
另外,《穀梁传》的“穀”字在做示范时,我写成了“榖”,也就是现在网络上使用的字,但正确的应该是教材中的“穀”,在“禾”字上面还有一横。这个失误,我也会在下节课进行强调。我希望学生们明白,学习是一个寻求真理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出错,但一定要保持严谨和质疑的态度,对待存疑的问题要不断地求证,一步步地向着真理靠近。
整个教学过程,我最喜欢的是孩子们不断地提问互动。他们会问《尚书》的六种文体是什么意思?会想知道周朝的六官都要做什么?会好奇“冠、婚、丧、祭、乡、射、朝、聘”都是什么礼?会想知道为什么《乐经》会丢失?会很奇怪那些书不是丢了吗,我们怎么还会知道这些书?
孩子们很遗憾一些经典的失传。有孩子问:“我们能不能写了补上?”我乐坏了,很认真地说:“能啊,但你们得写得特别好才行。有些经典确实是后人写的,然后伪托成前人的作品流传。但你们要读很多很多的书,才能模仿出原来时代的语言。”他们就七嘴八舌地问:“那要读多少书啊?”“一百本够吗?”“一千本够吗?”“一万本够吗?”……
我喜欢他们的遗憾、喜欢他们的追问,这是对经典的珍视与钦慕。我也希望他们在未来能创造出新的经典,让那些流失于时间长河中的智慧,以新的面目再次与我们相见。
作者系人大附中朝阳分校东坝校区阅读教师注明:《新编三字经》课程于年春季完成设计,随着教学及研究的深入,进行着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更多课程内容,如有需要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