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道前贤,礼乐为先。
纵横逸豫,言发自然。”
众纪曰礼。中华民族素来以“礼乐之邦”卓然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也是儒家素来标榜的“礼乐之治。”
何谓礼?所谓礼者,一言以蔽之,众纪曰礼,包含了上三代一切文化典章制度。《说文》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在《礼记·王制》中则有六礼之说,曰:“司徒修六礼以节民性。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简不肖以绌恶。”
六礼,就是指冠、昏、丧、祭、乡、相见。
“冠者,礼之始”是指衣冠之礼,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故冠礼以昭成人、成男女之德。
有天地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故昏礼者,盖人伦之初始,人种繁衍之根本。故《诗经》开篇有“关关鸠鸠,君子好逑”。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故名昏。有夫妇,然后有父子、兄弟,“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昏礼以正男女之情、续人伦之义。人伦之义顺,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以齐其家。
迎来而送往。人之出生既有生、老、病、死,此乃天理,故凡人皆有一死。死即阴阳相隔。丧,亡也。从哭从亡。故丧礼以慎终、以全孝德。《中庸》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祭,祭祀也。《尚书·大传》曰:祭之言察也。察者,至也,言人事至于神也。《孝经·士章疏》曰:祭者,际也,人神相接,故曰际也。故祭礼以报本、全道德。
乡饮礼,为周制,按《周礼·地官》:乡大夫之职,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故乡饮以崇齿德,《孟子·公孙丑下》:“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齿,年长者,德,有道德之士也。
古代之人,聚井而居,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士者,有德者为士。古人重气节,故“士相见必其德行、道艺有相资之处,所以立廉耻之防而成道义之交也。”故制相见礼以防屈辱、示君子待人接物之道也。待人之道备,则长惠幼顺,朋友有信而宾客有礼。
此六礼者所以调节、节制人民之性情也。六礼以节,故“明七教以兴民德,齐八政以防淫,一道德以同俗”,使人们思想能够统一到“道德”这个根本标准上来而不误入歧路。人人向善,社会崇德,养耆老以致孝,恤孤独以逮不足,上贤以崇德,检不肖以绌恶。家国制度自然“真善美”而行之于天下。
《传》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实际上,不管是冠礼、还是昏礼、丧礼、祭礼、乡礼、相见礼等等,上三代一切典章制度,一切文字,一切礼仪制度,其终极的目标则是完备道德人格的建设。如果离开“道德”二字,一切礼仪亦无存在之必要。故《中庸》曰:“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由此可知,“礼”乃是中华民族道德立国之根本保障,是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数千年之典章保障,也是和西方文化区别之关键所在。故《左传》曰:“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何谓也?道德为尊也!
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以礼节人”使人心一归于道德,而作乐则是以定人心,使人心皆归于中正和雅。故记曰:“言而履之,礼也。行而乐之,乐也。乐导其和,而后礼中其节。三代圣王,以此为教化之要。”
对此,《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亦曰:“乐者,德之华也”,“乐者,通伦理也。”
荀子在《乐论》中则说:乐和同,礼别异,礼乐之统,关乎人心矣。”
实际上,从远古时代开始,上古中国文化对于乐的修养就达到相当的高度,并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礼乐制度。黄帝时代就已经有《云门》之舞、唐尧时期有《咸池》、虞舜时期有《九韶》。
至夏、商、周时期,则有歌颂夏禹的乐舞《大夏》、歌颂商汤的乐舞《韶濩》、周武王之乐《大武》。
《左传》载: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其评价《九韶》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甚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评价《大夏》,曰:“美哉!勤而不德。非禹,其谁能修之!”
评价《韶濩》,曰:“圣人之弘也,而犹有惭德,圣人之难也!”
评价《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
周代之政治制度承袭夏商,“周人尊礼尚德,事鬼敬神而远之”。故周公“制礼作乐”。尊“礼”尚“德”就是礼乐之治的根本,而道德则是礼乐之治的灵魂。(文图/善业文化)
尊“礼”尚“德”就是礼乐之治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