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锷照搬古礼行不通,周礼精神值得推崇齐

人们都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老祖宗所创造的礼乐文明有哪些优秀的成分,应该如何看待这些文化资源呢?6月29日上午,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明德楼A座二层报告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锷做客齐鲁大讲坛,带来《周礼与现代社会》专题讲座。

王锷,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秘书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上海大学兼职教授,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文献编”经部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经学、礼学和文献学研究与教学工作,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大学尼山学堂开设《周礼》导读、《礼记》导读、《论语》导读、中华礼乐文明等课程。出版《三礼研究论著提要》《〈礼记〉成书考》《〈礼记〉版本研究》等著作,目前正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清时期《礼记》校勘整理与主要刻本研究”。

礼本来是祭祀的仪式,后来已经成为“俗”的规范化、现实生活的粉饰化,是人行动的准则和治国理政的典章制度。王锷教授表示,广义来说,风俗信仰、礼仪制度、法律法规、家规乡约等,都可以归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礼”。周礼主要有吉、凶、宾、军、嘉五类,其特点是敬天爱地、慎终追远。

儒家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讲礼的,讲礼就是讲道理,大家都遵循礼的规范,才能实现国家治理有序。王锷教授介绍,记载周代礼制的古典文献主要是《周礼》《仪礼》《礼记》,其中所规定的饮食礼、冠礼、丧葬礼、祭礼对现代中国人仍有着深刻的影响。汉代以来,历代大致依据周礼,制定礼制,形成社会行为规范。

在王锷教授看来,时代不同,礼制有异,照搬古代的礼制,在今天看来肯定是行不通的,礼制一定要与时俱进。“周礼中所蕴含的精神,比如修身养性、诚实守信、尊敬他人、以礼治国等,有重要的借鉴价值。”王锷教授说,现代社会依然需要君子教育,礼关乎个人立身行事,更关系到国家安定、天下太平,我们应该借古鉴今,对周代礼乐文明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齐鲁大讲坛由山东省社科联、山东大学、齐鲁晚报、山东博物馆联合主办,以“搭建思想平台、共享精神财富”为宗旨,坚持公益性原则,向社会免费开放。

文/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张九龙,图/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戴伟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齐鲁壹点客户端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8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