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早在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写下了《周礼》、《仪礼》、《礼记》这三本专门讲述社会礼制的大书,这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找不到先例的。
“礼”的繁体字写起来比较复杂,我们现在用的这个简体字,其实才是最早的古文字。它的左边是一个“示”,表示的“示”,而不是衣服的衣。就是祭祀祖先的意思,右边一个弯钩,是画的一个跪着的人形,这个字非常传神,一看就能大致想象出是什么意思。
我们知道,“礼”是孔子一生孜孜以求的最高目标。孔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何为克己复礼?孔子在这里作出了说明,也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里说的“礼”,并不仅仅是指一般日常生活中的礼节、礼貌。这里讲的“礼”主要是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的社会秩序和伦理纲常。如果为君的荒淫无度,当官的为非作歹,当父亲的为老不尊,做儿子的忤逆不孝,那就是礼崩乐坏,天下大乱了。
所以,孔子所倡导的这个“礼制”和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礼节”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礼”,一般多停留在形式上,给人一种仪式感而已。比如定亲要送彩礼,结婚要办婚礼,拜师要行拜师礼,毕业要举行毕业典礼,别人送礼要回礼,这叫礼尚往来。反正是礼多人不怪,然而让人不无遗憾的是,尽管我们对“礼”的表现形式始终是热情不减。但是,对“礼”的内在精华却越来越漠视了。
一个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现在只要一讲国学,不是论语、孟子、老子、庄子、阳明心学,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很少有人讲“礼记”,恐怕是连那些国学大师们都误以为礼记只不过是一本介绍礼仪和风俗习惯的闲书。
其实,“礼记”是一本教人如何立身处世,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百科全书。主要在讲为人处事不可傲慢无礼,不可放纵欲望,爱一个人要知道他的缺点,恨一个人要记得他的优点,遇到不同意见不要争强好胜,利益分配不要斤斤计较,自己不懂的事情不要抬杠。自己有把握的事情也不要自以为是。礼闻取,人不闻取人。就是说按礼的本质而言,我们每个人所有的一切,都是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要懂得感恩。世界上没有别人一定要听你的,服从你的道理,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摄,不摄就是不感到卑微。请看这才是真正劝人为善的心灵鸡汤。
最后送大家一点干货,教你与人见面时如何调整你的目光,显得不卑不亢恰到好处,瞬间提升你的情商,这也是礼记里面的内容。与人对视五步之内目光不要高于对方的面部,因为高于面则傲,显得你傲慢无礼,也不要低于对方的腰部,因为下于带则忧,显得不自然,不愿与人接近。更不能斜眼看人,因为斜则奸险的心术不正。愿大家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