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头文化的五大宫殿群基址

北京手足癣医院那家好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二里头文化的一号宫殿基址

一号宫殿基址平面图

一号宫殿基址是一组规模宏大、结构复杂的夯土建筑。由殿堂、回廊、南门塾、侧门、庭院构成四合院式建筑,总面积达平方米,是二里头遗址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夯土建筑。该基址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毁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其建造过程如下:

(1)夯筑台基。

整个台基略呈正方形,东西长约米,南北宽约米。现存台基高出当时地面约0.8米.

(2)在大台基之北部中心再建一长方形台基。

台基东西36米,南北长25米。

(3)在小台基之上再建造宫殿。

殿堂呈长方形,东西长30.4米,南北宽11.4米。墙体为木骨墙,四周有一圈大柱子洞或柱础石,在柱洞外侧还有一圈小柱洞或柱础石。推测大柱洞应是殿堂的檐柱洞,小柱洞可能是挑檐柱洞。从檐柱的排列可以看出,这是一间面阔8间、进深3间的大型建筑.

文献记载商代屋顶是“四阿重屋”,《考工记·匠人》:“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二里头遗址挑檐柱的存在说明殿堂的屋顶可能是四坡出檐式。

房屋顶部可能是“茅茨”,《韩非子·五蠹(du)》记载:“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剪,采椽不斫(zhuo)。”所谓“茅茨”就是指茅草覆盖的屋顶。

夏代部分房屋可能已使用陶瓦覆顶,《世本·作篇》记载:“桀作瓦屋。”

考古发现有夏代陶瓦遗存,二里头遗址出土一块陶片(85YL5Q6B),呈筒片状,侧面有陶胎未干时切割的痕迹。

与此类似,在二里头宫殿区还出土另外两件所谓“陶水管”,剖面呈半圆形,一端为子母口,另一端平口。外壁饰中绳纹,内壁有麻点。其中一件长66.3CM高23.8CM厚11.4CM,边缘切割整齐,从技术上讲,将陶水管一剖为二即可得瓦。从出土筒片状、半圆形陶器的形状和切割情况看,不排除其为陶筒瓦的可能性。

宫殿区四周建有一组完整的廊庑建筑,其中西庑是一面坡,南、北两面廊庑是两面坡。南门设门,大门是一座面阔8间的牌坊式建筑。

一号宫殿基址复原图

性质用途推测,这座宫殿夯筑有台基,台基上有堂、庑、门等建筑,门至殿堂之间为广场即庭,基本上具备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形制和规模。这组宫殿建筑是按照一定的营造设计建成的,它的组合、布局和规模可能反映了一定的宫室建筑制度,这就是宗庙建筑。

《周礼》《礼记》等书记载有古代宗庙建筑的情况,称夏代有“世室”,殷人为“重屋”,周人为“明堂”。清人戴震《考工记图》曾根据文献画成了宗庙图,对比发现,其与二里头一号宫殿建筑群颇为相似。此外,一号宫殿基址中庭发现诸多墓葬,有的是躬身屈肢葬,有的是俯身葬,有的在一坑内有俯身葬人骨架和兽骨架各一具。这些显然不是正常的埋葬,应该是举行某种仪式的祭祀坑。

二里头文化的二号宫殿基址

二号宫殿基址平面图

二号宫殿基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部偏东,西南距一号宫殿基址约米。基址呈长方形,东西约57.5-58米,南北长72.8米。由廊庑、大门、中心殿堂、庭、水井等遗存组成,遗址的四边包括北墙与北短廊、东墙与东廊、西墙与西廊、南面复廊和大门。北墙与三面廊围成一个广庭,广庭中间偏北是殿堂。殿堂台基北边长32.75米,南边长32.6米,宽12.4-12.75米。该基址始建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至第四期仍在使用,毁于第四期之末。

需要指出的是,二号宫殿基址之北部曾经发现一座所谓“大墓”,有学者认为其非墓葬,应为水井遗存。

二里头文化的三号宫殿基址

三号宫殿基址平面图、中院主殿和西庑

三号宫殿基址与二号宫殿基址方向相同,被二号宫殿基址叠压。南北窄长,由三重庭院组成,长米,宽50米。基址院内发现一座贵族墓02ⅤM3,出土随葬品丰富,其中一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最为珍贵。三号宫殿基址的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

绿松石夔龙饰

二里头文化的四号宫殿基址

四号宫殿基址(局部)

四号宫殿基址位于二号基址正南方,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已发掘部分包括北殿和东庑北段。北殿夯土台基呈长方形,东西长36.4米,南北宽12.6-13.1米。

二里头文化的五号宫殿基址

五号宫殿基址

五号基址位于三号基址之西,总面积超过平方米,年代为二里头文化第二期。该基址至少由4进院落组成,每进院落都有主殿和贵族墓葬。

其他遗存

二号基址北墙外有六号基址及庭院围墙,时代属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宫城西南隅城城墙上有属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的七号(南墙)、八号(西墙)基址,至迟在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废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