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终于实现了2000年理想的模样,老

北京最大手足癣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33646.html

城建最早的理论或曰理想的样子

《周礼·考工记》云:“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这段话说的是,营造王城,应是九里见方,每面城垣开三座城门,城内纵街和横街各九条,其中纵街可并行九辆车。王宫居城中心,它左边设祖庙,右边置社稷;宫前为外朝,宫后设市场。

《考工记》形成于战国初期,它所记述的图景表明,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已考虑到城市布局、规模、城门、街道分布、主要建筑、分区位置等问题。从实际建造看,《考工记》所规划的王城也许带有理想的性质。城市建设要因地制宜,必须考虑既往历史和地势条件,因而常常难以达到四方四整的要求。但是,这个设计规划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帝王皇权为中心的有序和谐的社会理想,因而按照宫城居中的方格网街道布局进行建筑,这种模式对后世的都城建设具有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历史上都城的布局

燕上都蓟城的遗迹已难以寻觅,而燕下都武阳城尽管因地形所限,平面布局呈南北不规则的长方形,但其宫殿区却是以武阳台为中心设计建造的。武阳台紧贴东城横隔墙中段的南侧,在武阳台以北米的轴线上,依次有望景台、张公台、老姆台等大型主体宫殿。

秦汉之后,中国都城的营造,都试图体现《考工记》的审美理想。

秦汉都城规模巨大,秦都咸阳原计划沿渭河两岸架桥筑苑,建造空前庞大的都城,但因国运不长未能实现。基本实现的是以咸阳宫、阿房宫为轴线的格局。

汉长安城先建宫后建墙,并受南北地势制约,平面显得很不规则。城墙周长合汉代62里,城内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等五宫十分宏伟,城内有8条主干道,有9市、闾里。

建于东汉的洛阳城比长安城小得多,城中有南北两宫,东西错位,没有形成统一的南北轴线。不过洛阳城的布局,发展了以宫城为主体、以横竖街道组织闾里的传统规划思想,成为转向曹魏时期邺城规整型布局的过渡。

曹魏邺城位于河北临漳与河南安阳交界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轮廓方正规整、功能分区明确、具有南北轴线的都城。邺城的宫城设在北部,将宫殿与闾里分开,南北中轴线则改变了此前都城的不规则格局,标志着中国都城规划找到了规范的模式,对此后都城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参照了曹魏邺城以来的经验,正式完成了外城、内城、宫城三城相套的格局。

此后隋唐都城的建设继承了这种格局。隋唐长安城(隋称大兴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城市,其宫城面积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6倍,它以宏大的规模、严整的布局、壮观的宫殿、封闭的坊市、宽阔的街道和密布的寺观,展现了中国古代鼎盛时期的都市风貌。

隋唐东都洛阳城的规模较长安城小,与长安城一样,里坊的规整有序,集中设市以及坊市分离,是东西二京的共同特色,对地方城市如幽州城的规划具有示范的作用。

在唐代都城中,“坊”具有特殊的意义。坊是居民的生息之地,四周筑有围墙,四面设门,立有门楼,写上坊的名称。大城市里的坊有几十个;城是方的,坊也是方的,整齐规矩地套在一起。坊内不得从事商业活动,这种活动只能在城市中心区域所设置的东市和西市中进行。唐时的长安和幽州都是这样。

北宋都城汴京在中国古代都城的建设上具有分界的意义。

五代梁晋、汉、周曾在这里建都。后周世宗柴荣扩建汴京,不仅形成了宫城(子城)、内城(里城)和外城(罗城)三城相套的格局,而且开启了城市结构从封闭的里坊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的进程。

北宋汴京是中国第一个达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使北宋汴京完成了由里坊制向街巷制的重大转变;坊的居作功能淡化,商业功能增强,坊墙逐渐拆除,坊只具有行政管理的意义。与隋唐京都相比,汴京的建筑规模相对缩小,但形态更趋复杂,建筑类型也更的多样,商业街成批出现,夜市、晓市盛行,而那些以酒楼、茶坊、瓦子(娱乐中心)为标志的商业建筑尤为发达。

辽南京和金中都的规划,正处在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这个转折时期。比较而言,辽南京延续了唐代城市的雄健浑厚的传统风格,而金中都的建设则受到当时最为时尚的北宋汴京城的影响,趋向于精巧华丽的风格。

唐代幽州蓟城分为外城与子城两重,辽南京的城垣沿用唐代幽州旧城。南京城周围二十六七里,四周城垣共有八门,东城垣南为迎春门,北为安东门;西城垣南为显西门、北为清晋门;南城垣西为丹凤门,东为开阳门;北城垣西为通天门,东为拱辰门。

这八个城门分别与城内的主干街道相连,形成四条东西南北交错的通衢大道,又有许多分支街道将城市划分为方块形的居民住宅区,也就是“坊”。坊有围墙,出口大门临街,门上有楼上面悬挂着坊额。唐代幽州有二十六坊,辽南京这个坊数基本没有变化,其中有燕都坊、肃慎坊、辽西坊等,这些坊名传达着来自商周的古老信息和燕山南北文化交流的久远历史。

唐代子城位于幽州城西南部,为幽州大都督府和范阳节度使衙署所在地。契丹为游牧民族,对城市营造没有很大兴趣,契丹王朝占领幽州城后的前一百年,城市格局和建筑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只是将原有的子城及宫室作为皇城。实际上,幽州城在“安史之乱”时,其子城已改为皇城,设有紫薇殿、听政楼、逍遥楼等宫殿及楼阁。

重熙五年()辽朝正式兴建南京皇城,皇城沿袭了唐幽州城中子城的位置。由于这里自古燕国以来就是宫殿区,因此南京皇城偏在西南,而不像通常那样将皇城设在都城正中偏北。皇城四面也有门,其中皇城四墙就是外郭城的西墙,皇城西门也就是外城垣的显西门,其余三门东为宣和门(唐为铜马门),北为子北门,南为南端门(又称启夏门,唐为丹凤门)。皇城内主要有元和殿和仁政殿两座大殿。元和殿是唐幽州的旧建筑,辽朝成为皇帝举行大典,接见群臣的地方;仁政殿为辽朝新建,其最大特点是朴实坚固,后来金朝扩建中都城时,仍以这个辽代的建筑作为基础,整个宫殿的结构没有大的变化。

明清的北京城

明清北京城吸收了辽、金、元北京城的特点,在元大都的基础上,以南京故宫为蓝本,相传由姚广孝、刘伯温采用八臂哪吒城的方式建造而成,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实为集中国都城建设之大成。

宫城即紫禁城,南北走向的长方形,长米,宽米,周长六里十六步。宫城设置八门,东为东华门,南五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左掖门、右掖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后改为神武门)。

皇城在紫禁城之外,长2.75公里,宽2.5公里,周长18里。东为紫禁城,西为西苑,中为太液池。皇城有六门,东为东安门,南为大清门,左转为长安左,右转为长安右,西为西安门,北为地安门。

内城由元大都修建而成,长6.65公里,宽5.35公里,周长45里。内城由九门,东之南为朝阳门,正南为正阳门,其左崇文门,其右为宣武门,西之南为阜成门,正西为德胜门,正门为西直门,北之东为安定门。

外城由清朝重筑,长7.95公里,宽3.1公里,周长28里。外城有七门,正东为广渠门,正南为永定门,其左为左安门,其右为右安门,西为广安门,西之北为西便门,东之北为东便门。

北京城最有名的中轴线为起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

梁思成在《祖国的建筑》中把北京城的中轴线,比作为很长的手卷画,由永定门开始,一路高潮迭起,错落有致,最终在钟楼和鼓楼的尾声中,终了画卷。高度评价了北京城的城市与建筑群,高度吸收、浓缩了两千年来的城市特点,择一城而大成。

新的北京

新的北京,经历了民国、抗战时期及50年代拆老城墙的惨痛,梁思成曾为保护老北京城而与主拆的人拍桌子,终究是没能保护下来,而遭到了拆除。在经历了二环、三环到如今的七环,北京的发展日新月异,不敢妄下断论未来北京的样子,但我试图在寻找老北京的样子,并努力记着她。

当然60年后的今天,就如梁思成所言,我们终究是后悔了。

也许还来得及……

我想这就是北京城的魅力所在。你喜欢北京城的哪一方面呢,或者你喜欢历史上、现在的哪座城市呢?

留言,我们一起来分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4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