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碌的生活与繁重的工作里,我们时常会休憩片刻,重拾书本,与圣人相约,拉近彼此的距离,在清幽的墨香中聆听古人的智慧之音,在白纸黑字的世界里,看清生活原本的面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醒悟生命真正的意义。
年3月11日晚7:30,我们相约在名师工作室的会议室里畅谈“与圣贤相约”的感受,为生活增添一份情致。
阅读会由张剑珠和黄明珠两位老师主持,她们从中华悠久的文化历史聊到“与圣贤相约”这个话题,然后和学员们相互述说对圣贤的崇敬和阅读经典的感悟。
万玉婷老师的《用心感悟,收获永恒的幸福》和黄明珠老师的《我的生活里有个“庄子”》分别从亲子共读的体验和智慧人生两个不同角度解读庄子,体会庄子逍遥自在、独与天地往来的境界。张丽苑老师在读《论语别裁》汲取了《仰浊世清莲,琢生命之花》的无限力量。彭碧燕的《孔子的一生》,让我们重新审视孔子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一个大写的人生,给我们无尽的启发。张世英老师从几千年前的《孟子》那里寻找到心目中的答案——《幸福是一种能力》。张剑珠老师的《论语读后感》、黄巧巧老师的《一种朴素的、温暖的态度》、张慧老师的《带着学生一起读论语》如花开盛宴,对《论语》解读各有一番风味。李瑜老师的《“无我”的强大》在文字中无不渗透出对《列子》的深刻感悟。李群喜老师则通过阅读《论语译注》中总结出《学以修身,学以致用》,告诉我们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好学。李陈佳老师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儒家的大同理想》,并结合当前的国情,谈及她对于如何实现大同社会的一些看法。孙思聿老师分享一本梁启超的书《老子、孔子、墨子及其学派》,谈及了日常生活中可能都会存在一个具有两面性的墨子。
两个小时的读书会在工作室主持人姚勇文老师的总结中落下了帷幕。姚勇文老师高度肯定了此次阅读会学员们的精心准备,同时也为工作室的学员们推荐了一些适合阅读的书籍,学员们备受鼓舞。
因为志同道合,我们相识于工作室;这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温暖的团体,希望我们都能在工作室的带领下,成为一名积极的读书者,分享自己的读书体悟,丰富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充盈我们的内心世界,让精神永远在路上,成就更优秀的自己。
附录:
学员发言稿
01广东梅县东山中学万玉婷
用心感悟,收获永恒的幸福广东梅县东山中学万玉婷
读《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庄子》是因为和孩子亲子共读,这本书是易中天教授与国宝艺术家胡永凯精心打造的,书本给孩子们呈现了一个好读好懂的庄子!易中天教授全白话解析23个精心挑选的经典故事,使阅读轻松无障碍,这些故事丰富了我们的历史认知,给今人修心立身之道。而胡永凯老师匠心打磨36幅古典插画,塑造了现代化的庄子形象,给读者一个更接地气、更真实、更有萌点的庄子。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而易中天教授在这本书中通过浅显易懂的语言对庄子的哲学进行了解读。庄子讲“不滞”,是于自然无所违。不凝滞于任何思想、利益等任何事物,从而达到不凝滞于物的境界。在庄子眼中,我们以有限的生命去极端的追求无穷的知识、利益,而忽略身边一切的美好这是滞碍郁滞的,而只有不被任何思想,利益所奴役,所累,才是全生。书中从鱼、鸟、树、农场、原野和道的故事写出了不要把你的人生态度强加于别人,生命的价值在于真实而自由,我们要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只要看清楚自己的位置,用心灵去感悟,人类也可以活得顶天立地。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身处乱世的人们对人生、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庄子针对人在残酷现实不能任其本性无拘无束生活、面临无情摧残难以尽享天年的现实,被迫随时随地悚然惊心地谨慎藏锋,适时顺应,无求远害,想在复杂的斗争的骨节缝中寻找一个空隙,把它作为保全生命的安乐窝,以便在这乱世中游刃有余地活下去。所以,庄子主张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这个过程需要用心感悟,我们说聪明过脑,智慧走心,做事才能心领神会,即做到“游心”,实现精神的自由和解放。庄子写《逍遥游》,想象幻奇、景观壮丽,他写到“小大之辨”,就是要告诉人们要从狭小的生存环境中摆脱出来,看到世界的宏大,打破有限认知的限制,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超越,对事物的存在、发展无所依赖无所对待,达到绝对自由的境界。其最终也是归结到“游心”,即“乘物以游心”。所谓“乘物”,就是驾驭自然规律、知识思想和法则,人只有最大限度地顺应自然,才能够不为物役而“游心”。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庄子写疱丁通过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从不懂规律,探求规律,到最后运用规律,正是疱丁不主观冒进、智慧走心、逐步掌握牛的内部规律的结果。而我们的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也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从而实现真正的“逍遥”,即让人的自然本性自由幸福,与天地融合,从而达到天人合一,于是就获得了永恒的幸福。02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黄明珠
我的生活里有个“庄子”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黄明珠
春暖花开的季节,天空一片湛蓝,给了我无限的遐想。在讲授先贤的经典篇章的时候,总想着要深刻体悟前人的智慧,更好地把握当下和未来。但对于我这个不爱思考的人来说,我选择了《与庄子有约》,那个让我觉得每个内容都有高深的生活智慧和旷达的人生哲理的一本书。希望在我的阅读中能够发挥我的想象,打开我的思绪。既然我做不了“庄子”这样的人,但我可以努力活成“庄子”那个样。
(一)不活在别人眼里的聪明人。
忙忙碌碌的生活,会让你感到充实,但也会让你感到疲惫。疲惫的时候,总是很想停下脚步稍作休息。可是每天的工作、学习、家庭、孩子总是推着你往前走,总有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你难以逃脱。的确,我们的生活不需要别人的评价来决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
惠子曾对庄子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但庄子可以不顾世俗的眼光,不做楚国宰相,只愿“曳尾于涂中”。正是因为他不想舍弃自己的生活,屈就世俗的口舌,他才成为我所说到的不活在被人眼里的聪明人。真正的聪明人绝不会让自己活在别人的眼中,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为了自己而生活。
生活中我们最怕遇到“别人家的孩子”。因为害怕别人家的孩子无所不能。别人家的孩子是学霸,别人家的孩子是乖巧可爱,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所以看向自己的孩子的时候总是有一把尺,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进而老是感觉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总是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一心急,就应验了妈妈圈流传的那段话:不谈学习,母慈子孝,连搂带抱;一谈学习,鸡飞狗跳。意识到这点时,我也时常在考虑该如何平静自己这样的心态,或许庄子的做法还是可以借鉴的。毕竟人生是争不完的,计较不完的。尺有所长,寸也有所短。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作为家长,常与人比较,容易为了面子而变得脾气暴躁,往往适得其反,因小失大。是的,不满足的人永远都不快乐。只有不争、不求的人,才是不活在别人眼里的聪明人,我正努力成为这样的人。
(二)做有原则又不只有原则的人。
每次接任新班的时候,总是急着在开学第一周后快速定立班级班规,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熟悉各类规章制度,让他们知道作为一名高中生该遵守怎样的法则。然而,总是会出现的是定的规则碰到阻碍,如没考虑到的特殊情况等,是马上调整,还是坚持原则了。各有好处吧,改吧,学生觉得老师原则性不强,不改吧,又显得老师刻板。改与不改都在一念之差。
其实圣贤提及做人做事的规则时,都明确表明该适当变通。如庄子在《知北游》篇中,借孔子回答颜回的话回应了一个观点,即我们应该是外化而内不化的人,就是说一个人外露的一面得顺应现实,但内心得有自己的想法。对应到治理班级上来,即是治班理念还需保留,但治理措施可以因学生而变。原则大可像《庖丁解牛》一般,“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选择最适合学生的路径来制定班级规定,这样不违背自己内心的坚持,又可以与学生妥善处理好关系。这也是做到了有原则又不是只有原则的人。
(三)潇洒且有格局的人
《庄子》里面讲:“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生短暂,要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必须要有所规划。想想我自己,是不大可能做出任性得留下一张纸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举动的,只能尽量做个潇洒一点的人。
日常的生活琐碎而繁杂,需要我们控制情绪,潇洒对待。如《莫生气》写的:
人生就像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头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邻居亲朋不要比,儿孙琐事由他去;吃苦享乐在一起,神仙羡慕好伴侣。
其次,便是开拓视野,做个有格局的人。庄子的《逍遥游》中蜩与学鸠嘲笑鲲鹏,那是因为它们无法理解鲲鹏心中的星辰大海。只要有想法,就尝试一番,没必要画地自限,更不要自卑,大胆去做。如孟子所说,“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我也为我自己找个向成功的理由,那就是老天会眷顾老实肯干的人的,我会倍加努力。
03梅州中学张丽苑
仰浊世清莲,琢生命之花
——我从《论语别裁》中汲取的力量
梅州中学张丽苑
我所向往的自己,是有着谦谦君子的学识与淡定,有着悲天悯人的宽厚,有着和善笃定的力量,有着困顿也不能阻断的温暖心流……听起来是不是感觉这个人太贪心呢?好像一切美好都在他身上发生,又好像这种美好是镜中月般不可能存在,亦或者这是一种不合时宜的追求?曾经,我也觉得这是一种不可能的奢望,但是当我在现实的困境中左突右撞,严重怀疑自己到想放弃时,是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将一个真实的君子展现在我面前,让我发现雕琢自己并不是一件可笑的事,并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曾经的我带着满腔的热情和憧憬踏入社会,却发现爱让座肯助人的自己在别人看来是傻愣愣的。曾经的我带着无限的希望和念想走上讲台,却发现教育原来是最折磨人耐心的,同时又不是仅仅上好课的那一种事情。曾经的我以为只要有善意生活就会回以微笑,只要肯努力就一定可以如愿以偿,只要能坚持就一定有花开,可是一切似乎都在被颠覆。最让我难于忍受的是,当我看到自己的生命似乎一眼就能够看到尽头,生活满是枯燥的重复,我既绝望又困顿。
感谢《论语别裁》,一个坚守理想的现代君子娓娓道来一个能够跨越千年的丰富灵魂的内涵,给我的生命照进了光亮。孔子就像是当时浊世中的一朵清莲,悠悠心香沁人心脾。十多年反复读,感觉是在借这一股清润滋养自己的生命之花。
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他说“朝闻道夕死可以”,他的一生都维持着这样学习的状态,“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习带给他生命饱满的状态,没有厌倦没有干涸,这样的孔子让我感受到学习的力量和意义。学习是自己送给自己的礼物:拓宽眼界让自己更接纳生活的百态,丰富自己让自己更有抵御岁月侵蚀的资本,沉淀自己让自己能够在与自我的对话中获得快活。
孔子说“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在那强权当道,彰显霸道的时代,孔子所追求的修己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他“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他“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他“求诸己”而不“求诸人”……这些信念告诉我,人的一生就是以自己为原点的旅程,对别人外物你不要有过多的要求,你最有力量改变的其实就是你自己。反之,自己做好了也许会有同伴,也许没有,但没有关系,安安稳稳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很好。
孔子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诲人不倦”,对学生而言,孔子是一个温厚的老师,以自身的德行在感染着学生。这对我的教学也是一个很好的启发和榜样。对学生,首先是要接纳,接纳他们的一切,包括缺点。做到这一点并不太容易,这需要为师者不断调柔自己的心性,不断改变自己看待事物的角度。孔子训斥宰予“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让我看到孔圣人尚且有教不好的学生,可见师者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所以在面对学生的屡教不改时可以多分坦然和耐心。
面对四面碰壁的现状,孔子还能自我调侃说“大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这是一个能够抵御挫折的心灵。我常常再想,支持一个人坚守理想不屈服于现实的力量究竟是什么呢?是究竟看透了人生还是看透了事态?是看透了生还是看透了死?圣者的心意,只能在他们留下的文字中去揣摩了,我将沐浴在圣者如清莲般芬芳的馨香中,循他们的痕迹,雕琢出我自己的生命之花。(.3.11)
04丰顺县黄金中学彭碧燕
《孔子的一生》读后感
丰顺县黄金中学彭碧燕
《孔子的一生》是李山教授的大作,全书十五章,从落魄贵族出身到兴办教育到周游列国在到回国后的生活还有整理《诗》深刻地记录孔子的一生。在李山教授的笔下,孔子不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之犬,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圣人,而是一位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而奋不顾身、永不妥协的大生命。
合上这本书,脑袋里呈现出周润发扮演的孔子的电影最后的一幕,一位穿着白色衣服的白发苍苍的老者坐在门前,捧着一摞书简,安然而逝。一个大写的生命与世长辞,但他精神的丰碑却由此而舒展开来,熠熠生辉,令人景仰。
景仰他,那以天下为己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者与?”这是守城门的人对孔子的评价,可谓对孔子一生的高度概括。孔子生于一个“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的礼崩乐坏的年代,但他却在追寻仁德礼乐,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周游列国,转转他乡,希望自己的建议能被君王采纳。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他们用弘大的胸襟坚毅的品格去挑起肩负未来的责任,栉风沐雨屡屡受挫而也不改初心,永不妥协。他这种大写的人格值得我们学习。
景仰他,那忠恕之心。《论语》记载孔子对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说自己一以贯之的道,曾子就说“忠恕”两个字。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加于人。”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他人做事,要竭心尽力,可谓忠。何谓“恕”?“恕”就是原谅别人。在别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后,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替他找理由。最感动我的是孝子闵子骞的故事。闵子骞穿着他后母给他用芦花做的看上去很厚实则不保暖的棉袄给他的父亲驾车,冻麻的手拿不住鞭子惹恼他父亲后被挨打。这一鞭子把棉袄里的芦花打出来了。他父亲看到儿子这样受到后母的虐待,想要休妻。这时,闵子骞对他的父亲说:“此母在,两儿寒;此母去,四子寒。”闵子骞能原谅他的后母,这番宽恕之心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朱熹也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倘若我们人人都能这样推己及人,那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美好的社会又有什么难的呢?
景仰他,对孝的诠释。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我对这孝道的诠释特有感触。乡村振兴已经走了好几年了,但放眼农村的景象,空巢老人村村可见。走进细看,十室九空的老房子背后,除了高过人头的杂草丛、旺旺旺的狗吠声,剩下的仅是门口的三俩个老人。何以为孝?如何尽孝?难道仅是每个月的生活费?难道是看似热闹团圆的饭桌上,年轻人各顾各地玩手机,老人坐在那里无所适从?孝不仅仅是有所养,更有和颜悦色,情感的温暖。
孔子的一生,是让人景仰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仁”道的光辉,留下了儒家文明,撑起了我们精神丰碑。孔子的一生,是一个大写的人生,给我们无尽的启发。
05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张世英
幸福是一种能力
——读《孟子三乐》有感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张世英
苦与乐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幸福是人类存在的唯一目标和目的。”打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发现:人类几千年改造社会的历史其实就是不断追求幸福的历史。然而,什么是“幸福”呢?我国史料最早关于幸福的解释出自《尚书·洪范》一文,“五福”思想便出自此。“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五福”即福寿绵长、钱财富贵、身体康健、生性仁善、无憾而终。《尚书·洪范》一文中将寿提至首位,以寿为福。第二福为富贵,很多人追求名利富贵,甚至出现了富贵险中求的观点。第三福为康宁,即身体康健且内心安宁,康宁一词可以作为寿的同位概念,可见健康长寿在中国古代传统幸福观中占据重要地位。五福之四为生性仁善、具备高尚德行,五福之五为考终命,即寿终正寝,安详地离开人间。可见,五福中既有功利性幸福又有德性幸福的元素,是中国最早关于“德福一致”的记载。
儒家著作中关于“幸”“福”的论述也是不胜枚举,但幸福二字未见连用,这是否代表儒家欠缺幸福思想呢?提到儒家幸福观,自然而然我们就会想到“孔颜之乐”。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哉贤回也!”(《论语·雍也》)“箪食”“瓢饮”“陋巷”体现了“安贫”的鲜明特质,颜回之“乐”不追求挥金如土的物质幸福,而是一种克己向善、安贫乐道的德性幸福,这里孔子旗帜鲜明地主张获得幸福生活的首要标志就是德性的完满,是超越世俗功利的内心愉悦,所求的是心灵的港湾和灵魂的归属。
孟子提出“君子三乐”是对孔子的德性幸福观的创新与发展,它探寻的不仅仅是道德快乐,还探讨了日常生活之快乐,将家庭幸福置于首位,将家庭天伦视为幸福,这无疑将幸福的主体扩大化了,不仅仅将幸福的主体定义为道德精英阶层,同时也涵盖了普通大众。可以说孟子开拓了孔子德性幸福的新境界,拓展了德性幸福的新形态。
孟子在《尽心上》指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提出的君子有三乐,从自身的品行、家庭的美满以及对社会的贡献三个维度道出了人生幸福之真谛。
首先,孟子一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歌德在谈及幸福问题时说到,“无论渔夫还是国王,家庭和睦是最幸福的”。家庭之乐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情感体验,家庭的快乐伴随人的一生,从出生直至死亡。人的生命由父母给予,是父母精血的结晶,是父母情感交融的产物,同时也是在父母及兄弟姐妹的关怀呵护下成长成才,家庭之乐具有长期性与易获得性的特征。因此,孟子毅然将“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视为君子一乐,旗帜鲜明地将家庭幸福纳入到幸福观的范畴,把“孝悌”视为幸福起点,使幸福从虚幻世界拉向现实生活,使得每一个人都具备追求幸福的权利与能力。这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儒家德性幸福观,也使得儒家幸福观更加贴近实际,走近生活。
其次,孟子二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就是说抬头看天的时候没有愧疚,低头看别人的时候也没有惭愧。即个人做到问心无愧。孟子认为一个人生下来,是与动物不同的。作为一个人,是有使命的,就是要做一个好人。孟子曾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即孟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人有道德之心,这是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获得道德之心?孟子认为要反躬自问,即要反思。所以孟子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可见,一个人道德品质养成的基础是常常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发现自己的良心所在。一个人道德品质提升了,才能在精神世界获得幸福感的满足并感到愉悦。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不断地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就会获得人们的赞扬和效仿。因此,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是幸福快乐的。
再次,孟子三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如果说知识可以把人从一个较低的层次带到一个较高的层次,那么教育就是连接这两个层次的阶梯。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可以使人从无知愚昧走向精明强干,可以让一个家庭生活富有情趣,亦可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把教导学生视为一种乐趣,教书育人、乐见人善,在教育活动中实现自身的满足感,也是一种幸福。在君子之乐中,孟子把教育视为第三乐,“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孟子·尽心下》)。只要前来求学的,孟子没有不教的,希望可以广育天下英才。孟子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具有现代启示意义,也正是因为这些教育思想让我们把孟子与一般的“教书匠”区分开来。
首先,从教育的方式来说,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教也。”(《孟子·尽心上》)孟子认为教育是分层次的,一是可以如及时雨润物无声一样在无形中感化人的心灵;二是成就其德行;三是造就其才能;四是解答其困惑;五是唤醒受教育者采取自我发现的学习。这五个层次层层深入,相互补充,堪称完美。这样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对如今的“填鸭式”的教育方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也更易被同学们积极地接受。
其次,从教育目的来说,孟子要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启示老师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不能仅仅停留在学习上,同时也应该鼓励学生多关心、了解国家时事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再次,从学习方法来说,老师们都希望学生坚信水滴石穿的力量,在求学路上要不懈努力。孔子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这是多高的境界!作为一名老师,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着自己的学生越来越优秀,可以有一番作为,孟子也是一样,当孟子得知自己的学生乐正子即将被鲁国任用时,孟子竟然“喜而不寐”。孟子希望广育天下英才,培养贤良弟子。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把“乐”进行扩充,乐也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孟子培养学生不仅讲究一定的方式并且把广育英才视为乐的扩充,为培育出贤良的弟子而发自肺腑地乐。这种乐不仅让教育者感到欣慰,也让受教育者受益良多,这种乐超越了物质的、感官的快乐的层次,而达到了永恒之乐的境界。
孟子的幸福观从肯定人的实际出发,不否认人的自然欲求。提倡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内圣”之道使品德臻于完备。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达到心理的平衡,这样也就可以波澜不惊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得到内心的沉淀与升华。当我们在面对烦恼的时候要多一分理智,让自己的心富足起来。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与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快乐就会加倍。所以快乐的扩充需要在不断地帮助别人中扩散。孟子最大的快乐是能够把自己的思想传播下去,培养更多的贤良弟子。因而孟子会以此为乐,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中寻找幸福的足迹。这样的幸福观为我们寻找幸福的路途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依靠自己,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获得内心的满足与丰盈,把自己的乐扩充出去,幸福随之也会加倍。
06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张剑珠
《论语》读后感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张剑珠
《论语》是一本非常朴素的书,它没有浮华的辞藻,华丽的语句,却字字珠玑,只是用朴素的语言告诉我们一个又一个朴素的道理,这位圣人的思想,并不深奥,穿越历史的沧桑,延续到今天,渗透着圣人的思想、言行和处世为人之道,这个寒假和孩子一起打卡《论语》,让我们感觉温暖备至,受益匪浅。
人性的一大弱点是好为人师,往往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对别人的优点也视而不见。“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的态度和精神,体现了与人相处的一个重要原则。随时随地注意学习他人的长处,随时以他人缺点引以为戒,自然就会多看到他人的长处,与人为善,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虚心向他人学习。这不仅是修养、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径,也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条件。有一次,我看到一位领导大庭广众之下狠狠地批评一位同事,这位同事羞得无地自容,眼泪啪啪地掉,我设身处地想想,那位同事有多难受啊,只能提醒自己努力完善自我,尽量少出错误,少挨批评;同时,我突然想起《窗边的小豆豆》中那位校长,批评老师是在无人的厨房进行,这个小细节当时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这种批评教育方式,特别是场所的选择,深深地震撼了我。我提醒自己,在人前多表扬孩子,批评孩子时关起门来,不要在亲戚朋友面前,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给孩子面子和足够的耐心,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
与孩子的阅读交流中谈的最多的是《论语》中的学习方法。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偏废,要养成刻苦学习、勤于思考和总结的习惯。“学而时习之”,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而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告诉我们,学习要勤于复习,而且记忆的理解效果越好,遗忘的也越慢。“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告诉我们要勤勉好学,虚心请教,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温故而知新”即通过自身的知识储备,形成自己的判断,勇于实践,不断温故旧学、举一反三,善于总结,换个角度,又有新的发现,收获新知。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掌握技能,提高素养。“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也告诉我们学习不仅仅是明白道理,不能把学习当成是无聊、枯燥甚至痛苦的事情,而要用快乐的情绪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效果更好更轻松更愉悦,不怕苦累,学会苦中作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高效勤学、勤记、勤思,才能有所体悟,有所提高,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事半功倍。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就孔子的教育智慧而言也是非常博大精深的,比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有教无类”等,孔子被后人尊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等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作为老师,应该重拾《论语》,研读它,用它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使自己的教育充满智慧,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会继续研读、并且带着孩子、领着学生共读,体会他的深邃之美。
07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黄巧巧
一种朴素的、温暖的态度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黄巧巧
今天很高兴跟大家分享王谦《悦读论语,和孔子一起微笑》,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现说说我的浅薄的理解。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作为一个普通人,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等。”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它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的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我内心的安宁。
08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张慧
带着学生一起读《论语》
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张慧
党的十八大报告曾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如果我们对自己最基本的经典都不了解,那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无从谈起。所以在今天这个社会,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必须回到经典之中,回到经典之中,才能够得到圣人原汁原味的思想,点燃一盏亘古不熄的心灯,在浮躁之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而《论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蕴含着深厚的中国智慧。在高二进行《论语》课堂内外的教学,带着学生一起读《论语》,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国优秀的文化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修养和思想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下面就谈一谈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一起分享。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论语》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学生在理解文本上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面对高难度的文化经典,学生就很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法去应对这些问题。一是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于丹的“《论语》心得”视频。于丹老师曾经在央视百家讲坛连续7天解读《论语》,还掀起了新的一轮国学热。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在观看中感受《论语》中美妙的语言和睿智的思考。特别是于丹老师的独到解读,结合实际情况加以体悟,学生都被深深地感染了。譬如她谈到孔子的这句话“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将其解读为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最重要的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这样引导学生去联系实际,从自身做起,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论语》的积极性。二是从成语入手来解读《论语》。“学习强国”中有两期节目很值得大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