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文化的产生过程深受东夷文化殷商文明

前言

通过对周代齐国贵族墓葬的资料对比,墓葬形制结构、墓室的大小、随葬品、陪葬坑、是否有墓道、封土的有无、石椁的使用等,都是区分贵族和庶人的主要特征,它们为研究齐国临淄的经济、社会、车马制度、丧葬习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从西周时期、春秋时期到战国时期,从齐地贵族墓葬的丧葬体制和丧葬风俗的共同特征中可以发现,墓葬文化作为齐国文明的主要部分,它的产生过程深受东夷文化、殷商文明和周文化的侵染,最后,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秦朝一统六国后,其与中原文化相融合,从而在山东之后继续影响着中原文化。

从艺术特点上看,磁州窑瓷枕主要为白地黑花的装饰手法,在继承唐长沙窑的基础上,又在纹饰图案题材、绘画技法与形式以及结构布局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丰富的纹饰题材、流畅的绘画手法、精湛纯熟的烧造工艺,使磁州窑瓷枕在民间深受百姓欢迎是个别贵族墓葬墓壁底部四周有帷帐悬挂,帷帐红黑相间,色彩鲜艳,并用圆形蚌壳来固定,同时起到装饰的作用,蚌壳内面用朱砂绘制红色卷云纹。

通过查阅大量考古资料比对,墓壁悬挂帷帐仅仅在齐国贵族大中型墓葬中出现,显示了墓主人生前显赫的身份地位。贵族墓葬的墓室一般都很大很宽敞,都会建造一个比较大的墓室。除了从墓室的大小可以判定墓葬的墓主是否为贵族外,还有很重要两个的方面:一是墓葬通道的设置;二是封土的有无。考古发掘结果证实,从殷商时代至战国时期,人们所发掘埋葬的墓道一般有亚字形四条墓道、中字形二条墓道、“U”字形墓道和甲字形一条墓道,有无墓道是区分墓主人身份的主要标记,不论是几条墓道或者是什么形状的墓道,有墓道的都属于齐国贵族墓葬。战国时期,墓道仍然是辨别墓主身份的主要标记。战国时期就已进行挖掘的齐国贵族陵墓均有墓道,多为甲字形的墓葬,战国晚期出现了中字形墓道的墓葬。在临淄两醇墓地等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平民墓葬中都没有发现墓道。封土是墓穴在地面的主要标志,也是墓穴形制的主要组成部分,《礼记檀香弓》记载了孔子为保护父母而将父母葬在一起,在地面上修建了封土墩,并提到他见过的四种不同的封土形式。

可见,春秋时期墓葬地面封土现象较为普遍,相关的考古新发现资料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例如河南固始侯的固堆一号墓葬年代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说明春秋时期已有大型封土堆。贾公彦疏:“尊人丘高而树多,卑者封下而树少,庶人则不封不树。”从古代的文献记载中能总结出来,封土也属于贵族的一种尊贵标识,现在人们口中的“冢”也就是之前的封土,从远处看像是一座丘陵,封土堆的规模也体现着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在临淄地区有非常多的“冢”,目前现存的有封土的古冢余座,像一些比较大的丘陵形状的封土堆都是以保护为主,暂时不会有发掘的计划,临淄地区专职的文物稽查队员会时刻巡查,避免古冢遭到破坏。目前已发掘的20余座有封土的墓葬,除其中有几座属汉代以外,绝大多数墓葬均属于战国时期,最早的也不会超过春秋晚期,而且墓主的身份都属于齐国的贵族阶层。

战国早中期的齐国贵族墓葬,其墓室一般口大底小,不存在台阶,四壁陡峭有倾斜度,墓葬底部都有宽大的二层台,二层台上随葬陶礼器,殉人陪葬坑一般设置在椁室外围,有的设置在东西两侧,有的设置在南北两侧,四周均有殉人的情况也比较常见,个别设置在西侧和北侧,如临淄国家村战国墓葬M2。墓道内殉人的现象未曾出现。椁室的底部用大石块平铺,有的椁室四周用大石块垒砌而成,椁室的缝隙和四周用鹅卵石填充。战国晚期齐国贵族墓葬对比早中期墓葬墓室的形制结构基本没有明显区别,但从墓葬形制上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晚期贵族墓葬墓壁有多层阶梯状台阶,无台阶的要早于有台阶的贵族墓葬,再一个很大的区别是战国晚期陪葬坑殉人的丧葬习俗已经消失。

第二,贵族墓葬棺椁制度上的对比,从墓葬的发掘来看葬具葬式,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大夫墓葬与史料中所述的墓葬葬具、葬式以及棺椁形制是一致的。临淄地区发现大、中、小型战国墓,其在葬具、葬式上均表现出鲜明的特点,对齐地临淄的贵族墓进行调查对比,发现大部分的木制葬具都是一棺一椁或两棺,而大型的陵寝则多为一棺一椁,在棺椁的下方平铺一大片天然石头,四面都是巨石砌成,上面铺着木板,里面装着木棺。考古发现,属于齐国的小型墓葬不采用天然石造棺材和椁室,而大、中型墓葬几乎都是以石棺为主体做椁室,因此葬具是不是用石椁,这是判断齐国贵族墓葬的重要标识之一。

第三,随葬器物。通过对临淄齐国贵族墓葬的研究和实验考古学对比挖掘材料,我们不难发现其一般都是以青铜器和陶器作为主要的陪葬器物。青铜器包含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等,陶器一般都是仿铜礼器和一些实用器物,战国时期多数墓葬随葬鬲、盘、匜等日常生活器物,且随葬陶器组合演变是有规可循的,器物主要以盖鼎、豆、盖豆、壶、盘为主,较为稳定。陶器组合中仿铜礼器的编钟是划分齐国贵族墓葬的主要标识之一,常见器形有镈钟和甬钟两种。随葬器物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随葬石器,主要代表器物是石磬,尤其是战国时期贵族墓葬。查阅大量考古资料,对比齐地临淄历年考古发掘的小型墓葬出土遗物均未见石磬。

随葬品是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常按照周礼中的鼎簋之制的组合判断墓主的身份,但齐国贵族墓葬到战国早期鼎簋奇偶组合开始打乱,陶器组合也出现了新的礼制。金属探测发现随葬品中的形态偏差,在众多种类随葬品中最能代表墓主人贵族身份的莫过于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的使用及其组合方式,常见的青铜礼器有鼎、豆、壶、敦、盘、勺等。但是由于临淄区域的大部分墓葬都有被盗的情况,所以根据随葬的器物来辨别是不是属于贵族墓葬,这样并不严谨,因此随葬品的类别只能是作为参考来判断是否为贵族墓葬。

第四,陪葬坑的对比,发现有无殉人是区分临淄齐国贵族墓葬的重要特点之一。从以往考古发掘资料中得知,齐地临淄考古发掘的大、中型墓葬陪葬坑有殉人的一般均为贵族墓葬,墓葬的年代一般为战国早期。临淄地区陪葬的车马坑分车坑、马坑、车马合葬坑,车马坑一般设置在墓葬外,多位于墓葬的北侧。个别大型贵族墓葬的陪葬殉马坑位于墓葬东、西、北三侧,呈曲尺“冂”字形,这种类型的墓葬规模较大,在齐地临淄多有发现,墓葬的时代一般为战国早期,墓主人的身份地位很高,为齐国的高级贵族。如东孙墓地一号战国墓、淄河店二号墓,除陪葬坑的殉人数量以外,车马坑的规格、等级也是判定贵族墓葬墓主人生前身份的重要依据。

结语

墓室殉葬马车的现象较少,从资料查阅对比得知,临淄褚家墓地曾经发掘过两座战国早期的贵族墓葬,其在椁室北侧二层台上陪葬马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