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与儒家文化从汉服的转变,看儒家思想的

《周礼·画缋》中:“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

这是古人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将不同颜色以及不同颜色间的搭配,应用于服装的不同部位或形成不同的图案,来表达不同的寓意。

在儒家文化中,服装上的颜色更是有阶级、地位、性别以及长幼之分。明艳的赤黄从唐朝之后就成为帝王家中服饰的御用之色,是尊贵和权威的象征。

而在这之前,帝王、贵族们的服饰更偏爱用深层的黑色,表达尊严和肃穆的含义,令人望而生畏,彰显尊卑有序。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若是从受众群体的社会地位出发,对服饰进行样式的区分,那么汉服主要被分为两类,一为官服;二为民服。

其中,文武官服最显眼的区别之处就在于它的补子,通常以不同的动物图案进行标明。

明朝时期,在文官礼服上的图案中,一品大臣的为仙鹤,二品大臣为锦鸡,三品则是孔雀;武官礼服上的图案相比文官,要更显威武勇猛,一品和二品大臣的是森林霸主雄狮,三品和四品大臣的则为力量与速度兼具的虎豹。

民服中同样会有一些是以某单种动物为主的图案,但这些图案与官服图案会有明显差异,主要源自于十二生肖。

或者根据不同场合的礼仪需要,也会也用其它带有特别寓意的图案进行代替,像是做寿时的穿的衣服上通常会有寿桃、龟、松柏等图案出现,而婚庆时更多的则是选用鸳鸯戏水或鸳鸯同心。

“地在下,裳象,裳下两股,皆阴、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矣。”说的是,每套服装都会分成上下两个部分,腰以上为衣,以下为裳,顺序不可以颠倒。

就像每个国家都是由帝王、官员和平民组成,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阶级的礼仪要遵守,互相之间不可逾越,只有这样,国家才会稳定,天下才能太平。

若是将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共同组成一套服饰,则被称为上下连裳制,包括有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长衫。

深衣的特点在于长,在制作过程中经常将上衣和下裳分开进行,只在腰部处相缝合并加以缀饰,最后收工时,呈现出来的就是一整件连体的衣裳。

这类衣服主要用于非公共或大型场合,属于休闲服饰,无论穿上还是脱下,都很便利,也很实用。

另一种则会将上衣和下裳进行区分,在参与国家重要祭祀、庆典或其它重大礼仪活动的时候,帝王们的冕服、玄端,以及文武百官的正式礼服就是属于这一类。

以“衣正色,裳间色”为标准,制作上衣布料的颜色需要端正并且纯粹,而下裳则需要利用不同的色彩相交辉映。

原因就在于以上天,以下为地,天是由于清正之气上升而成,因此色泽纯净,而地是重浊之气下沉而为,故为间色。

礼仪三百复三千,酬酢天机理必然

又《礼记·曲礼》中就说到:“冠毋免,劳毋袒,暑毋褰裳。”意思便是,在公共场合的时候,男子不可以摘下头上的束冠,以披头散发的样子出现,工作的时候,不可以让身体袒露于外,即使到了夏季,也不能将裙摆提起露出腿来。

因此,每当儒家思想成为当朝的正统思想时,人们的服装方面也会表现得更为内敛含蓄,甚至保守。

以宋朝来说,在女性间流行的服饰主要有窄袖衣、衫、襦三种。而窄袖衣最受认可,不论是寻常家庭的妇女,还是宫廷中的贵妇,都将它作为平日最为常穿的外层服装。

窄袖衣的特点就是非常贴身,而且长度能到达至膝盖,有对襟、交领和窄袖的样式之分,与唐朝华丽且开放的“粉胸半掩疑暗雪”大有不同,不仅如此,而且用料更省,更为经济实用。符合宋朝人所追求的朴素、简洁之风。

衫相对于窄袖衣来说,最大的特点,就是它有十分宽大的袖口,根据《朱子家礼》所说:“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

这类服饰通常以罗、纱、绫、缣为主要原料,领口有圆领、交领、直领和对襟四中样式,腰部会搭配一根束腰的带子,让人整体上看起来更为苗条、清秀,下摆以较多层次、纹路来凸显轻柔之美。

男性的服饰在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之下,常见的有衣、裳、袍、襦袄、背子,直掇等,对于士人而言他们所穿的服装主要根据儒家的天人合一、孝道、遵守传统等思想设计而成,极具教育意义。

具有“方巾阔服”之状的夏季儒生装束就是其中代表,从衣到裳都为素净的灰色、浅蓝或者白色,仿道士与僧侣的服饰而制,领口以直领对襟为主,侧下开衩,腰间用勒绵系束。

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人以善感,天地以福应;人以恶感,天地以祸应。”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自汉朝董仲舒的倡导下达到高峰。

而汉服中的交领右衽对其进行了外在的物化表现。汉服的领口通常为全敞开式,与前半部分相连一体。

在穿着时,通常需要将左右两边的领子合二为一交叉与脖颈,因此也称之为“交领”,交领的两条直线分别相交在衣物的中线左右两侧,是传统对称文化的标志。

在天圆地方学说中,就是地的表现,显现出中华民族的中正之气,讲究为人应当坚持中庸之道,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更要“以和为贵”,不偏不倚。

与领口关系最为紧密的,就要非袖口莫属了。汉服的衣袖既宽又长,袖口的圆袂正好与领口的方相对应,也就是天圆地方中的圆,尤其在汉服礼服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其主要目的就是,彰显出一种雍容大度、飘逸灵动,同时又不失典雅和庄重的美感。

一般情况下,人们很难在汉服中发现纽扣的存在,尤其是已经穿在身上的时候。其中的原因为两种,一种就是真的没有用到扣子,而另一种则是刻意地将扣子隐藏起来。

穿汉服时,会配备有两条宽大和长条状的带子,是用与衣服相同的布料制成,分别置于左右两侧,只需将左侧腋下的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打上结扣,就可以完成整件衣服的穿着。

在深衣的下摆处,按官方的条例所规定必须要与“规”、“矩”、“绳”、“权衡”相符合,同时也是为了与衣袖圆弧所表示的规,交领处方所展现的矩,下垂处长而飘逸的衣带所代表的正直相呼应。

制作下摆的布帛共计十二幅,相对应于每年的十二个月份,并且要求与地面齐平,代表着权衡的意思,总体上就是将法制与天道相融合的完美表现。这寓意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育世人做人就是要遵守规矩,方方正正。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道教的兴盛,佛教的传入和流行,儒家思想在政治地位上受到了较大挑战,但儒家的正统思想依然还在流传,这一时期的男性和女性汉服相比之前都有了较大的改观,在传统之上增添了更多的自然、风流和飘逸之感。

在汉朝时,男子的袍在袖口出会有明显的收敛,并装配有加边的祛口,而常穿的衫袖口宽敞,没有祛口。

到魏晋南北朝时,袍子的流行程度远不如衫,上至贵族名家,下到黎庶百姓都将宽衫大袖作为时尚。

至于之前平日中所穿上下连为一体的深衣更是在男士的服饰中退却远去,只在妇女间还有所流行,但与之前有了许多不同之处。

其下摆部位增添了许多丝制的装饰用物,将它们以上宽下尖的形状层层叠加,前期在围腰两侧增加一根及地的飘带,后期将飘带与装饰物融为一体,目的都是使人看起来更为俊俏和洒脱。

唐朝的汉服又在汉朝、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又做了更多的改良,正如“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在经济繁荣、思想大为开放的基础上,唐朝的服饰制作得更为绚烂和富美。

短襦长裙是其中的主要代表,即上为窄袖短衫,下为及地长裙,配有下垂的腰带,并做出只有上层妇女和为统治者服务的歌女能够袒胸露乳,下层平民则继续保持保守状态的穿着规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魏晋时期和唐朝时期的汉服是儒家思想与道家学说和佛家教义三者相融的产物,从而体现出儒家思想包容、博大之气概,成为上承两汉、下启宋明之作。

《论语》中有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从汉服的创始人黄帝,到汉服礼仪的发扬者周文王、武王,再到继承和守护周礼制度,创建儒家学派的孔子,以及着重衣冠制度的后世各朝统治者,都为汉服的存在和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代表方正的衣领,到表达中庸的袖口,再到与地相齐的裳摆,汉服的存在和兴盛,也为儒家天人合一、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君子中正之道等思想的弘扬起到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青年文学家》

2、《流行色》

3、《大连工业大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