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施芳
积淀三十年,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邱华栋最终以冷静、克制的笔调撰写出了一部《北京传》,带领读者走进北京三千年。这是一个作家个人的城市观察,又是一座伟大城市的个人记忆。
9月1日上午,第二十届北京国际图书节“名家大讲堂”首讲,邱华栋以“人与城:北京三千年”为主题精彩开讲,从北京城建的历史延伸到城市与人的关系,从上古时代到未来北京。讲座中,他结合重要历史事件,重大时间节点,以及知名文艺作品,全方位介绍这座既是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首善之区和宜居城市的北京城。
为北京城“立传”
北京历史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到金元明清,再到近现代以来的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年代里的世界大都市的形成,以及当下,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建设,都是北京作为世界大都市的传奇般的扩写。这一雄伟的历史进程和时间的铸造,使北京成为了人类的建筑杰作。邱华栋的作品《北京传》,正是要为这样的北京“立传”。
城与人,必然要讲到城,也要讲到人。讲座中,邱华栋感慨称,“年的今天,也就是30年前的9月1日,是我大学毕业来北京到单位报到的第一天。30年来,我作为一名‘新北京人’,不自觉地大量收集关于北京的资料,家里藏书好几万册,有上千种是各种类型关于北京的书。我一直把它们当‘闲书’,直到有一天看到英国作家彼得·阿克罗伊德写的《伦敦传》,便开始想写一本北京传。”
于是,邱华栋以非虚构文学的新手法、新题材给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立传。《北京传》结合了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梳理出这座伟大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全景观。一砖一瓦,一个个的词汇,构成了北京这部大书,一座古老而又宏伟的城市跃然纸上。
为了让无法到场的读者同享这场阅读盛宴,本届图书节在新华网、北京时间、抖音、微博等直播平台开辟直播专区。对于新华网网友提问:“为何想为城市立传、写《北京传》初衷是什么?”邱华栋答道:“每一个北京人都应该写一本属于自己的北京传。”
展现北京的前世今生
“如果20年算一代的话,那么年就是代。”邱华栋在讲座中,从书中所写的北京的时空感觉、城的缘起、历史沿革、变迁、人的位置五个角度,带领读者走进北京城。
一座城就像是一个人,也是慢慢生长起来的,城市是个生命体。那么,书写北京城的传记,也要从她诞生写起吗?可北京城是从什么时候诞生的呢?
谈到“城的缘起”,邱华栋表示,人和城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塑造的,一代代人进来创造一些东西,留在这个地方,和城市互动:“我不会从周口店的北京猿人开始写起。那个时候的北京人,虽然叫北京人,可还是猿人。北京城的诞生,与生活在这里的人繁衍到一定程度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根据地理、气候等生存条件,聚合起来,建立城邑有关。一座城市的诞生绝对不是偶然的,是人们对如何更方便生活选择的结果。”
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艺术家蔡国强用29个闪着亮光的“大脚印”点燃了北京的夜空,将奥林匹克带进了鸟巢体育馆,给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邱华栋认为,要理解北京的空间和时间,主要是一个大“十字”,南北走向的便是中轴线:“大脚印从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来,中国从历史深处走来,走向世界,也仿佛宇宙文明拜访地球。北京中轴线是一套完整的文明体系,中国人通过规划布局来表示对政治理念、文化象征和生活向往的认识。”
“中国含有‘中央之国’的意思,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是周边部落氏族向往的中心;从文化上讲,北京是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海洋文化三者的交汇点……讲座中,邱华栋通过《周礼·考工记·匠人》《史记·周本纪》《尚书·舜典》等史料作为依托,带领线上线下读者穿越古今,讲述北京故事,展现北京的前世今生。
重点书写新北京变迁
“如何来理解这座城市,如何书写北京,对于作者学者来讲都是考验。”邱华栋表示,地方史、地方志专家笔墨着力于对老北京的书写、对北京的考证,而这本《北京传》则重点写年以后新北京。
“这次参加北京国际图书节,来到首钢园,让我有科幻的感觉,钢铁工业遗留下的遗址激发我们对工业时代、乃至后工业时代无穷的想象。”邱华栋表示,《北京传》中也着墨于梳理城市空间格局演变,描绘充满数字感觉、未来感的数字北京。
有现场读者提问:“如何用‘四个中心’‘北京精神’等新北京特色,书写这座城市?”对此邱华栋表示,《北京传》中,书写新北京的内容占整本书三分之一,“年以后的北京,特别是年党的十八大以后的北京,在书中都有所体现。最后一章写到‘智慧北京’,展现的就是在全媒体时代、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怎么建立一个趋向未来的智慧北京”。
也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朱必松所评论的,“邱华栋所诠释的,是北京的历史,是当下崭新的北京城,是中国文学与世界的接轨,感知北京这个城市生命体如植物般慢慢的生长,我们也必将和这座城市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