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梳理更实用初高中课本古代文化常识及

治好白癜风要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lx/191121/7628437.html

必修5

第二单元

4《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1、选自逯钦立《陶渊明集》。陶渊明从29岁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于东晋义熙元年辞去彭泽令。这篇赋是其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2、辞,赋的一种,一般要押韵。

3、幼稚盈室:指孩子多。幼稚,小孩。

4、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长吏,指职位高的官吏。《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5、乃瞻衡宇:衡宇,横木为门的房屋,指简陋的房屋。

6、复驾言兮焉求:驾言,《诗经·邶风·泉水》“驾言出游”的简省,是“驾车出游”的意思。

5《滕王阁序》王勃

1、原题作《滕王阁诗序》,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是唐高祖的儿子滕王李无婴任洪州都督时修建的。高宗时,洪州都督阎某得修此阁,并于上元二年的重九日,在滕王阁上欢宴群僚和宾客。王勃南下探亲,路过这里,也参加了盛会,即席赋诗,并写了这篇序。

2、王勃,字子安,初唐文学家。

3、星分翼轸: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4、襟三江而带五湖:三江,泛指长江中下游。旧说古时长江流过彭蠡,分成三道入海,故称“三江”。五湖,泛指太湖区域的湖泊。一说,指太湖、鄱阳湖、青草湖、丹阳湖、洞庭湖。

5、台隍枕夷夏之交:夷,古代称少数民族为夷。夏,古代汉族自称夏,这里指中原地区。

6、十旬休假:当时官员十天休息一天,叫做“旬休”。

7、钟鸣鼎食之家:指大家世族,因古代贵族吃饭时要鸣钟列鼎,鼎中盛食物。

8、帝阍:原指天帝的守门者。这里指皇帝的宫门。

9、宣室:汉未央官前殿正室叫宣室,汉文帝曾坐宣室接见贾谊,谈话到半夜。

10、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汉文帝本想任贾谊为公卿,但因朝中权贵反对,就疏远了贾谊,任他为长沙王太傅。

补充:

国古代职官。御赐太傅匾额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

11、东隅已逝,桑榆已晚:早年的时光虽然已经逝去,珍惜将来的岁月,为时还不晚。

东隅,指日出的地方,表示早。桑榆,指日落的地方,表示晚。

12、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自己和终军的年龄相同,却没有请缨报国的机会。

请缨,请求皇帝赐给长缨(长绳)。《汉书·终军传》记载,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意思是一定完成使命)。后来用“请缨”指投军报国。

弱冠:指20岁,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为成年人。

13、舍簪笏于百龄:簪笏,这里代指官职。笏,朝见皇帝时用来记事的手板。百龄,一生。

14、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自己并不是像谢玄那样出色的人才,却能在今日的宴会上结识各位名士。《晋书·谢玄传》记载,晋朝谢安曾问子侄们: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庭阶耳”。后来就称谢玄为谢家宝树。

孟氏之芳邻,借孟子母亲为寻找好邻居而三次搬家的故事,来指赴宴的嘉宾。

15、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断: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

钟期,即钟子期。《列子·汤问》说,俞伯牙弹琴,钟子期能听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

6《逍遥游》庄周

1、《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7《陈情表》

1、原题作“陈情事表”,后简称为“陈情表”。陈,陈述。

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没有什么近亲。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制定丧服的轻重。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

3、五尺之僮:汉代的五尺,相当于现在的在三市尺。。

4、前太守臣逵:太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5、孝廉:汉代以来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荐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

6、后刺史臣荣:刺史,是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7、举臣秀才: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这里是优秀人才的意思,与后代科举的“秀才”含义不同。

8、拜臣郎中:拜,授官。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9、除臣冼马:除,授予官职。冼马,即太子冼马,太子的侍从官。

10、当侍东宫:东宫,指太子,因太子居东宫。

1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伏惟,俯伏思量。古时下级对上级表示恭敬的用语,奏疏和书信里常用。

12、愿乞终养: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

13、乌鸟私情:乌鸦反哺之情。比喻人的孝心。

14、二州牧伯:牧,古代称州的和长官。伯,长。

必修5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

一、天文、地理

1、银河:在古诗文里有很多称谓,如银汉、天汉、星汉、河汉、云汉等。

2、九州:中国。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工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3、山东

4、河内、河外、河东、河西、河南、河北(黄河流域)

5、江南、江北、江左、江右、江表(长江流域)

6、三秦、三吴、三楚

我国古代常以“阴”“阳”构成地名,这种命名法反映了我国古代地理命名中的一个很普遍的规律,即以“山”或“水”为坐标来标识地名。在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就取名为“阳”;在山的北面水的南面就取名为“阴”。用这种命名法保留下来的地名很多沿用至今。如“洛阳”在洛河的北面,“辽阳”在辽水的北面,“江阴”在长江的南面,“淮阴”在淮河的南面等。

二、纪年纪时

1、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

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苏轼《赤壁赋》中用“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点明时间。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

由于干支纪年的循环往复,在宏观的时间尺度上容易造成混乱,古人就常常并用帝王纪年和干支纪年,例如《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2、古人纪月,除了用序数,还有一些特殊称谓。古人把四季中的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孟”“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例如《登泰山记》中的“戊申晦”就记载了作者观看泰山日出是月末那一天。

3、古人纪时最为复杂,对一昼夜的时间分割,有过八时段、十时段、十二时段、十五时段、十六时段等不同尺度。南北朝以后,运用天干地支纪时及五更报夜成为主要方法。如《与妻书》中“辛未三月念阅读夜四鼓”,就表明信是快天亮时写成的。

纪时的词语有:平明、日中、人定、日暮、夜阑、暮春、三春、三秋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划分为若干时段。一般地说,

天将亮时为昧旦、昧爽;

天已亮时为平旦、平朔;

日出时为旦、早朝、晨;

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极,民间叫正午、中午;

将近日中时为隅中;

太阳西斜时为日昃、昃;

日将落时为日曛、日入、日夕、日暮;

日落之后为黄昏、昏

黄昏以后是人定

夜晚叫宵或夕

半夜叫子夜,意即夜半子时

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段,即:甲夜、乙夜、丙夜、丁夜、戊夜,后来又称五更、五鼓,每更约两小时。夜间报更要击鼓,称为更鼓。二更半为半夜,五更将近天明。

从周代起,已使用漏壶计时器。“铜壶滴漏”

4、古人对日期先生的概念相当明确。今日称昨,明日称翌日,明早称诘朝,三天前的日子称前日,过去的日子称昔、昔者、曩者,三天后的日子称后日,一旬以外的日子称为来日。

5、古人对一年中一些特殊的日子作出特殊规定,称为节日,各有不同的风俗习惯活动。

元旦——正月初一,又叫元日,农历新年的庆祝活动多集中在这一天,一向极为隆得,叫做过年,现在叫春节。从五代起有贴春联的习俗。还有贴门画(神荼、郁垒或秦叔宝、尉迟恭像)、贴年车,放鞭炮、舞龙、舞狮等风俗。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三日为猪日,四日为羊日,五日为牛日,六日为马日,七是为人日。

上元——正月十五日,又叫元宵节、灯节,民间多张灯为戏,举行灯会、花会、灯谜会。据说最初始于汉代,而盛于隋唐以后。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土神)祈年之日。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花朝——二月十二日,据说是百花生日。

寒食——在清明前二日,民间禁火三日,据说起源于晋文公纪念介之推。

清明——即24节气中之清明日,古人往往要祭祖、扫墓,至今某些地区仍然如此。

上巳——三月三日,人们多至郊外春游,水边宴饮,以袚除不祥,叫做踏青。

浴佛节——四月八日,据说是释迦牟尼的生日,各寺庙皆有盛大佛事活动。

端午——五月五日,又叫端阳节,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船,据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或伍子胥。还有门前挂菖蒲、白艾,洒饮雄黄酒,襟前挂衣香粉荷包等习俗,据说可以避瘟疫。

伏日——一般约指初伏第一天,农家要歇伏避暑,举行酒宴。

七夕——七月七日,据说是夜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人们陈酒脯瓜果于庭中,妇女结彩缕向月穿七孔针,穿过者为得巧,据说始于汉时。

中元——七月十五日,迷信的人认为是鬼节,佛家于是日举行孟兰盆会,源于目连求母传说。“孟兰盆”是天竺语,是解民倒悬之意。

中秋——八月十五日,月明而圆,潮水最大,是赏月和观潮的盛大节日。有祭月、吃月饼、吃团圆饭,供兔儿爷等民间习俗。

重阳——九月九日,以称重九,人们带茱萸囊,登高山,饮菊花酒,以避邪气。始于战国,而盛于南北朝和唐宋。

冬至——即24节气中的冬至之日,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所以也当作重要节日之一。

腊日——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要祭祀百神。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为腊日,简称腊八,民间至今尚有喝腊八粥的习惯;又是“佛成道日”,据说释迦牟尼是日得道成佛。

除夕——年的最后一天叫做岁除,要吃丰盛的“年夜饭”。其夜叫除夕,俗称大年夜,儿童有守岁不睡以迎接新年的习俗。

三、姓名字号

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礼貌。

春秋时代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名是人们之间互相区别的符号,在古代社会,婴儿出生几个月后一般由父亲命名。

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的。《礼记·冠义》上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字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因此又叫“表字”,所以名和字是有关联的。如诸葛亮字孔明,白居易字乐天,文天祥字宋瑞。有些名与字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如唐代诗人王绩字无功。

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又号“醉翁”等。

谥号,帝王将相死后有谥号,谥号是根据其生前品德行为来定的,有专门的《谥法》为依据。如“经天纬地曰文”“克定祸乱曰武”“照临界四方曰明”“杀戮无辜曰厉”“早孤短折曰哀”“年中早夭曰悼”。帝王赐给大臣的谥号褒扬居多。如北宋范仲淹、司马光的谥号都是“文正”,欧阳修、苏轼的谥号都是“文忠”。

外号也叫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水浒传》把这种外号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四、礼仪制度

礼仪制度化,使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很强的伦理道德色彩。《周礼》把礼仪分为五类,即有关祭祀的“吉礼”,包括祭祀自然神和祖先;有关丧葬的“凶礼”,包括凭吊各种天灾人祸;有关军事活动的“军礼”,包括所有的军事行动规范;有关外交活动的“宾礼”,包括、聘、会、盟等国事活动;有关个人成长和交往以及王位承袭的“嘉礼”,包括冠礼、婚礼、宴饮之礼、养老礼等。

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的坐东朝西。《鸿门宴》里有详细记述。

古人见面时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拜礼主要以叩头跪拜为主;揖礼则以拱手示意为主。

如果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称为“趋”,以表示敬意。如《滕王阁序》里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对古代避讳问题:

古代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反映了我们民族崇尚礼仪精神。但是避讳不能走向极端,走向极端就适得其反。

在现代社会,对父母名的避讳也还是我们遵循的一条道德习惯,但也不能走极端,比如一些正式的场合,该称名的时候就要称名。

本文来自语文月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