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主要收录了孔夫子对于“礼”的论述,包括从正面/反面,古人/今世等方面展开,表达了孔夫子对周礼的向往,和对当世周礼不兴的批判。
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而孔夫子讲“克己复礼为仁”,所以夫子终其一生都在传道授业解惑、教导世人守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僭越天子,大夫僭越诸侯,乃至家臣僭越大夫的事情层出不穷,其中鲁国的三桓干政的事情也让孔夫子所不耻。
鲁国王室经历了一场继承者事变后,也是元气大伤。这次的王位更迭与以往不同,权臣士族的力量逐渐崛起,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国事中,王室甚至有些时候无法压制权臣。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三桓执政形成与王室分庭抗礼的局面;其中以季氏的执政让鲁国王室的反击也最为激烈,季氏也是控制鲁国朝政事务最久的士族。
因此孔子对三桓的僭越进行了言辞犀利的批判。“是可忍也,孰不可忍”,就是来自其中。孔子主要批判三桓在“礼”上的僭越。可能今人难以理解其重要性。但是在周代,“礼”就相当于今天的法律道德。因此在礼制上的僭越,是孔夫子难以容忍的行为。当世风日下之时,人们自然理解不了礼的重要性。
貌似批判三桓是维护鲁君,可是孔夫子对“禘自既灌而往者”的鲁君也表达了不满。对于提问的鲁定公,夫子虽然说的客气,“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孔夫子的应答从来都是因人而异,传道受业从来都是因材施教,因此可见鲁定公对臣子在“礼”上是有缺漏的。
同时,孔夫子还对弟子和求教人的不守“礼”进行了严厉地教导。“礼”是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行为规范,因此孔夫子对询问禘之说轻浮之人,想要去掉饩羊的子贡和怂恿鲁哀公灭三桓的宰我进行了教导。
我们可见夫子原则的明确和行事的一致性,其心在道,不避亲疏。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夫子非常注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对“郁郁乎文哉”于的周礼孜孜不倦地追求。因此在外漂泊十四年之后,回到鲁国开始整理典籍。
对中国有大功德的管仲,夫子也批评了他的僭越,评价其“不知礼”。人性都是很复杂的,不能用好人/坏人粗暴地区分,“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取其优点,从之;择其缺点,鉴之。
孔夫子盛赞“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关雎和尽善尽美的《韶》,也客观评价了尽美未尽善的《武》。
对于古人古事,孔夫子都不盲从,而是从“礼”的角度进行客观评判。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夫子强调“仁”是礼乐的前提,如果做不到“仁”,那么再守礼乐也是表面功夫,并没有实质的意义。
比如夷狄有君主,但是不仁,反而不如诸夏没有君主的时候;而诸夏有君主但不行“仁”、不守礼乐,那么有君主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在祭神、祭奠的时候,如果心存不诚、势利、不真等不仁的行为,那么空有礼仪又有什么意义呢?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孔夫子宣传守礼,更多的还是在正面引导。他盛赞请教“礼之本”的林放和从绘画中悟出“仁”在先而礼文在后的子夏。林放求礼的本质,而子夏以礼为后,都有反本尚质,挽回世道的意思。
孔夫子也赞扬了“争与不争”都彬彬有礼、且重技巧而不重蛮力的君子之射。
而向鲁大师传授乐理更是精彩绝伦,“翕如也”、“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可谓是讲为人处事的道理都纳入乐理,融会贯通了。读了夫子在此处的教导,也突然让我对职场、公司文化、团队建设等有了一丝明悟。夫子的大道,真是“高山仰止,景行行之”。
封人对孔夫子的评论,“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可谓是一语道破天机,孔夫子的道必定会在天下流传,成为天下的标杆。
越读《论语》,越对孔夫子憧憬,越对夫子的大道心驰神往。最近通过对三十余年人生阅历和目前家庭、公司状况的总结反思,我愈发坚定了“礼”的重要性。而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实则与“礼”相悖,过于浅显了。西方哲学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在“自我”兜兜转转,难以破除“我执”,更遑论“法执”!
相信“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也只是暂时的困难,吾辈定能像无数圣人先贤、仁人志士、华夏子孙一样,将中华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修身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