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墨札记之三墨学是劳动者的学说

一、“以卵投石”:墨子自信放豪言

  《贵义》记载墨子说:“吾言足用矣,舍吾言而革思者,是犹舍获而拾粟也,以其言非吾言者,是犹以卵投石也,尽天下之卵,其石犹是,不可毁也!”即我的言论就足够用了,如果抛弃我的言论,遵照别的学说,相当于农民抛弃收获,捡拾遗落在地上的几粒粮食。

  “舍获而拾粟”,意同“丢西瓜捡芝麻”。你用别的学说,非难我的学说,是“以卵投石”:拿鸡蛋打石头,把天下的鸡蛋都打烂,我这块石头依然坚硬。因为我的学说是真理,不会被攻破。这是墨子的豪言壮语,表明墨子对墨学的自信。

  二、“天下无人墨言在”:后学崇拜墨子言

  《大取》记载,墨家弟子说:“天下无人,子墨子之言也犹在!”即假如有一天,万一世界上没有人了,我们老师墨子的言论学说,还依然响彻在宇宙无尽的苍穹。这是墨子后学的豪言壮语,表现墨子后学对墨学真理性的自信。

  三、墨学价值

  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重要一家,墨学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仅次于儒学。墨学、儒学与诸子学,激烈辩论,互相渗透。《墨经》对自然科学与逻辑方法的概括总结,是囊括百科,熔铸百家的结果。

  从专讲逻辑、哲学和科学的意义上说,《墨经》比同时代其他任何经典,都更有价值。一般说,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儒道)的缺点,是不强调逻辑与科学,而《墨经》,专讲逻辑与科学。《墨经》是微型百科全书,字数少,简练,涵盖中国古代各门科学,是墨学精华,全人类优秀遗产,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墨经》价值独特,是诸子百家争鸣辩论与科学认知的总结,是墨学发展到高峰的惊世硕果。《墨经》概括中国传统科学知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在同一时期的世界,一枝独秀。《墨经》的科学范畴与原理,与世界科学相通,有宝贵的理论、历史与现实价值。

  《墨经》最显著的特质,是浓缩中国传统科学知识,凝聚微型百科全书。《墨经》有当时世界顶级的光学知识,启迪最新科技发明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创意。《经说下》第条记载精密的科学实验,发现地面对悬挂物体的引力。《墨经》有当时世界顶级的逻辑系统,与古希腊逻辑,印度因明,三足鼎立。《墨经》学理精湛,价值连城。

  清中叶以来,《墨子》文本校勘、训诂、考据风盛,义理价值,渐被认知。《墨经》创新发挥论证墨子兼爱说,尚功利,重人为,把墨家逻辑与科学的创造,推进到极致,攀登至高峰。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指出:“前期墨家注重伦理和社会生活,后期墨家注重逻辑与科学。”

  狭义《墨经》讲科学,为人类贡献宝贵的知识遗产,是现实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水源头。狭义《墨经》,是世界顶级的逻辑与科学论著,巧传求故究原由,概括天人总规律,是墨学发展到新质的高级阶段。《墨经》作为古代微型百科全书,涵盖各门学科,是墨学的精华,全人类的优秀遗产,有重要的现代与世界价值。

  年1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AudreyAzoulay)世界逻辑日(WorldLogicDay)致辞说:“不论是从亚里士多德或欧几里得、莱布尼茨或斯宾诺莎的著述中,还是从中国墨家学派到印度正理学派创始人们的典籍中,我们都能看到,逻辑研究千百年来一直吸引着数不胜数的哲学家和数学家。”“中国墨家学派”的典籍,指《墨经》。《墨经》逻辑,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杰出成果,是全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为世界公认。

  区分广狭二义《墨经》,对文化史研究,意义非凡。狭义《墨经》,从自然本身解释自然,不掺杂任何鬼神迷信因素,是彻底的无神论,当时世界顶级的科学人文学知识,是墨学发展史上辉煌的进步,中国文化轴心时代的历史绝响。

  胡适(-)说:“这四篇著作(指狭义《墨经》)是现在仅存的古代中国科学成就的证据。”“毫无疑问,这些作品是一个科学时代的产物。”是“真正有价值的唯一著作”,“完全没有超自然的、甚至迷信的色彩”。

  狭义《墨经》四篇,只字不提墨子喜欢说的鬼神,凝练浓缩科学知识,是前三世纪领先世界的科学人文极品。在中国逻辑史、哲学史、思想史、科学史和文化史上有重大理论、历史与现实意义,值得大书特书。在新时代条件下,创转创发,创新转型,与现实文化相融通,推陈出新,永续发展。

  晋鲁胜最早注释狭义《墨经》四篇,突显《墨经》辩学(逻辑)内容,称《墨经》为《墨辩》《辩经》。鲁胜《墨辩注序》说:“作《辩经》以立名本。”“《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鲁胜《墨辩注》学术价值极高,“遭乱遗失”,《晋书·隐逸传》引鲁胜《墨辩注序》,为《墨经》的现代研究,指明方向,启示研究方法,是预示近现代《墨经》新研究的杰出先驱。

  胡适留学美国,师事杜威,钻研《墨经》,用英文撰博士论文《先秦名学史》,开创现代墨学研究新范式,功盖千秋。胡适说:“《墨子》的《经》上下、《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从鲁胜以后,几乎无人研究。”“到了今日,这几篇二千年没人过问的书,竟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部奇书了!”“《墨辩》六篇,乃是中国古代第一奇书。”

  《墨经》专讲科学人文知识,在当时世界独一无二。《经上》是逻辑与科学范畴的定义、划分和简单命题。《经下》是逻辑与科学的定理与论证。浓缩论证格式,便于诵读记忆。《经说》是对《经》的说明。狭义《墨经》多字,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历史和现实意义,其价值功能与作用,超越同时代任何一部典籍,是亟待发挥弘扬的文化瑰宝。狭义《墨经》条,有71条专讲逻辑,占近40%的比例。

  《墨经》全文,都用逻辑作为架构方式。狭义《墨经》,全部都是自觉运用“辩学”“名辞说”(概念命题论证)的形式表达,无一例外。《小取》是中国古代逻辑专论,《大取》论重要的逻辑、辩证法与伦理学原理。《墨经》包含古今中外常用的普遍真理,概念范畴,命题论证,有“施诸四海而皆准,行诸百世而不悖”的科学理念。《墨经》是墨学总结阶段的精华荟萃,是当时中华民族认知与改造世界的理论总结,浓缩中国古代各门科学知识。《墨经》表述的特点是浓缩,一字千金,意味无穷。古汉语表述简练,《墨经》尤甚。古用“简牍”(竹简木片)作为书写材料。诸子大家,学派领袖,动辄“其书五车”,携带不便。墨家集团成员,游士说客,巡游各地,《墨经》浓缩简练,便于储存深刻复杂的知识精义,预留诠释发挥的思维余地。

  《墨经》是有开端,无终点,有预想,待完善的中国文化科学化、逻辑化的理想蓝图。恩格斯说:“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墨经》义理,包含许多现代逻辑与科学的胚胎萌芽,值得说明与发挥。

  四、分科研究

  《墨经》科学知识的分科研究,有其合法性、必要性、可能性与必然性。狭义《墨经》,是墨学的最高成就,概括中国传统科技知识,推出微型的百科全书,由战国末前三世纪墨者创造性综合。

  《墨经》绝学分科研究的合法性,根源于现代科学研究运用分析方法的必要性。恩格斯说:“对未知对象的分析(一个果核的剖开已经是分析的开端)”。科学研究的分析方法,须臾不可离。现代科学研究,没有科学的分析,就没有科学的综合。

  《墨经》科学的分科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标志性内容,适应研究现代化、世界化的需求,是现代研究者的神圣使命与社会责任。《墨经》科学分科十八门。自然学科五门:光学、力学、简单机械学、数学与物理学。人文社会学科十三门:逻辑(逻辑学)、本体哲学(世界观,宇宙观,本体论,存在论,形上学)、认知哲学(认知理论,认识论)、方法哲学(方法论)、科技哲学(自然辩证法)、历史哲学(历史观)、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语言文学、艺术美学与军事学。

  五、科学产生

  《经上》说:“巧传则求其故。”即探求世代相传手工业技巧的原因和规律,是《墨经》各门科学知识形成的机制原理。《小取》说:“其然也,有所以然也。”然,是现状。所以然之故,是导致现状的原因。《经说上》说:“法取同,观巧传。”即观察世代相传各种手工业技巧的法则规律。

  古希腊自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注重探究自然的原因,写过许多关于天体、大地、声音、植物、动物等原因的著作。他说:“宁愿找到一个因果的说明,而不愿获得波斯的王位。”即求故胜当波斯王。

  亚里士多德说:“技术家较之经验家更聪明;前者知其原因,后者则不知。凭经验的,知事物之所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技术家则兼知其所以然之故。”“大匠师应更受尊敬,他们比之一般工匠知道得更深切,也更聪明”,“我们说他们较聪明,并不是因为他们敏于动作而是因为他们具有理论,懂得原因。”“而理论部门的知识比之生产部门更应是较高的智慧。”阐明探求自然原因规律的科学理论意义。

  《墨经》为什么重视科学知识?《墨经》作者是工匠理论家。墨家成员,是中国社会最底层的直接生产劳动者,用墨子的话说,是“农与工肆之人”,农民与手工作坊的各种工匠。《鲁问》《公输》与军事各篇记载,墨子会做大车与各种守城器械,熟悉当时各种手工业技巧。

  墨子经常提到当时的各种手工业工匠技巧。《节用中》说“凡天下群百工”,即所有天下的各类工匠技艺,有造车匠,制皮匠,制陶匠,冶金匠,木匠等。《墨经》各学科的抽象理论性条文,都从墨者亲身体验的各类手工业技艺总结升华,连带提到的手工业技艺,有制革、制陶、冶金、缝纫、刺绣、制鞋、制铠甲与土石建筑等各类工种,应有尽有。

  诸子百家争鸣辩论分化与特化的结果,各种因素的动力与张力,促使《墨经》作者专门总结中国传统科学知识,是当时墨家成员亲身从事各类手工业技艺的理论升华。概括总结各类手工操作技艺,导致《墨经》各门科学知识的诞生。

  工匠技艺的数学抽象,导致墨家数学的诞生。各种球面镜(凸镜,凹镜)生产、质量检验与科学实验,导致墨家世界顶级系统光学知识的诞生。论述光线直线传播原理,分析“无宇”“无厚”无限小的光微粒(光量子,端)概念,启示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创新发明。

  亲身劳动、亲手举重与抽象的理论思维,导致墨家力学定义的诞生。成员亲自参与土石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与学理论证,导致引力实验的设计,发现和定义地面引力。实践、实验、观察与抽象的理论思维,是墨家科学产生的路径原由。

  六、好学而博

  《庄子·天下》说墨子“好学而博”,靠学习获取广博知识。墨子建立学派,创立学说,称为显学,原因是勤奋好学。墨子提倡“学而能”,“学而知”,依靠学习,增长知识。《尚贤》中记载,墨子同“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划清界限,认为他们不是“学而能”,靠出身门第,“既富且贵”,靠长相美艳,受宠重用,必然导致国家混乱。

  墨子好学深思,苦读博览,到各诸侯国游说,抓紧时间攻读。《贵义》记载,有一次,墨子从鲁国出发,到卫国游说,车中“载书甚多”,门生弦唐子看见,奇怪地问道,老师,您车上装载这么多书,干什么?墨子说,往昔者周公旦早上读书百篇,晚上接见七十位士人,所以周公旦辅佐天子,功业影响至今。我墨翟上无国君的事情,下无耕农之困难,我怎敢不努力读书?墨子把读书看作本分,视为职业必需。

  墨子最初学习传统儒学。鲁国是传统儒学的中心。鲁国开国君主,是周公旦儿子伯禽,尊重周礼。《左传·昭公二年》说:周礼全都在鲁国。《吕氏春秋·当染》记载,周王派礼官史角,去鲁国传授周朝礼仪制度,鲁君把史角留在鲁国,史角后代,在鲁国继续传播周礼,墨子跟史角后代学习。

  《淮南子·主术训》说:“孔墨皆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即孔子墨子都修习古圣先王的学术,精通六艺的理论。初级六艺,指礼、乐、射(射箭,军事科目)、驭(驾车,军事科目)、书(书法文字)、数(数学计算)。高级六艺,指礼、乐、诗(《诗经》)、书(《书经》)、易(《易经》)、《春秋》(历史书)。

  墨子平日言谈讲学,常引用《诗经》《书经》与周燕宋齐等国《春秋》。墨子自称:“遍读百国《春秋》。”墨子娴熟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墨学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

  墨子学儒,发现儒家缺点,进而反儒非儒。《淮南子·要略》说,墨子学习儒者的业务,接受孔子的学术,认为儒学礼仪烦琐,不易实行,厚葬费财而贫民,长久服丧,伤害生命,妨害生产,所以背叛周朝的道理,而崇尚夏朝的政治。

  孔子推崇周公。《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即我衰老得多么厉害!我好长时间没再梦见周公!墨子标新立异,效法传说中的夏禹。《公孟》记载,有一次,墨子与儒家信徒公孟子辩论。

  公孟子称颂古代,墨子对公孟子说:“子法周,而未法夏也,子之古,非古也!”儒家效法榜样,是周公,墨子效法榜样,是夏禹,比周公古老。争强斗胜,比学术渊源古老,是古代百家争鸣的趣事。

  墨子受业儒学,不满儒学,在学儒师孔中,锐意创新,提出独特学术观点,构建墨家系统学说。《鲁问》记载,有一次,墨子外出游说,学生魏越问,您见到四方君主,对他们说什么?墨子胸有成竹,脱口而出,凡入国,必选取最重要的事务入手。

  国家混乱,就宣传尚贤尚同。国家贫穷,就宣传节用节葬。国家喜欢音乐,沉湎喝酒,就宣传非乐非命。国家掠夺侵害弱小,就宣传兼爱非攻。国家过分无礼,就宣传天志明鬼。所以,一定要选取最重要的事务入手。墨子一口气,说出尚贤等十个论题,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墨子十论”。

  尚贤,是主张治国理政,任用贤能。尚同,是把贤人政治,推广全国,和平一统。节用,是节约开支。节葬,是丧事节俭。非乐,是反对统治者办大型乐舞,搜刮人民。非命,是主张强力从事,不信儒家天命论,命定论。兼爱,是倡导全人类相爱互助。非攻,是反对大国攻伐掠夺小国。天志明鬼,是谬说天有意志,证明有鬼,假借天意鬼神,推行学说,把天鬼作为推行兼爱的虚幻工具。

  墨子十论,在《墨子》中,都有相应论文,是后学记录老师的讲演词。墨子观点,与儒家孔子学说,根本对立,反映墨子独树一帜的创新精神。从墨子对学生的答话看出,墨子虽认为自己的观点自成体系,但在具体运用上还要结合各国具体情况,分别强调学说中的不同重点,以解决当务之急。

  墨子没有全盘否定孔子,认为孔子学说,有“当而不可易者”,即有正确而不能改变的部分。《公孟》记载,有一次,墨子与儒家信徒程子辩论,墨子在辩论中引用孔子的话,作为自己论证的根据,程子质问:“非儒,何故称于孔子也?”

  即你反对儒家,为什么又称引孔子的话?墨子答,孔子的话,有是真理而不能驳倒的部分,鸟遇热,飞向高空,鱼遇旱,潜入水底,这种规律,就是夏禹商汤,也不能改变。墨子突破派别偏见,服从真理,在创新中,不否定传统的正确成分。

  《耕柱》记载,墨子批评儒家“述而不作”的错误论题。墨子说:“我认为,古代善者要继承,今日善者,要创新。增进知识,探求真理,无论古今新旧,应该兼容并蓄,多多益善。

  《鲁问》说:“翟以为,不若诵先王之道,而求其说,通圣人之言,而察其辞。”即记诵古圣先王的道理,而求其解说,通晓圣人的言论,而审察其辞句。这是墨子述说他所从事的业务。但这恰恰也是孔子的专长,是一般儒者的业务,说明孔墨学说,有相同的依据,只是推崇的方面,呈现的结果不同。

儒墨同根同源,枝脉流向不同。儒墨都从同一起点出发,分道扬镳,走不同的路。儒墨在统一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呈现思想学说的多样性,各自代表不同等级与社会集团的利益。儒墨同归殊途,相反相成。

  《鲁问》记载,墨子自称“不耕织”“功贤于耕织”,即不亲自耕田、织布,但比亲自耕田、织布,功劳更多,贡献更大。墨子的身份,是劳动知识分子,专职学派领袖,业务特点是宣传鼓动,擂鼓助战,不是亲自耕田、织布。

  墨子从当时时代和社会需要出发,代表“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愿望和理想,提出尚贤尚同,兼爱非攻等十大论题。墨子原创独到的学说,由战国后期墨家传人继承发展,推出被称为天下奇书的《墨经》。

  《墨经》抛弃墨子天志、明鬼两个论题,专门研究逻辑学、哲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问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后世留下珍贵的知识遗产,是中华文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有重要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价值。经科学诠释和改造转型,《墨经》学说可成为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七、沉睡《道藏》,墨书流传

  《道藏》收《墨子》,使《墨子》流传至今,可见最早最全、最完整可靠与权威的文本,从中窥见墨学全貌与精湛义理。《墨子》流传,至今最早见于明正统十年(),张宇初等奉命校刊《道藏》。

  明《道藏》据宋刊本,收《墨子》五十三篇,比《汉书·艺文志》著录七十一篇,遗失十八篇。《道藏》收《墨子》卷十至十一,篇次第四十至四十五,顺序为《经》《经说》上下,《大取》《小取》六篇,称广义《墨经》。其中《经》《经说》上下四篇,称狭义《墨经》。

  唐房玄龄等著《晋书·隐逸传》引晋鲁胜《墨辩注序》说:“《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与其书众篇连第,故独存。”魏晋名辩思潮复苏,鲁胜彰显《墨经》的名辩(逻辑)思想,称《墨经》为《墨辩》。墨子后学,俱诵《墨经》,概括科学知识,定义科学范畴,论证科学原理,有惊世杰出的科学精神。

  《墨经》是千古奇书。《墨经》内容除涉及政治、伦理外,特别丰富突出的是逻辑、哲学和科学知识。《经上》讲逻辑、哲学和科学的定义、划分或简单命题,《经说上》解释。《经下》讲逻辑、哲学和科学的命题,揭示论证命题的理由,浓缩为几个字,便于诵读和记忆,《经说下》解释。

  《墨经》称呼,见《庄子·天下》:“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之属,俱诵《墨经》。”晋鲁胜注释狭义《墨经》4篇,称为《墨辩》《辩经》。鲁胜《墨辩注序》说:“《墨辩》有上下《经》,《经》各有《说》,凡四篇。”广狭义《墨经》在内容上的区别是,狭义《墨经》,从自然界本身,去解释自然界,完全不讲鬼神的神秘因素,是彻底的无神论。

  孙诒让《墨子间诂》综合广狭二义《墨经》的两种见解说:“按《墨经》即《墨辩》,今书《经》《说》四篇,及《大取》《小取》二篇,盖即相里子、邓陵子之论所传诵而论说者也。”隐约说出广狭二义《墨经》,是后期墨家作品。从《墨经》内容看,确是墨子后学作品。《墨经》总结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成果,不是战国初期墨子创作。

  今本《墨子》53篇,是先秦墨家的著作总集,经历漫长的流传过程。先秦墨家著述,写在竹简木片,用绳编连,独立成篇。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先秦诸子著作,传到汉武帝(前-前87)时,“书缺简脱”,篇章缺漏,简片脱落,“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建立国家藏书制,设置抄写书籍机构,收集诸子百家,充实国家图书馆收藏。

  到汉成帝(前32-前87)时,“以书颇散亡”,书籍丢失情况更严重,“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诗赋”,命令史学家刘向校勘编辑诸子百家。“会向卒,哀帝(前6-前1)复使向子侍中奉车都尉歆卒父业。”刘向死,汉哀帝派刘向儿子刘歆,继续完成父亲刘向的未竟事业。经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墨子》,用汉代隶书字体,抄写帛书。

  《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71篇,是汉代国家图书馆所藏“竹帛之书”。宋代以后,有活字印刷本刊行。明代正统十年(公元)刊行《道藏》,内收《墨子》,剩53篇,比东汉著录的71篇本,少18篇,其中有标题8篇,无标题10篇。《道藏》中《墨子》53篇本,仍是比较完整可靠的版本,从中可见墨学全貌。

  《墨子》记载墨子言论,常冠以“子墨子言曰”,翻译成现代语,即:“我们的墨老师说。”第一个“子”是强调“我们这个学派的”,第二个“子”指先生、老师。“子墨子曰”:我们的老师墨子说。这分明是墨子学生的口气。《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晓岚)说:“(《墨子》)书中多称子墨子,则门人之言,非所自著也。”即《墨子》是墨家门徒记录发挥墨子思想,并非墨子亲自书写,颇有见地。

  清代学者校注《墨子》,以明刊《道藏》为底本。现存较好的校注本,是清代孙诒让的《墨子间诂》。本文所引《墨子》原文,主要依据此本,参校他书。《墨子》53篇本,按内容的性质,可细分为《墨经》和其他两大部分。

  《墨经》部分,指孙诒让《墨子间诂》本的《经上》第四十,《经下》第四十一,《经说上》第四十二,《经说下》第四十三,《大取》第四十四,《小取》第四十五,共六篇,这是广义《墨经》。清汪中《述学·墨子序》说:“《经上》至《小取》六篇,当时谓之《墨经》。”除《大取》《小取》,剩《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四篇,是狭义《墨经》。

  墨子死后,分散各地的墨家学派,分裂为许多小派别,保持共同的“墨者”称号,宗奉墨子学说(如兼爱),辩论各种抽象深奥的学术问题。《韩非子·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别,学说取舍,相反不同,都说自己是真墨,他人是假墨。

  《庄子·天下》说,相里勤的弟子,五侯的门徒,南方墨者,苦获、已齿、邓陵子一类人,共同诵读《墨经》,而解释不同,互相指责,都说自己是真墨家,别人是假墨家,辩论坚白同异等哲学问题,以领袖为圣人,都愿追随领袖,希望墨家代代相传。

  庄子所说各派墨者,都用的复数词,不是指一人,是指各自都有一批人,一群人。当时著名学者,常聚徒讲学,追随者甚众,动辄随从数百人,跟车数十辆。各派墨者,争鸣辩论,在学派发展中是正常现象。梁启超说:“学问以辨而明,思潮以摩而起。”马克思说:“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最好是把真理比做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

  沈有鼎(-)主张发挥科学性的想象力,猜测《经》和《经说》4篇,可能是学术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北方之墨者的著作,即“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所著”,其论据的简括术语用“说在”。《大取》在很多地方,与四篇明显唱对台戏,学说比较原始,涵义丰富,重形式的趋势较弱,可能是南方之墨者的著作,其论据的简括术语用“其类在”,两种公式不同。韩非子说,在以上两派之外,还有相夫氏之墨,这一派也许是西方之墨者,不愿意参加以上两派的争论,满足于《小取》完整而简明但较晚出的辩学体系。

  《鲁问》记载,墨子有著名的十个论题,是墨子在游说各诸侯国国君和卿大夫时,着重阐发的治国方案和政治伦理思想。这与《墨子》中《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十个篇名,恰相对应,是墨子对学说基本问题所作的系统讲演,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是墨者不同派别的不同传本,由后人编辑而成,是反映墨子学说的可靠材料。

  汉代史学家刘向、刘歆,整理《墨子》,统编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墨家各派文稿,构成《尚贤》到《非命》十论,是《墨子》的论题与思想,归类到经济、政治、伦理、军事、哲学几方面,偏重政治、伦理。

  《墨子》由历代墨者薪尽火传,一再加工整理,集体创作而成。时间跨度,从战国初至战国末,即前五至前三世纪的二百多年。它绝非成书于墨子一人之手,也非成书于一时,是墨家学者集众人之力,历经两个世纪积累编纂的结果。

  《墨子》流传到今天,要感谢东晋道教理论家葛洪(-年)。葛氏道教著作《神仙传》述古代神仙故事,把墨子也附会为道教神仙。他说“墨子年八十有二”,“乃入周狄山”学道,修炼为“地仙”。到汉武帝(前-前87年)时尚存,“视其颜色,常如五十许人”。活了好几百岁,竟然还像五十多岁的人。这是道教迷信的不经之谈。

  不过,由此后世兼收《墨子》入道教经典总集《道藏》。魏晋以降,历经战乱,群书散失,而53篇《墨子》却侥幸得存,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墨者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我们由此可一睹墨学的精深博大,异彩纷呈。

①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江西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②胡适《先秦名学史》,上海:学林出版社年版,第52、57、77页。]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商务印书馆年影印版,第、31页。]

同上,第页。

④恩格斯《〈反杜林论〉旧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⑤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年版,第页。

⑥《古希腊罗马哲学》,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汪子嵩等:《希腊哲学史》,人民出版社年版,第页。

⑦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年版,第2、3页。

作者孙中原

来源:滕州融媒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