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肖亚玲
依托三社社区“三宝传承地文阜五古坊黄圃,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时黄旗都,黄花之圃也。隶属香山县古海乡,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重镇。三社社区,宋祖始迁,明初(-年)成坊,时乡人聚居于北头坊、灵会坊、鼓楼坊、三社坊、岗东坊,称为五古。据《周礼》所载“二五家为社,各树其土所宜之木”,坊内有文澜社、利济社、民丰社,故得名“三社”。
黄圃,南宋年间属于香山县古海乡,至明洪武十四年,古海乡改称黄旗都,此为古时黄旗都图图片来源:《黄圃历史文化》
五古坊在黄圃镇位置图
三社社区所在的五古三坊是黄圃镇的发源地,背依鳌山(旧时黄圃山脉因形似鳌鱼故名)山脉主峰,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至今现存有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镇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建有古祠堂25座,现保存完好的祠堂尚有5座。这里凝聚了宋、明、清历代的建筑和文化遗存,其中包括市级文物的三十六级古径是宋代文化的代表,讲究诗礼传承的宗祠文化(王氏大宗祠、兰溪王公祠、刘氏清燕祠)是明代文化的象征,零散分布于各处的古祠堂、古民居、里社以及寺庙是清文化的代表,而象征着革命纪念意义的烈士陵园是当代红色文化的代表。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王氏大宗祠、三十六级古石径以及报恩禅寺便位于其发源地的三社社区。
三社古宗祠分布图(图片来源:自绘)
36级古石径,始建于宋代,沿此处连接黄圃古码头
报恩禅寺,香山八大寺庙之一,原为观音古庙,现寺内尚存有清嘉庆戊寅年即年重建时曾铸古钟一口。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黄圃的发展既有传统岭南文化的兄友弟恭、子孝孙贤的家族文化,又深受近代海派文化的洗礼,这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其中腊味、龙舟和飘色三项传统民俗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堪称“三宝传承地、文阜五古坊”。
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文明的发展更使其城市面貌、社会结构以及产业发展均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华地行在接到黄圃三社特色精品村规划任务时,以黄圃千年文化为“根”,以三社古村落群为载体,串联海蚀遗址等历史文化古迹,以文化复兴带动产业振兴,以人居环境改造提升为抓手促进生态振兴,以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来带动乡村振兴。
建一座村史馆
王氏大宗祠,中山市级不可移动文物,明代始建,门前牌匾系明代书法家湛若水所书。
王氏大宗祠一进
王氏大宗祠三进,其中二进已被毁
历代以来,宗祠除了祭祖,还被用作家族子弟读书求学的私塾。三社自开埠以来文人辈出,文风阜盛。现保存的祠堂在建国后仍然发挥文化的价值,大多用作中学、小学或幼儿园,现今三社人会告诉我们他们是在哪个祠堂上的幼儿园、哪个祠堂上小学。因此,在规划中我们注重延续文化传统,使祠堂这一历史旧建筑在新时代得到活化,因此将王氏大宗祠打造成村史馆。自宋代以来,黄圃人上山下海,远涉南洋,传统渔耕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渐行渐远,于是抢救、收集、存留和展示传统渔耕文化遗物,再现昔日农家生活场景便成为本次规划的重要课题。我们将传统民俗、锄、犁等农家生产用品以及民俗表演系列道具如飘色、龙舟等集中展示,并陈列村内历代文人村贤所作的书画作品,发挥传承、教育、涵养乡风的作用。
另一个镇级文物广宽刘公祠,是社区的刘氏族人筹资建设的。因为这座祠堂是黄圃镇的修身学堂,黄圃镇常组织社区党员干部在这里接受爱党爱国教育,所以我们在村里办青年社区学院,定期邀请中山市委党校或黄圃学校的老师为社区群众讲课培训,为社区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技术指导和相应扶持。
复兴一条老街
三社上街,是三社传统居民世代生活的地方,也是历史文物最密集的街区,这里既要体现历史街区的特色,更要注重历史的原真性和延续性,由于老街区已然陈旧,新修的民居风格与原来风貌不相协调,故在划定保护核心地带以外,将一些与历史原貌风格不相符的建、构筑物集中整治,有建筑安全隐患以及消防隐患的建筑拆除重建或拆除不建,将空闲地改造为居民日常休闲的小型绿地,为村民增加日常休憩的场所。
老街上原是青石板路,为方便摩托车、自行车等通行,已用水泥覆盖掉原来的青石板,本次规划中为保护历史老街区,将三社上街规划为人行街区,还原为青石板路,重现昔日小巷幽幽的场景。
老街要焕新颜,要有新鲜血液。三社上街在做好绿化、美化,为老街居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基础上,老街规划了新型业态,以苗圃园艺、乡村民宿、传统飘色道具售卖、创意餐饮为主题的复古文创街区。
传承一道工艺
黄圃腊味,是传统粤菜的一种代表,黄圃腊味,既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黄圃镇的特色产业,长年在腊味市场上占据60%的市场份额。在清末民国时,三社人王洪发明了腊味以后,黄圃腊味将这一家乡味道飘香到了粤港澳以及海内外,成就了舌尖上的乡愁。
近些年来,传统的手工腊味制作受到了机器加工生产的影响,销售模式以及市场需求均发生了变化,而促进行业转型升级,由传统销售转向品牌化、体验化就变得至关重要。
腊味文化馆里的腊味展示栩栩如生
在本次规划中,为凸显黄圃腊味这一金字招牌,规划在历史文化街区外围新建疏通性交通干道,在古村内部以观仙路为轴线,打造省级精品旅游线路,线路以市级保护文物36级宋代古石径为轴心,融合玩、游、赏及尝为一体,重点通过展示与体验来再现黄圃手工制作腊味的场景。
历史文化活化的目的是带动产业发展,因此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祠堂文化、腊味文化、飘色文化,结合传统民俗、重大节庆和重要纪念日,形成不同主题、不同季节的主题旅游线路。
弘扬一种精神
早在大革命时代,黄圃就是革命氛围厚重的地区之一。中国共产党中山县委员会就在九区(今黄圃)成立,以“关义会”、“关帝会”等名义组成的农民自卫队如雨后春笋一般把红色赤旗燃遍了南粤大地。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48位为新中国成立而英勇捐躯的革命先烈,黄圃、民众、三角等镇合力在花果山公园(原黄圃山峰)上树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年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
为弘扬红色文化,将花果山公园升级,规划分为革命爱国主义教育区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区,雕刻英雄人物雕塑,把英雄的名字刻进历史,让人们永远缅怀,方便附近的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使红色文化在新时期有了新的历史文化内涵。
编一道乡规民约
在为三社社区编乡规民约的时候,在充分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历史编成三字经式,使乡村民约不仅上墙上画,更要朗朗上口,刻进人们的心里。
五古坊年
三社街出圣贤
宋始迁鳌山建
大法师逐倭贼
海丝路商贸镇
飘色街腊味鲜
金鼓擂龙舟竞
革命火山河艳
新时代重文明
邻里亲泛爱众
办喜事宜从简
礼为贵读为先
示范村带头建
惜公财如私己
多种树扫庭院
古村落新风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