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月应该照古人宁乡十三中国学文化建设

国学并不是一个新名词,早在春秋时期的《周礼》中就多次出现国学这一概念。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及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华佗的五服散属国学,麻醉技术长期以来应用于临床手术;《九章算术》是国学,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发展的基础,在中国数学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国学与华夏古国文明同步发展,并一直影响着我国的上层领域和经济基础。

对于高级中学来说,招生和升学的压力长期并存,甚至愈演愈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基于这一因素,各校纷纷另辟蹊径寻求出路,在夹缝中求得生存,打出特色立校、质量强校的旗帜,稳固自己的地盘,以期在不同的天空有一次漂亮的展翅。于是,湖南省示范性高级中学——宁乡十三中抓住契机,适时提出国学兴校的办学宗旨,并为此作出了种种努力,不懈追求,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美丽校园。

夯实国学基础建设特色校园

国学,并不是复古。弘扬国学,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变无形为有形,变模仿为践行,提高师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发展空间。

近年来,该校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国学文化”这一校园主流特色文化,从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学校特色文化不断彰显。

站在省级示范学校的高度,该校总结了历史以来的办学成果,去粗取精,并重新发掘和定义了以“国学文化”为底色的校园文化内涵,强化了物质文化建设。红花还得绿叶配,要彰显国学,必须营造古典氛围,通过专家设计,宁乡十三中以异乎寻常的校容校貌展现出来:画栋雕梁、楼台亭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假山怪石、月光弄影、墨香翰宝、琴棋书画,无不散发出一种远古的清香。古香古色的国学讲堂、国学馆、国学轩、国学广场等物质文化建设渐成体系,学校视觉识别系统得到优化,文化标语、文化石相得益彰,国学文化华丽绽放。学生徜徉其间,感觉秦风吹拂,汉月朗照,仿佛回到了举酒邀月、摇头吟诵的唐宗宋祖时代,与王羲之狂草、与李白对饮、与白居易弹唱、与苏轼把酒问青天,与杜甫同吟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听声声鼓点,有沙场秋点兵的雄壮;看屡屡剑光,体会辛弃疾下马草军书、上马击胡虏的快意。读史,使人明智,从几千年中国文明的长河中,我们看到了屈原的忧伤,岳飞的怒发冲冠,看到了四大发明的贡献,看到了贞观之治的伟德。读近代史,不禁黯然涕下,这是一部屈辱史,大好江山断送在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手里,从而激发了无数仁人志士的爱国热情,于是有虎门销烟、有邓世昌亲驾致远舰怒创吉野号,有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特别是本年度,该校细化了国学文化的布置,在学校宣传栏、宣传标语、校刊校报方面注重文化细节设计,彰显国学特色。校园环境国学文化在教育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渗透实施,在学生的生活点滴中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奋发拼搏的意识不断上升。

发散国学思维提炼“三笃”文化

提倡国学,不是从故纸堆中去寻章摘句,也不是为八股文章翻案,而是要运用科学发展观去辩证思维,把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有机结合起来,还原历史,剖析时代背景,对历史上的人和事作出接近于正确的评价,从而得出理性认识,充分运用国学精粹,指导今天的教与学。

该校深挖国学文化内涵,提炼出了“三笃文化”作为国学文化校本化的核心内涵,引领校园人文环境氛围。“三笃”指的是教师笃思、学生笃学、学校笃行。

笃思,做智慧型教师。该校要求教师能独立思考,达人达己。教师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勤研究,多反思,积极发现、分析、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从严要求学生,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强化备课组和教研组建设,强化合作提高,形成智慧团队,教师中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这就是对“教不严、师之惰”的诠释。

笃学,做进取型学生。该校要求学生能敏而好学,见贤思齐。在学校团委和学生处的精心组织下,各班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活动,积极打造团结、和谐、奋进的班级文化,让每个在宁乡十三中的学生都有充满着一种青春勃发的活力。

笃行,做发展型学校。该校不断沉淀与国学相关的成功素材,实现厚积薄发,豪迈前行。学校务实笃行,积极探索学校发展思路,提出“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即以文化课教学为主体,以艺术教育和创新教育为特色,就像一只负重的大鹏,扶摇直上,以此来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强化家校合力的形成,家长积极参与学生的管理教育,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家校公关氛围,环环相扣,把《三字经》上的戒条“子不教,父之过”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学生成人礼活动现场。

强化传统文化建设行为文化

《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等千古流传的书籍,是古人终其一生得出的精辟论述,完全可以把它们当作教科书,劝诫世人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功成名就。

该校将国学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目标,以养成教育为主线,将优秀的传统道德内涵融入到学生的养成教育之中,形成了以“忠、孝、诚、信、礼、义、廉、耻、智、勇、勤、俭”十二字为内容的养成教育体系。

该校以学生自我成长为目的,通过社团抓实学生素养的自主养成。以广播站为承办方,开展了“国学经典朗诵”大赛;以青橄榄文学社为主体,开展了“弘扬国学经典”征文比赛;团委组织开展了“十八而志,青春万岁”的传统成人礼;书画社经常开展书法训练活动等。学校以国学文化为底色的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生个性化成长的有力载体,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该校还推行以“慎独”为内涵的自主管理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教育管理不同于任何形式的管理,简单的量化并不能真正搞好学校管理。学校在管理中注重制度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师生自主性,强化自主管理。以传统文化“慎独”为突破口,寻求学校管理的更高境界。在教师管理方面,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管理评价方式,注重过程,着重学生反馈;在学生管理方面,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等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载体作用,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能力。

高举国学大旗推进国学文化建设

当今,历史的潮流卷走了旧迹,眼花缭乱的表象为世人打开一扇扇窗口,过分追捧西方学说,言必称歌德,抱着西方经典睡觉,不少人迷失了方向,忘记了祖宗的存在,不知道中国有李时珍,更不知道《本草纲目》对世界医学的巨大影响。

相反,外邦异族对国学倒是很感兴趣,海外有红学研究会,日本人从唐朝开始就对中国的文化如醉如痴,他们研究中国的武术,研究中国的四大名著,更为惊异的是,他们把《三国演义》里面的计谋运用到商业大战中而取胜。

国学是国家的精华,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现在,像传统节日的祭祀,旧式结婚的拜堂,老人去世的奠礼,尚能见到古风犹存,拿腔起调,大多是四六句,极尽溢美之词,与六朝时的骈体文相似,将古代的音韵和文采融为一体,实为一种精神大餐。

凿壁借光、程门立雪、曹冲称象、叶公好龙等,这些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也是很经典的,寓意深刻,引人深思、教义深远,千百年来广为传诵。国学,对于学习,对于做人,其影响力不可轻估。我们应该重视国学,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宁乡十三中审时度世,高举国学大旗,把国学融于现在教学手段中,将国学作为校本教材,催生儒雅之气,塑造济世之才,捕捉发展空间,将国学演绎得淋漓尽致。

该校通过国学文化建设的推进,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师生精神荡气回肠,教学质量不断提升。该校独特的办学模式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美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子,学校发展步入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引用一句国学中的名言,勉励奋勇前行的宁乡十三中学。(文/图欧阳竞雄李勇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