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相信不少人都听过“一斗穷,二斗富”的俗语,但是大家到底了不了解个中的缘故呢?还记得小时候,总是和小伙伴们数自己手指上的斗和簸箕,但是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所谓的“斗”和“簸箕”是什么了。
其实啊,斗和簸箕都是指人的指纹。世界上所有的灵长类动物都有指纹,指纹有助于体内多余水分的蒸发,还能使动物们在操纵物体时拥有更大的抓握力。
指纹的形成主要与遗传有关,因为遗传基因不同,所以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俗话说,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其实指纹也是如此。
一个人在母亲的肚子里时,指纹就已经形成。胎儿在第10周的时候,指尖开始发育,但那时只是一个类似猫爪肉垫的球状鼓包。一直到第三至四个月,才会形成真正的指纹。但是在成长过程中,很可能会由于环境影响发生变化,直到青春期才定型。
而且,虽然人的指纹位于手指处的皮肤上,但并不是这里的上皮细胞决定指纹的样子,而是影响肢体发育期的间充质细胞,也是基EVI1基因。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人的指纹一般为两种,“斗”和“簸箕”。斗也叫螺,指的是涡纹的指纹,簸箕则是流纹。虽然很多人不喜欢簸箕,但历史上不少大人物的指纹都是簸箕,例如秦皇武帝,唐太宗和武则天,还有康熙大帝。
然而世界上还有一些人甚至连指纹也没有,例如孟加拉的阿普萨克家族,这个家族中的女性都拥有正常的指纹,但是却没有一个男性有指纹。
有专业人士经过研究发现,那是因为萨克家族的人患有一种特殊的皮肤病“皮纹病”,这个皮肤病会导致他们指尖的皮肤异常光滑,指纹是存在的,但几乎不可见。而且控制该病的MARCAD1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所以看上去就成了该家族男性没有指纹。
不过,孟加拉的身份证还带有视网膜扫描等技术,尽管是无指纹人也有正常的身份证明。
对于现代人来说,“指纹”并不陌生,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地方都需要用到指纹,例如办身份证时就需要录入指纹,我们的手机也有“指纹解锁”的功能。可是需要注意的是,我国早在古代就使用指纹识别,我国还是第一个使用指纹的国家。
在古代,能接受教育的人并不多,人们不会写字也不会认字,那么证明身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辨认指印。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借据、地契、状纸等,当事人都留下了他们的指印。
根据记载,这一方法最早出现在周朝。《周礼》中提到的“质剂”,就是按有手印的契约。在契约中按手印,就是起到证明的作用。
中国最早提出指纹识别的学者是唐朝的贾公彦,利用指纹进行断案的也是宋代的著名法医宋慈。刚刚我们提到有人天生没有指纹,因此有的人,犯罪以后会选择除去指纹以逃避追责。
02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美国,有一个叫约翰迪林格的年轻人,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他因缺少教养,长成了一个小混混。父亲曾打算将他送到军队里,让他收心养性,但始终没有改变他。
之后,他遇到艾德辛格顿,在对方的诱导下实施了抢劫,最终被捕,在监狱里待了九年。可是出狱后的迪林格也没有任何改变,仍然继续犯罪,抢劫了数家银行,不过也依旧被捕。
其实,迪林格为了逃避抓捕,曾在逃亡时强迫一位医生给自己整容,但这个方法并没有用。他又要求对方为自己做手术抹去指纹,然而这个方法同样不起效果。因为这样做只是单纯地抹去了表皮层的指纹,而真皮层的乳突纹线依然存在,还是可以和指纹样本做对比。
如此看来,指纹中隐藏的信息量非常大,所以科学家们利用指纹建立了更加复杂但也更加完善的系统,通过指纹进行识别和防伪。
而在另一方面,我国的科学家也有了重大突破。就在不久前,我国科学家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到了通过对近百万人类指纹和遗传位点分析以后,他们发现了肢体和指纹间存在关联性,也就是我们此前提到的人类的指纹是何时形成、如何形成。
通过这一个方法,人类就有可能通过观测指纹识别人体潜在的疾病。手指和手掌是肢体的具体表现,小指越长,斗形花纹越多,而食指远端指节越长,簸箕纹越多。因此欧洲人中簸箕指纹出现得比较多,同时也反向解释通了为什么欧洲人的食指远端指节会比较长。
有学者还认为,指纹和肢体表型之间的关联性是人体表型组学的一个分支,人体的大部分器官或许也和指纹一样,与其他器官可以产生较强的关联性。
截至目前为止,复旦大学已经采集了多人的多个表型特征,初步绘制了全球第一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找到了大约万个强关联,其中还包括了39%的跨领域强关联。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就能通过看身体上的某个器官来确定其他器官的健康状况。
*作者:花喷喷,90后不知名网红,用笔墨发现有趣,以理性聊感性,不抓马也不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