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一个以胡为国名的诸侯国,子爵,又称胡子国,国君为归姓。公元前年亡于楚。胡国早在商朝末年已立国,商末周初的周原卜辞中有“其于伐(胡)侯”的记载,《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年)记载:“夏,齐侯、陈侯、蔡侯、北燕伯、杞伯、胡子、沈子、白狄朝于晋,宋之盟故也”。据典籍《周礼·冬官考工记》中记载:“妢、胡之笴。”郑玄注:“妢、胡。胡子之国,在楚旁。”说明:妢国与胡国盛产“美笴”,也就是用来制作箭杆的一种细木。“胡无弓车,非胡无弓车也,人而皆能弓车也。”说明胡子国是一个冷兵器时代的一个重要的基地。在亳州市利辛县胡集镇也发现一些与胡子国有关的遗迹。
↑西淝河西岸的胡庙胡城↑胡城四周护城河遗迹在春秋末期,胡国被迫参加以楚国为首的诸侯联盟,结成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参加了吴楚之间的“豫章之战”,公元前年(周敬王十二年楚昭王熊珍八年鲁定公二年)“秋,楚人伐吴。”结果,楚昭王熊壬(熊轸熊珍)在“豫章之战”后的班师回程中,反而顺便吞并了同盟国的胡国。胡国的历史,屡见于卜辞和金文,周初甲骨及周穆王时的铜器铭文都多次提到“麸侯、侯”。年,在陕西蓝田出土了一件西周晚期的麸()叔鼎。
铭文中所说的麸()国就是文献中的归姓胡国,其地望在今安徽阜阳市,是自成周通往淮水流域的必经要地。胡子国,位于楚国的东北方向,处于楚国与吴国争夺战的缓冲地带,成为楚国的附庸。这时正当吴王阖闾统治的强盛时期,吴人经常从淮北进军,西上攻楚。
据《左传·昭公四年》(前年周景王姬贵七年楚灵王熊围三年)中记载:“夏,楚子、蔡侯、陈侯、郑伯、许男、滕子、顿子、胡子、沈子、小邾子、宋世子佐、淮夷会于申。”“楚人执徐子。”“秋七月,楚子、蔡、陈、许男、顿子、胡子、沈子、淮夷伐吴。”
在楚国与晋国、齐国、吴国的争霸战争中,归胡正位于军事要冲地带,迫使它不得不依附于强大的楚国。
胡子国曾经跟随楚国去攻打徐国和吴国。又据《左传·昭公十一年》(公元前年)记载,楚“迁许、胡、沈、道、易、申于荆焉。”当时,胡国受到吴国的威胁,而内迁于楚。为加强对依附国的控制,公元前年,楚灵王把胡、许、沈、道、房、易、申等诸小国迁到荆山(今河南灵宝县,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曾铸鼎于荆山)之举,也是迫不得已。但不久,楚国发生政变,灵王自杀,前年楚平王熊居即位。
平王为笼络人心,对各附属国采取了较为宽大的怀柔政策,胡国人民被转迁回到今安徽阜阳境内立国。此时,楚国的强邻吴国日渐强盛,举兵北上争雄。
公元前年(周敬王姬匄元年楚平王熊居十年鲁昭公二十三年),吴国攻打楚国,胡子又随楚国抵抗吴国的军队。但运气不佳,《左传·昭公二十三年》记载:“戊辰,吴败顿、胡、沈、蔡、陈、许之师于鸡父。胡子髡(?--前年髡,读作:昆)、沈子逞灭。”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三回:“时秋七月晦日,兵家忌晦,故胡子髡、沈子逞及陈夏啮,俱不做整备;及闻吴兵到,开营击之。”书曰:“胡子髡、沈子逞灭,获陈夏啮。”
公元前年,吴国发生政变,吴王僚被公子光所杀,其子掩余、烛庸投奔楚国,楚昭王把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的城父堡,春秋时许国国都之所在)和胡田(即胡国之土地)赐予他们。《左传·昭公三十年》记载:楚国“取于城父与胡田以与之。”
公元前年,《春秋·定公四年》记载:“公会刘子、晋侯、宋公、蔡侯、卫侯、陈侯、郑伯、许男、莒子、邾子、顿子、胡子、滕子、薛伯、小邾子、齐国夏于召陵,侵楚。”同年11月,吴国联合蔡、唐两国,大败楚国于柏举,攻破了楚都郢城,楚昭王辗转逃到云梦、郧国、随国。
公元前年,楚国在秦国的救援之下,收复了国土,并把国都迁至鄀郢(今湖北钟祥县西北)。楚作为大国,几年后很快恢复了元气。这时吴、越两国连年交战,无暇对付楚国,于是,楚国有机会向那些跟着吴国攻楚的小国算账,首先开刀宰割,以报召陵之怨。胡国首当其冲。
公元前年(周敬王姬匄25年楚昭王熊珍21年鲁定公15年吴王夫差元年),据《左传·定公十五年》曰:“吴之入楚也,胡子尽俘楚邑之近胡者。楚既定,胡子豹又不事楚,曰:‘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也就是说,胡子豹竟然乘吴国军队攻进楚国都城之机,占领楚国邻近胡国的一些地方,顺便捞一点便宜。
聪明反被聪明误,楚国楚昭王熊珍在率兵回师途中,胡子国再次被楚所灭,胡子国地域被正式并人了楚国版图。《春秋左传·定公十五年》中记载有“二月辛丑,楚子灭胡,以胡子豹归。”。有待于专家学者们前来探秘考证。
编者考察按资料《春秋末期吴楚“鸡父之战”考析》
刘光
:鸡父之战是春秋末期吴楚争霸的关键战役,吴国以少胜多,取得了鸡父之战的胜利。现有研究对这个问题虽偶有涉及,然其背景、经过仍或明或暗,不能详悉。经过对各个文献的分析,可以知道:鸡父之战的发生地点不应如旧说在河南省固始县,而当在今安徽凤台西北,即古书所谓的鸡陂之地。
:清华大学历史系;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清华简《系年》与古史新探”(10ZD)
:K
《水经注·淮水·夏肥水》“夏肥水又东为高陂,又东为大漴陂。水出分为二流,南为肥水,北为鸡陂。夏肥水东流,左合鸡水,水出鸡陂,东流为黄陂,又东南流,积为茅陂,又东为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