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五千年历史,对于俗语文化的传承一直保留,俗语之所以流传至今,除了朗朗上口的特点外,还因为能告诫后人深刻道理。俗语虽然通俗易懂,但确是古人用亲身经历总结的经验,因此是智慧的结晶。
众生必死,死必归土。
——《周礼》
我国百姓敬畏生死,因此入土为安也是古老传统,不得不说丧葬传统和礼仪不容忽视。古人认为“死者为大”,而人死后一般需要放入棺材中入土,以表示对死者的敬畏之情。
这句俗语“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财人疏”就流传至今,那么到底有什么道理?
雨打坟,出贵人
生老病死是人生常态,在古代医疗水平有限,因此面对死亡人们多数无奈,唯一能做的就是抱着敬畏之心为逝者料理后事。
从字面意思来看“雨打坟”就是下葬时遇到下雨,要知道下葬是一段繁琐过程中的最后一步,如果完成也预示着葬礼基本办妥,如果这时候下起雨来,古人会认为是逝者已经安心,因此也会保佑家人平安,一切顺遂。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是,将“雨”比作亲人送别的泪水,在古代才会有“雨打坟,出贵人”的说法。
如果下葬后下雨,这会让亲人认为逝者还存在,因此是一种表达心愿的美好夙愿,从科学角度来说纯粹是一种民俗迷信思想。
众所周知丧葬习俗有一套流程,一般逝者要挺尸三天,这样亲友们有时间赶回来奔丧,如果下葬了也代表葬礼结束。这时候下雨亲人会认为是逝者的不舍之情,并且对葬礼十分满意,会为生者带去好运,而子孙后代也会有贵人相助。
我认为对于古代俗语还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一概而论,但这种说法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雨打棺,财人疏
从字面意思来说“雨打棺”意思是下葬过程中棺材还没被埋葬在坟墓,而这时候如果下大雨会影响下葬进度,因此一般人会觉得这是逝者对亲人办事的不满。
古代下葬基本上靠人力,而棺材体积很大,差不多要四个人才能抬动。如果在路途中就下起雨来,那么很可能把棺材浇湿,这时候土路变成泥路,很可能使人摔跤,而棺材也容易落地,这是不吉利的事情。
因此“雨打棺”在古人看来可能是逝者心愿未了,因此会通过下雨的方式阻止。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逝者生前遭受不公平待遇,因此表达心中怨恨。
由此可见,逝者若是不顺则会影响子孙后代,一般来说生者会祈祷逝者保佑子孙,倘若逝者不满很可能会家庭败落,因此有了“财人疏”的说法。
我认为古人就是因为思想落后,所以才会将夙愿寄托,因此过于封建迷信。要知道雨雪本是自然现象,不会随着人的思想和意志而改变。
雨水将棺材淋湿和逝者没有关系,其实这句话主要是告诫后人要懂得孝顺,如果父母在的时候不懂得孝顺,反而死后才风光大葬,就是本末倒置。
正所谓“百善孝为先”,父母含辛茹苦将我们养大,要学会孝顺父母,这才是“孝道”。
因此“雨打坟,出贵人;雨打棺”其实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其中告诫后人“孝顺父母”的道理还是要遵守。
声明:内容文字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