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战火的洗礼,末世的挣扎

国学:战火的洗礼,末世的挣扎

国学,于清末战火之中而生,是末世罹难之时的挣扎。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社会上一直存在着一股“国学热”。无论是国学书籍的热销,还是各种国学培训班的火热开展,这些都是中国民智重新发蒙的伊始。

四书白话注解

那么,何为国学?国学又囊括了什么?

国学并不是清末民国独创的词汇,自古便有之。国学的本义便源于此。

国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含义。《周礼·乐师》:”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乐师掌管着国学的工作,教导国都的小孩子学习舞蹈。《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国学在这个时期被认为是国都级别的学校。

熹平石经

国学是总括和包罗万象的。在遥远的先秦时代,三教九流的学问基本上囊括了当时的国学。在先秦,三教九流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更不是下等人的专属。

现代意义上的“国学”,则是从清末开始的。自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古老的如同铁板一块的中国开始松动,国门不再紧闭。战火的轰鸣激起了清廷一些有识之士的危机感,朝廷内部开始分化。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曾说过:“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这是以曾国藩、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为挽救战争失败对清王朝带来的损伤,而提出中体西用的主张。现代意义上的“国学”也是从这里开始。

战火纷飞

年的秋天,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正式被提出。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评论过张之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而举国以为至言”。之后,梁启超曾建议黄遵宪操办《国学报》,“以保国粹为主义”,第一次用了“国学”这个名字。

从梁启超以后,国学的发展步入正轨。各种国学社、学堂、国学书刊、国学课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例如年邓实、黄节、刘师培等创立的“国学保存会”,其设立了“国粹学堂”,并且创办了《国粹学报》。

梁启超和孩子们

那么讲了这么多,国学到底是什么呢?国学,是中国所有过去存在、发生过的历史,是世界历史当中作为中国的那一部分。但是,国学并不是记述过去历史的流水账,而是中华文化中最精粹的一部分,代表着最优秀的中国文化。

对于国学准确的定义,学术界并没有得出定论。现在的国学定义只是强为之“名”。它的内涵,不仅包括中国的传统学术和传统文化,还包括以科学方法来研究这些学术、文化及其载体的学问。按照传统的习惯,将国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而根据章太炎先生的分类方法,它又是一门包括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在内的学问。

章太炎

什么是国学大家都懂了吗?喜欢的亲点个赞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5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