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有礼仪之大称之夏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自古以来就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中国人也以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
中国最规范的礼仪形成于周朝,圣人周公制定了成套的礼仪。到了圣人孔子时代,他志在恢复周礼,于是孔子特意整理了《礼记》,希望中华民族流传这个完整的礼仪。
古人常用的礼仪有哪些呢?
作为礼仪之邦,就让我们共同了解中国古代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见面之礼揖礼,起源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古代宾主相见时最常用的礼节,周朝建立之后,确立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制定了各种礼仪制度,由此揖礼逐渐流行。
据《周礼》记载,揖礼根据行礼双方的地位和关系而有所区别
天揖是在正式场合对长辈行的礼,要求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推手时,双手缓缓高举齐额,俯身约60度。
时揖
用于同辈之间。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从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约30度。
土揖
用于长辈或上司对晚辈、下属还礼。行礼时身体肃立,双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内,俯身约30度。
礼仪文化日常礼仪行走之礼
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
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
传统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
入坐之礼
传统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
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座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
在中国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
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
拜贺庆吊之礼
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
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创造的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见面礼仪也只是中华传统礼仪中的一部分,这期我们先分享到这里.
如果喜欢别忘了点个赞欢迎